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选取旅游总收入、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区位作为评价指标,以黑龙江省12地市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旅游总收入与旅游区位、旅游资源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关系.结果表明,旅游总收入重心为(127.00°E,46.20°N),旅游区位重心为(127.74°E,46.82°N),旅游资源重心为(127.61°E,46.77°N).从二维组合矩阵来看,大庆、双鸭山、鸡西旅游总收入与旅游资源负向错位,佳木斯旅游总收入与旅游区位负向错位.根据黑龙江省旅游空间错位现象,提出了加强负向错位的开发,发挥哈尔滨、牡丹江的辐射作用,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强化区域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501个旅游资源点为研究样本,利用SPSS和GIS软件,采用聚类分析、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资源类型、密度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对江西省旅游资源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组合度高,自然风光、文化古迹、休闲度假是分布最广的旅游资源;江西省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的状态,分布密度呈现较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环鄱阳湖区域的密度最大;旅游资源受资源本底、客源市场和交通区位的影响较大,沿城市周边形成不同的等级结构,且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特征较明显.基于以上分析,从旅游圈层、旅游轴带、旅游组团3种模式出发,提出了江西省旅游开发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矩阵模型,选取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作为空间错位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存在的空间错位关系,结果表明:①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之间存在空间错位,两个重心错位2.13个经度,1.09个纬度。②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州市成块状分布;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位于东部和南部;未发生空间错位的分布在中部。③空间错位可分成五种类型,其中双高区数量最少,正逆向区数量最多,双低区和正逆向区数量相当,缺少中等区。  相似文献   

4.
以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探究其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水平的空间错位问题.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重心和旅游经济重心均偏向南部.东北地区各地级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水平的空间错位关系可以分为5种类型:大连市、哈尔滨市、长春市等属于最佳区;本溪市、抚顺市、辽阳市等属于中间区;辽源市属于双低区;丹东市、吉林市、盘锦市等属于正错位区;葫芦岛市、牡丹江市、伊春市等属于负错位区.针对不同空间错位类型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探讨广东省21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根据错位情况,可将广东省21个地市分成正向错位型地市、基本无错位型地市、负向错位型地市三类;并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对黄河源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区位熵分析法、β指数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差异及交通可达性,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资源中心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旅游资源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次区域尺度聚集态势明显,旅游交通与资源分布的连接度水平较低,且1/3县域旅游资源中心结构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阶段,区域具有较明显的"段落性"垂直分布特征.基于黄河源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一带三区"的开发布局模式,并提出改善交通环境、优化旅游资源结构及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极具潜力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前沿,乡村旅游资源也逐渐进入游客和学者的视野.为有效保护和开发湖南省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以衡阳市268个乡村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在县域尺度上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南岳区;各县(市、区)之间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差异较大,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公路指向性及河流指向性;优势的旅游资源带动、强有力的旅游政策扶持、便利的景区交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是影响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对洪湖区域84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洪湖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聚类特征明显,总体呈现“一核二带多点”的集聚型分布格局,河流、湖泊、路网和镇区1 km缓冲区是集聚热点区,并在“新堤-滨湖”区域形成分布高密度区.  相似文献   

