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竹原纤维的表面切向阻抗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测试了竹原纤维与相关材料的表面切向阻抗系数,竹原纤维的静切向阻抗系数0.30-0.41,动切向阻抗系数0.25-0.31.竹原纤维、苎麻纤维与相关材料的表面切向阻抗系数都比较接近,表明竹纤维和苎麻纤维有相同的混纺特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几种常见麻类纤维(包括汉麻、亚麻、黄麻、苎麻)在非稳态条件下的动态传热性能,并与棉纤维进行对比.采用自行搭建的温度采集系统测试了高温环境(100℃)下每种纤维的动态温升曲线,根据动态传热率描述纤维在初始非稳态传热过程中的动态传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麻类纤维具有比棉纤维更加优良的动态传热性能,其中以苎麻纤维最优,其次分别为汉麻纤维、黄麻纤维、亚麻纤维.  相似文献   

3.
苎麻纤维摩擦系数的测试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应用非电量电测方法测定苎麻纤维与纤维,苎麻纤维与金属,苎麻纤维与非金属之间的摩擦系数.对正压力、相对速度和乳化液率等因素与摩擦系数的关系进行了实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了确定苎麻罗拉梳麻机上金属针布针齿工作角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选用YG321型纤维比电阻试验仪以及Y151型纤维摩擦系数测定仪测试了施加抗静电剂后,阻燃纤维摩擦、静电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阻燃纤维经非离子抗静电剂处理后,阻燃纤维与金属辊、橡胶辊的静摩擦系数均下降;经阳离子型抗静电剂处理后,只有腈氯纶纤维与橡胶辊的静摩擦系数下降,其他阻燃纤维的静摩擦系数都有所增加,阻燃纤维与金属辊、橡胶辊的动摩擦系数有增加有减少;阻燃纤维的质量比电阻经非离子抗静电剂处理之后均下降,经阳离子型抗静电剂处理之后,除了维纶和国产芳纶的质量比电阻变化不大外,其他阻燃纤维的质量比电阻均下降.非离子抗静电剂对阻燃纤维的摩擦和静电作用优于阳离子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试验对竹原纤维进行碱处理,研究碱液浓度、温度和处理时间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碱处理前后竹原纤维纵、横向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碱液温度对竹原纤维强度性能影响较大,碱液浓度对纤维细度和伸长率的影响较大;竹原纤维碱处理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温度20℃,质量浓度7.5g/L ,处理时间90min ,此时纤维强度稍有下降,伸长率和细度不匀率明显改善,提升了竹原纤维可纺性.  相似文献   

6.
首次提出芒果纤维的概念,对芒果种子茎须的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分析,提取并制备芒果纤维,并对其形态结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芒果种子茎须组成成分中,纤维素的含量最高,达到41.12%,木质素次之,再次为半纤维素及水溶物,这4种组分组成了芒果种子茎须主体.芒果纤维外观呈现明显的竖纹沟槽状,外观粗糙,极不光滑.芒果纤维长度离散性较大,单根纤维粗,断裂强度38.3—43.8cN·tex-1,高于棉纤维、黄麻纤维,略低于苎麻纤维,断裂伸长率1.6%~2.7%,远低于棉纤维,略低于苎麻纤维以及黄麻纤维,回潮率9.12%.  相似文献   

7.
竹笋壳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GB5888-86<苎麻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对所选湖北咸宁的竹笋壳原料进行化学成分定量分析.分别确定了竹笋壳的脂腊质含量为1.33%,水溶物含量为7.73%,果胶含量为0.82名,半纤维素含量为28.12%,木质素含量为20.34%,纤维素含量为41.66%,与苎麻、亚麻、竹原纤维相比,竹笋壳中的纤维素含量偏低,而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则偏高.  相似文献   

8.
株洲一家公司发明一种国内首创、利用纯天然竹原纤维开发的服装面料从竹子中直接分离出纯天然的竹原纤维,并攻克了竹原纤维在纺纱、织布、染整中的技术难题,开发出天然纯竹、竹麻、竹棉、竹丝、竹涤系列面科和服装,并通过省级鉴定。国家纤维检验局、国家林业局竹子开发中心的专家认为,其性能超过棉、麻,该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种被喻为“会呼吸”的  相似文献   

9.
竹原纤维的服用面料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织物组织结构变化和色纱配置开发出一款竹原纤维男式衬衫面料.介绍了竹原纤维的微观形态,面料设计,上浆和后整理等工艺,最后对面料进行了基本服用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竹原纤维制成的衬衫面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悬垂性,同时手感柔和,色泽明亮.  相似文献   

