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二鹏 《科技信息》2008,(13):257-257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姜云燕 《奇闻怪事》2006,(12):24-25
数感首次被列为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数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也很抽象。《数学程课标准》指出,“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耍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如何让学生去感悟数学。亲历数学,在“触摸”中体验数感?我对北师大版第二册实验教材《小小养殖场》进行了小小的尝试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数学家,但都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把“数感”摆在六大核心概念的首位,可见让学生理解数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至关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的教育之关键问题并不仅仅表现在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能够教会学生通过数学方法和思维来处理问题的能力。数感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美感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该文分析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必要性,其次探讨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最后针对性地给出了提升数感的具体对策,即通过实践课增强学生数感和通过解决问题强化学生数感。  相似文献   

6.
骆晓  徐明夏 《奇闻怪事》2009,(11):35-35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将“数感”作为学习内容,各种版本的教材的内容设置上都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就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对有关数感内容的编写进行研究。本论文重要从编写理念、编写框架、编写特色三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数感即数量意识,是数、数量及其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教育应注意丰富学生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经验,切实培养学生的数量意识。  相似文献   

8.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以美国重要数学教育项目"数的世界"为案例,就该项目对"数感"及其原则性理解进行介绍,然后呈现该项目围绕"数感"这一核心概念而构建的整数概念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9.
学生学得慢,忘得快,知识无法转化成为能力是目前弱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学生缺少一种对数的感觉,即数感,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培养弱智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增强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从而起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小学数学教学要用好教材,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蔡丽芬 《科技信息》2008,(23):277-277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数感。但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是本文论述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数感是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这种敏感与理解是对数字(量)的直觉,是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具有非算法、非单一、非确定、非逻辑等特点.数学教育中让学生建立数感,有助于其提高数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3.
数感是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 .这种敏感与理解是对数字 (量 )的直觉 ,是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 ,具有非算法、非单一、非确定、非逻辑等特点 .数学教育中让学生建立数感 ,有助于其提高数学素养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 ,提高文化修养 .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把"数感"摆在六大核心概念的首位,可见让学生理解数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世界》2012,(7):F0003-F0003
数学的美是迷人的,然而很多漂亮有趣的数学题,开始常常叫人产生无从下手之感,所以数学又常常是棘手的,其中组合数学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几乎每个题目都要有独特的思路,使每个人在解题的思考过程中得以充分享受“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乐趣.体验在百思不解后豁然开朗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片面追求确定性已成为理解数学新课标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数学教育的评价方式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提出了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及统计与概率观念,很多一线教师对此颇感困惑.深刻理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学发展的大背景,并确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周佩青 《科技资讯》2006,(33):102-103
数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计算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数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教育中,数学科目一直处于重点必考科目的范围。无论是小学数学的学习,还是初高中甚至大学高数的学习,都是陪伴学生一路成长的一门学科知识。针对这一门科目的教学,需要基础与底子,同时也需要对题型以及数感的培养。该文中心重在探讨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分析,由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没有太多复杂性的函数问题,更多的是对生活问题的解答。小学数学中的未知数或者一系列数学符号较少,实在是数字比较多,这也正是对小学生的生活数学问题的具体学习与解答。  相似文献   

19.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为了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本文拟对初中代数领域字母表示数的相关问题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缄默知识与数学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缄默知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缄默知识的动员和转换,没有植根于缄默知识的明言知识是苍白无力的.该理论对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缄默地获得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在对话的情景中展现师生的缄默知识和本真的思想;重视缄默知识在数学问题提出和解决中的作用;通过内隐学习和明言知识的融会贯通获得缄默的数学知识;追求教学变革的高境界——“行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