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能源危机,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寻找和研发新能源。不久前,我们还将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称为新能源,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告诉我们,再过不久,这些能源就要被称为"旧能源"啦!向高空风要电能一个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长达27年对地球大气层中风能分布的观测研究,发现位于9700米的高空风能量密度最高,如果人们能成功掌控和利用这种高空风,那就可能意味着将获得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能来源。为了获得这一新能源,科学家们正在研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方兴未艾的科研领域——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只要能让风筝升入高空,就很容易利用高空的风让它保持稳定飞行。如今,科学家正在尝试在离地面200米以上的高空安置大型“风筝”,利用这一特性发电。越高,越高能靠近地面的风往往因与树木、山丘和建筑物等的摩擦而减速甚至变向。随着高度增加,平均风速会增大。高空的风能储量更丰富、更稳定,是目前近地面的风能无法比拟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已经提出许多利用高空风能的设想,比如在飞行器上安装涡轮机。目前看来,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法是用计算机操控形态可变的“风筝”。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14,(6):F0002-F0002
<正>鉴于风能其存在的间歇性弱点——只有刮风时才能产生电力——麻省理工学院Altaeros风能公司研发的一艘装有巨大风力涡轮机的飞艇,将出现在阿拉斯加州费尔班克斯上空进行为期18个月的测试(充满氢气的飞艇将悬浮在高达1000英尺的高空),旨在利用高空几倍于地面的风速将能量传输到地面。Altaeros风能公司称,这项被称为悬浮航空涡轮机(BAT)的技术,其产能是地面涡轮机的两倍,但供能成本更加昂贵(BAT每千瓦时成本为18美分,而地面涡轮机每千瓦时成本为4到5美分)。BAT的目  相似文献   

4.
风能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宗虎 《自然杂志》2008,30(6):309-314
风能是一种清洁、资源丰富、不产生室温气体的自然可再生能。在当前矿山能源面临枯竭、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无论从经济上获知技术上都是以下功能可以首选的替代能源。全球均在对其加速开发和利用。笔者介绍了风的成因和特性,风能的估价方法及全球和我国风能的资源量。并着重介绍了全球和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的进展过程、发展趋势和前景。此外还扼要介绍了风力提水、风帆助航及风力致热等利用风能的技术和现况。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是地球上随处都可以得到的一种绿色能源.因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发展用太阳发电的方法。现在制约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成本问题,太阳能电池板造价过高、发电效率低下是难以突破的瓶颈。为此,以色列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可以升到几百米高空的太阳能气球,这种装置造价低廉,而发电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科技传真     
风力发电将比核电更经济 美国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发表报告指出,随着世界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比如安装更大、更可靠的风力涡轮机和建设沿海风能电站,风能将可望为人类提供比核能更加廉价的动力。 报告说,风能不但更经济而且对环境更有利。以钚为燃料的核电的成本要比沿海风力发电的成本高出40%多。从长远来看,快堆系统核电至少是沿海风力发电成本的两倍。风力发电的成本预料还会随着技术上的突破不断下降,而核电的成本却不会出现这种趋势。此外,增加风力发电还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7.
雨能科学家对雨滴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它具有巨大的能量。过去曾测出的最大雨滴直径为0.75厘米。最近,科学家又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发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雨滴,其直径为1.0厘米。假如这一雨滴是在地面以上高40米的空中出现,又假定它下降时是按重力加速度的一半运动(考虑到上升气流的影响),则一颗雨滴到达地面时的作功功率为0.103瓦。可见,利用雨能比利用风能更为理想和经济,可转换出的电能比利用风能大得多。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雨能呢?科学家们提出了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形式。直接利用:可设计出一种转轮,轮上装有可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今全球200多个国家都开始兴起搭建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的热潮,不少国家更是走在了前列。它们在十几年前就把这个梦想变为了现实,并持续为之努力营运。如今,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终于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有了小小的成就。2012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占美国总发电量的12%。然而,不少美国科学家却坚信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生产全美国93%的电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是地球上随处都可以得到的一种绿色能源,因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发展用太阳能发电的方法。现在制约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成本问题,太阳能电池板造价过高、发电效率低下是难以突破的瓶颈。为此,以色列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可以升到几百米高空的太阳能气球,这种装置造价低廉,而发电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风能是一种清洁而又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利用风能已有数千年历史。我国和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是世界上利用风能最早的国家。风能利用的形式,古代主要是风力助航和风能提水,现代主要是风力发电。我国是利用风帆助航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宦官郑和就率领62艘帆船借助风力先后7次远航。历时28年,依次与爪哇、苏门  相似文献   