10.
标准FZ/T73023——2006应用于竹原纤维织物抗菌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最新标准对竹原纤维织物及毛竹竹粉的抑菌率进行了测定.在奎因法和振荡法中,竹原纤维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的抑菌率分别为50.1%和9.0%,时大肠杆菌(8099)的枊菌率分别为75.1%和26.5%,毛竹竹粉的抑菌率均为0.根据新标准评价竹原纤维织物虽有一定的抑茵性,但无抗菌效果,并且毛竹竹粉无抗菌效果.分析认为竹原纤堆自身不舍有抗菌化学物质,其抑菌性能来源于天然、独特的纤雏结构,属于物理抑菌.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平板模压成型方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PET)废纤/竹原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研究纤维梳理方式及不同质量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纤维比例、不同纤维梳理方式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无显著差异;纤维混合梳理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均显著高于分别梳理的复合材料;纤维分别梳理的复合材料耐水性能优于纤维混合梳理的复合材料。动态机械热分析显示:复合材料储能模量随竹原纤维含量增加而增加,PET纤维含量的增加使复合材料阻尼效应增加。复合材料吸水动力学表明:水分在竹原纤维比例高且分别梳理的复合材料内部的扩散符合Fick定律;而水分在竹原纤维比例低且纤维混合梳理的复合材料内部的扩散行为不符合Fick定律。  相似文献   

12.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用氨基硅油对苎麻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利用红外光谱分析(IR)、接触角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XRD)、热重分析(TG)等方法对改性前后苎麻纤维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氨基硅油改性的苎麻纤维表面成功包覆了有机硅分子,且表面羟基数量减少,吸水性较未改性的苎麻纤维下降,与聚丙烯相容性提高;改性后,苎麻纤维的结晶度提高了15%;在230℃以前,未改性的苎麻纤维质量损耗为5%,而改性后苎麻纤维基本上没有分解,改性后苎麻纤维的耐热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纤维的梳理模型.通过对金属短纤维实际铺网情况的分析,认为金属纤维的梳理性能除了与其本身的特性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纤维间的摩擦系数有关.通过与常规纺织纤维作比较,认为金属纤维的摩擦系数以与棉纤维接近为宜.  相似文献   

14.
用BF-5直线加速器提供的电子束对苎麻纤维织物进行了0~500kGy范围不同剂量的辐照,使苎麻纤维的结晶度发生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辐照苎麻纤维的结晶度进行测试分析.并用材料万能试验机对辐照苎麻纤维织物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量等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苎麻纤维的结晶度随辐照剂量增大而明显下降,苎麻纤维织物断裂强力、断裂伸长量均随辐照剂量增大而下降;苎麻纤维织物力学性能下降与电子束辐照降低了纤维结晶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苎麻纤维环氧化合物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了6种不同结构的环氧化合物交联剂。对环氧化合物与苎麻纤维交联反应工艺进行了研究。改性苎麻纤维物理性能分析结果显示,交联剂质量分数、焙烘温度和时间均对苎麻纤维的改性效果有显著影响。当交联剂在3%~5%之间,焙烘温度130~140℃左右,焙烘时间3~5min左右,苎麻纤维回潮率、拉伸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着色法、溶解法等相关实验,找出牛奶蛋白纤维与大豆蛋白纤维、新型涤纶纤维、竹纤维、羊毛纤维和棉纤维的各种形状与性能的不同,从而确定鉴别牛奶蛋白纤维的方法。用该方法对牛奶纤维/羊毛纤维/棉纤维混纺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混纺纱的混纺比。  相似文献   

17.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对乙酸改性苎麻纤维进行条件优化,得出最优改性条件为:在改性温度为125℃、改性时间为5.5 h、固液比为1∶50的条件下,条件优化后的苎麻纤维对原油的吸附量为19.876 1 g/g,与改性前相比提高了2.93倍.通过FTIR、SEM和XRD分析对条件优化前后苎麻纤维样品的微观结构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条件优化后的苎麻纤维变得更加疏松多孔,亲水基团明显减少,结晶区遭到了破坏,结晶度降低,更加有利于提高苎麻纤维的疏水亲油性能.  相似文献   

18.
Coolbst异形涤纶纤维的导湿、透汽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Coolbst异形涤纶纤维的表面性能及其物理机械性能,测试了Coolbst纤维的毛细高度、扩散面积和透湿气性能,并与常规涤纶和棉纤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oolbs纤维的毛细高度、扩散面积等表征纤维吸湿排汗性和透气性等指标均好于常规涤纶和棉纤维,略逊于Coolmax纤维,已达到吸湿排汗纤维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就棉纤维的纤维强力、纤维细度、纤维断裂长度、成熟度系数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对苎麻细纱的毛羽特性进行了研究。对纤维细度,纺纱支数、细纱捻度、变性苎麻纤维与细纱毛羽的关系亦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纤维细度对细纱毛羽有明显影响。纤维支数愈高,毛羽愈少。 2.纺纱支数对毛羽的数量有一定影响。支数愈高,毛羽量愈少。 3.提出了细纱捻度与毛羽的回归方程。 4.变性苎麻纤维对细纱毛羽有明显影响。 5.提出了S_0=KN_1L_1d_0是衡量苎麻纱毛羽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