9.
在收集泉州市335个宗教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分析、缓冲区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泉州市宗教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构,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泉州市宗教旅游资源的整体空间集聚效应强,但各个县(市、区)的集聚程度不一;宗教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泉州市东南部,以鲤城区、丰泽区为中心,呈东南——西北向分布;宗教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交通线附近,交通便利.泉州市宗教旅游资源这种独特的空间结构与泉州市东南部靠海的海陆区位优势、历代社会经济中心的发展以及泉州市便利的交通条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各设区市2019年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与二维矩阵模型对该省旅游收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空间错位分析,以期为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从重力模型来看,旅游收入与资源、人口、经济、交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现象.除A级旅游景区重心外,其他重心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部.旅游收入与经济和交通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结合二维矩阵模型分析发现,各设区市空间错位状况存在同步与偏离两种类型,且旅游收入与资源、经济的空间错位分析中偏离区数量更为显著,而与交通这两种类型设区市数量基本相当.最后,根据位于不同区域的设区市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海南省历年统计数据与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及旅行社等旅游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选用Hefindahl指数、区位熵系数、最临近点指数、空间联系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海南省旅游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算,进而分析海南旅游业总体、旅游要素、区域内部、城市集聚现状及差异.结果表明:海南省旅游业总体上呈集聚增长趋势;东部旅游集聚程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琼北经济圈及三亚旅游圈构成海南岛南北各具特色并具较强竞争力的两大旅游集聚区;三亚、海口为海南省大尺度的旅游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分析海南省旅游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自身属性、区位条件、政府政策及经济发展水平,并探讨海南省旅游空间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12.
依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结合实地调研,将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分为2大主类,5大亚类,7种基本类型,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与基尼系数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非均衡性的特征.山地、森林、草地类康养旅游资源集中分布于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从北到南集中分布于管涔山、恒山、五台山、北武当山、太岳山、中条山、太行山南部等中海拔区域;水域景观中的温泉集中分布于6大盆地区域,水体康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等水系周边;人文康养旅游资源中文旅村镇集中于太原盆地、汾河河谷地带和晋东南地区,宗教文化在晋北云冈、恒山和五台山以集群为主分布,晋南多以点为布局,集中在汾河河谷、泽州、上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决定了山西康养旅游资源分布的多重镶嵌式特征.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旅游发展的3大基本要素,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据此构建了江西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结合ArcGIS可视化表达对2005~2015年江西省旅游发展进行评价,并对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及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江西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各地市之间的差距都较大,但综合水平都不高,旅游设施成为江西省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影响江西省旅游均衡发展的关键;2)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重心整体向南迁移,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重心整体向北迁移,4个重心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震荡徘徊,整体上呈现出布局分散的特点,而4个重心所形成的空间范围随着时间的演变在逐渐缩小;3)10 a间江西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状况普遍存在且分异明显.高度错位区始终在江西省北部,错位程度逐渐南移,呈现出"北部凸显—中部凹陷—南部凸显"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69个热门景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重力模型刻画2010—2017年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时空演变轨迹,并结合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度量二者的空间错位程度.结果表明,游览人数重心始终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回转与折返,并呈现三角板型空间特征.而收入重心轨迹沿"西南—东北—西—西南—东北"方向上折返后回转,呈"十"字型空间分布.游览重心总体向西南偏移11.82km;收入重心总体向西北移动46.70km.两类重心经纬度变化与其差值变化均显示新疆西部、北部地区景区竞争优势明显.43.48%的高、中错位区均以北部地区景区为主,其中那拉提、喀纳斯、国际大巴扎和天山天池景区ISM贡献度G值之和为50.5%,此为影响全局空间错位的关键区域.受新疆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程度、政府政策导向、景区产品差异化程度与景区管理能力差异等多方面影响,使二者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并出现错位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周成  李悦铮  江海旭 《河南科学》2012,30(11):1676-1679
运用最近邻点指数、基尼系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为例,分析得出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特征;利用区域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论证了山西省旅游资源分布形态及与省内道路交通的联系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旅游资源在省内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主要集中于晋北、中部、临运(临汾、运城)和晋东南四大区域,在11个地级市中呈集中分布;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省内道路交通布局联系密切.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完善旅游网络体系将是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发展夜间旅游是延长旅游消费链、激发旅游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运用旅游空间错位指数、二维矩阵模型等数理方法,研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关系,并利用ArcGIS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三者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现象;(2)集聚区与国内旅游收入总体空间错位较小,呈平衡状态;(3)集聚区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较大,多数城市均处于匹配不佳阶段;(4)双收入重心空间错位差异明显,处于不同错位区的城市受限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总结实际性发展建议,为我国夜间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武陵山区腹地城市铜仁市149处旅游资源(含A级景区)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平均最近邻指数、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构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探讨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铜仁市旅游资源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江口县、碧江区、石阡县、德江县和思南县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到整个研究区数量的70%以上,整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特点,ArcGIS空间最近邻指数ANN为0.55,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CV达99.34%,旅游资源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数在1.31?6.03之间,生态旅游适宜性划分为四级,其中高度适宜区占铜仁市国土总面积20.85%,最适宜区占比7.65%;一般适宜区占比37.72%,不适宜区占比33.78%;(3)各个等级适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乌江国家风景道沿线和武陵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武陵山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秦巴山区旅游资源调查数据及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构建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明显,形成了沿江河和山系分布的"一带三区"旅游资源富集区,且人文类旅游资源多沿江河分布;秦巴山区旅游发展业绩与资源总体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高度耦合和中度耦合为主;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经济还没有完全在空间上达到良性共振,旅游资源滞后型、旅游经济滞后型均存在;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 ,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 ;从驱动机制的角度提出了旅游非优区开发的驱动方式可分为资源突变驱动、经济增长驱动、交通发展驱动、消费市场驱动、观念更新驱动、政策改革驱动 ;并就非优区旅游开发战略定位、空间开发战略、时间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服务设施战略和创新战略诸方面提出了决策思路 ,强调旅游非优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确定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 ,不能因为开发其“非优”的旅游资源而一哄而上 ,搞“政绩工程” ,从而干扰甚至影响其主导产业的发展 .  相似文献   

20.
入境旅游能够反映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根据空间错位理论,以云南省16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借助重力模型及二维矩阵分析方法,探究了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的空间错位问题。结果表明:(1)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存在空间错位,二者重心错位0.11个经度,0.31个纬度。(2)云南省68.5%的地市州发生明显空间错位,集中连片分布呈东西向条带状贯穿整个省区,25%未发生明显错位的地市州呈团块状集中在云南省南部,东北部的昭通市未发生空间错位。(3)按照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组合划分的五种具体错位类型中,西双版纳州、红河州为双高区,普洱市、玉溪市、昭通市为双低区,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楚雄州为顺向错位,怒江州、德宏州、临沧市、曲靖市、文山州为逆向错位;无中等错位州市。基于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提升云南省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促进云南省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