11.
迁徙的昆虫     
在北美大陆,农民们最早察觉到风与昆虫的关系,他们发现,某些昆虫大量出现的时候,也正是某种来自特定方向的风劲吹的季节,于是人们猜测,是风带来了那些昆虫.这个猜测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了证实的机会,当时科学家们已经可以用飞机在高空中采取大气样本了,人们在距地面1.5千米的高空大气中惊讶地发现了很多东西:各类昆虫、蜘蛛和微小的生物体.  相似文献   

12.
曹云生 《科学之友》2008,(8):156-157
文章从太阳能、地源热泵、生物质量、水能及风能进行论述,说明实现建筑节能要从节约能源与开发和利用能源入手,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太阳能是地球上随处都可以得到的一种绿色能源,因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发展用太阳能发电的方法.现在制约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成本问题,太阳能电池板造价过高、发电效率低下是难以突破的瓶颈.为此,以色列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可以升到几百米高空的太阳能气球,这种装置造价低廉,而发电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2007年,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再生水热泵冷热源系统、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等一批开创性新能源项目建成,69项能源新技术在奥运场馆应用,绿色能源为奥运能源保障和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从风能、波能、太阳能,再到垃圾能,关注一下现有的这些绿色环保项目是如何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在欧盟的支持下,来自欧洲各国的顶尖科学家已经开始研究未来高空高速运输飞行器。倘若这项强大的空天飞机计划成功,那么欧洲到澳大利亚的飞行时间只需要90分钟,但这款超级空天飞机采用的新技术目前还处于测试和基本要求验证阶段。空天飞机的研发项目也加入了太空旅游航班计划,以空中客车A330为母舰,将一款小型轨道飞行器在距离地面14千米的高空发射,携带两名乘客和一名飞行员,可抵达离地100千米的高度体验失重。这项  相似文献   

17.
要让飞机在空中执行连续飞行任务,能源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一般的飞机需要定期到地面补充能源。然而。如果能够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以不断产生的自然能源。就可以实现让飞机持续飞行的梦想。最近,英国的西风6号太阳能无人飞机就创造了连续飞行的新纪录,它这次连续飞行的时间是82小时37分钟。这一时间大大超过了由美国全球鹰无人机保持的30小时24分的无人驾驶飞行纪录.也超过了它自己在2007年的试飞中创造的54小时的纪录。  相似文献   

18.
光帆卫星     
科学家发明了把太阳光应用于卫星的新技术;可望很快增加在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对地静止规道(geostionary orbits)上通讯卫星的数量。赤道22,300哩高空的规道称同步静止规道,在这条规道上运行的卫星和地球相对静止;因为它运行一圈的速度和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都是24小时,所以从地面上看去,卫星似乎在高空固定不动,这样它就能地面通讯站作连续通讯。正因为只有对着赤道的同步规道有这优点,并且通讯卫星的用途迅速的增加,使这个空间带变得拥挤不堪。为了免使众多的卫星发射信号相互干扰,就非得把它们互相隔离开。  相似文献   

19.
国际石油价格去年冲破70美元一桶的大关,虽然之后价格稍稍回软,但股票经纪人警告,油价很有可能重新升轨并再创新高,从而影响全球经济。面对油价屡创新高,有何方法对付吗?寻找替代能源就是答案。由此水果、鸡粪、风能、酒精以至太阳能等成了科学家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吴沅 《自然与人》2010,(6):14-16
风能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重要的是它是绿色能源!但贴近地面的风有间歇性,不稳定,有时还达不到转化成电能的要求,有时干脆吹的是和煦的软风.只够“清扫”地表上的落叶,风车甚至会处于“休闲”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