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12月~2013年4月采用访问法和样带法对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黑熊种群数量约为41只(StD=0.39),保护区的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都有分布。人为的栖息地破坏及捕猎活动是野生黑熊资源生存、繁殖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2.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黑熊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黑熊种群的相关参数,借助旋涡软件(Vortex8.41),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种群动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近亲繁殖、食物歉收和人为诱捕等灾害影响下,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黑熊种群数量在100a内稳步增长;而在加入近亲繁殖、人为诱捕和食物歉收等因素时,种群数量增长相对受到影响,其中,人为诱捕是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黑熊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依据黑熊种群的相关参数,借助旋涡软件(vortex 8.41),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黑熊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近亲繁殖、食物歉收和人类诱捕等灾害影响的情况下,九顶山黑熊种群数量100年内稳步增长:而在加人近亲繁殖和灾害等因素时,种群数量下降,其中人为诱捕是致黑熊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黑熊(selenartos thibetanus)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同时又解决观赏熊和熊胆生产单位的熊源,开展黑熊人工繁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人工授精是饲养条件下繁殖黑熊的重要途径.江国福等(1990),张建滨等(1991)对黑熊采精作过报道.笔者于1991年对12头处于发情期的黑熊进行了20饮电刺激采精,并对所取得的精液进行比较全面的质量检查,其结果与已报道的文献有差异,详见于后.  相似文献   

5.
就常规的分子遗传学分析技术(如PCR,RFLP,SSR等)对黑熊的遗传多样性,种群数量估计,进化关系,个体鉴定,性别鉴定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6.
襄阳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群落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了湖北省襄阳市一野生夏枯草种群。种群面积为8~10 m2,植株数为30~40株,为小种群。频度为100%,盖度为10%,密度约4株/m2。果穗平均数为5.6个/株。过度耕作和采摘是导致夏枯草中药材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东北草地羊草种群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计测了东北松嫩草原上羊草种群的资源生态宽度、生态位宽度季节变化,羊草与其它主要植物种群的资源生态位重叠,并在不同水平梯度上做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羊草种群水分生态位宽度主要取决于羊草的资源占据比例;光生态位宽度主要依赖于光能的利用强度;营养生态位宽度主要受生境土壤养分差异的影响;羊草生态位宽度存在着季节性变化;植物种群生态位的重叠值随土壤水分与碱化度梯度呈有规律变化,生态位重叠是该地域植物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自然灾害、地理利用、资源、人口、环境等7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从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实施重点工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8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了湖北省1998~2002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借助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建模方法,就实现湖北省经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湖北省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考虑若干物种在一孤立环境中对同一种资源(食物)的竞争.各物种的净增殖率依赖于资源量以及参与竞争的个体数目.提出了一组种群变化与资源变化相耦合的微分方程.对于单一物种,种群中个体数目的变化呈S型曲线.当多个种群参与竞争时,竞争结局由各物种的最低资源需求量(LRR),即推持种群净增率为零时的资源需求量决定:具有最小LRR的物种将竞争获胜,而其余物种将消亡;如果几个物种同时具有相等的并且是最小的LRR,则这几个物种将共存而其他物种灭绝,与经典的Lotka-Volterra模型相比,模型具有以下不同之处:1)竞争的结局仅取决于各物种的生存能力,总是具有最低资源需求的物种获胜,这种结局不受繁殖速率、竞争强度、初值等因素的影响;2)共存只有在限制很严的情况下出现,而相互排斥则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11.
将川西高原黑熊划分4个年龄组。发现黑熊幼体的尺骨与桡骨交叉扭曲程度大于成体,并随年龄增长逐渐趋于平行。获得黑熊食性及越冬信息。川西高原黑熊应归属为黑熊的指名亚种。  相似文献   

12.
亚洲黑熊,也称为月熊,是世界上8种熊之一,分布于整个亚洲地区,被国际濒危动物贸易公约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亚洲黑熊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保护区面积日渐缩小,黑熊的种群被隔离,以及公开和半公开的商业化的熊胆交易,使黑熊的生存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据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仅剩大约25,000只亚洲黑熊。国内外的动物保护专家一致认为,在种种的人为因素中,黑熊养殖业的大量出现,是亚洲黑熊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共有7,000只黑熊被关在200多家养熊场内,每天被强行抽取熊胆。亚洲黑熊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并研究了一个种群与资源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由一个一阶双曲偏微分方程和一个微分-积分方程耦合而成,其中双曲方程描述了受资源影响的大小结构、种群的生长和死亡过程;微分-积分方程描述了资源的输入、衰减以及种群对资源的消耗过程.通过对模型进行离散化,建立了模型的隐式有限差分逼近格式,证明了有限差分逼近的收敛性及模型弱解的存在唯一性.  相似文献   

14.
妈妈给小黑熊买了一件白衬衫。小黑熊特别喜爱这件衬衫,遇到下雨天还特地脱下来,担心自己一旦滑倒,会把它弄脏。周末,学校开运动会。小黑熊报名参加了举重比赛。他穿上那件白衬衫,往举重台上一站,格外引人注目。比赛时,小黑熊搓搓手心,两手抓起杠铃,一用力,缓缓地将杠铃举过头顶……很快,大喇叭里传出了小黑熊刷新校纪录的喜讯!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冷箭竹(Bashaniafangiana)无性系繁殖竹笋的种群消长规律;建立了冷箭竹活笋数、死笋数、总发笋数的消长预测模型;找出影响冷箭竹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得出当年生活笋数与一年生成竹数对第2年的成活竹笋数有显著影响,二年生与多年生成竹数对第2年的死笋数有显著影响的结论.了解冷箭竹的种群发展和竹种资源数量是预测对大熊猫承载能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旱涝灾害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史料为据,在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湖北省旱涝灾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总结性研究。研究表明:湖北省旱涝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年年有灾、季季有灾害、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区区有灾、但地区分布不均匀;受灾区域面积不断扩大、灾情逐渐加重等特点;其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涉及自然地理地貌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导致的资源环境退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大熊猫及其主要伴生动物种群动态变化情况,提高监测水平,采用固定线路、同一监测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红外相机技术等综合方法,基本掌握了关键物种种群变化情况,建立了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网络.结果表明大熊猫、黑熊、林麝、野猪、红腹角雉、血雉这六种动物的种群变化波动较小,处于种群恢复时期;羚牛、金丝猴、鬣羚、斑羚、金鸡种群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鬣羚、斑羚受极端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容易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8.
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又名亚洲黑熊,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在我国,黑熊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四川省是黑熊的重要产地.本文根据调查、了解,对四川的野生黑熊作一系统介绍.生物学特征四川的野生黑熊,一般体长1.5米左右,体重140-160公斤,最重个体可达200公斤以上.头宽阔,吻较短,鼻端裸露.耳较长并被有长毛.胸部有一个明显的新月形白斑,白斑大小及形状因  相似文献   

19.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4):124 将川西高原黑熊划分4个年龄组:①幼年组0—2岁;②亚成体组2—3岁;成年组3—1岁;④老龄组11岁以上,发现黑熊幼体的尸骨与桡骨交叉扭曲程度大于成体,并随年龄增长逐渐趋于平行,获得黑熊食性及越冬信息,川西高原黑熊应归属为黑熊的指名亚种。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黑熊     
台湾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是台湾唯一原产的熊类,也是世界8种熊类之一——亚洲黑熊分布于台湾的特有亚种。台湾黑熊一般俗称黑熊或狗熊,因为它们的鼻吻部与狗相似。它们体型壮硕肥胖,头圆颈短,眼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