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中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相当严重,对城市大气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将是控制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污染的主要手段。本文根据对多个城市的研究,开发了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排放当量概念,通过构造区域间大气污染物转移矩阵及线性规划模型来确定城市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当量总量及分布,并以此作为区域控制指标分配至污染源。将其应用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中,发现城市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与排放高度α次幂成正比,0<α<1,对济南α=0.8,该参数为总量的分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021-91)推荐的数学模型对东江源区大气污染物SO2、TSP允许排放总量进行估算,根据估算结果进行了大气环境分析,并扼要阐述了维护区域良好生态环境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激励机制下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分配的协商问题的描述,研究了一种基于相互补偿的协商分配模型,探讨了其中将治污成本作为不完全信息的情况,分析和设计了一种具有激励性的分配模型,并讨论了该模型和机制的可行性.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分配中的不完全信息给政府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注意排污申报者的策略行为,小心设计各种分配机制,并给予污染源适当的激励,否则不可能获得污染源的真实信息.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大气污染总量分配方法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公平性分配原则,提出影响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的5种基本影响因子是污染源排放现状、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污染源对区域或城市经济贡献、污染源布局和污染源的环境影响,然后剖析了现有分配方法隐含的这些影响因子,并评价各种分配方法的公平性和适用性。研究指出,目前还没有一种分配方法完全考虑了这些分配影响因子,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相对公平性,因此应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环境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分配方法,于是提出了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5.
孔祥华 《河南科学》2011,29(3):365-367
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是实施污染总量控制的基础,对于局地性区域来说大气环境容量又是大气传输、扩散和排放方式的具体体现.应用国标<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规定的以箱模型为基本模型推导出的宏观总量控制A值法测算了宝鸡市的SO2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结果表明:宝鸡市SO2:大气环境容量为5...  相似文献   

6.
层次分析法在沙溪水污染物总量分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影响水污染总量分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效益出发,兼顾各区域间的实际差异,综合考虑各项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的层次结构模型,把求得的各分区相对于区域允许排污总量这一总目标的权重之比,作为各分区允许排污量之比对福建省沙溪排污总量进行分摊,避免污染物总量等比例分配中的不公平性,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国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研究动态。关于总量控制,国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五方面:概念与内涵,特点与功能,类型,有利条件、难点、注意事项,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针对五个重点研究方向,总结了研究者们比较集中的看法和统一的认识。分析认为国内总量控制的研究趋势是:总量控制立法的可行性及具体内容,总量控制实践方案和试点典范,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的现实性、可行性、立法构想、排污交易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点源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点源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根据其基本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等比例削减法、 基于环境质量目标的分配方法、基于一定基准的分配方法和基于经济指标的分配方法和优化 模型等。作者综述了目前各个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条件,并指出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总量控制中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公平分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公平分配各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意义以及现有的分配方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导致允许排分配不公平的因素,提出了允许排放量公平分配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公平分配模型,这将有助于总量控制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峡重庆库区水污染总量的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三峡重庆库区各区县的COD和NH3-N排放总量分别应为12.63万t/a和0.78万t/a,为了实现库区各个沿江城镇城区段的水环境控制目标,需要将总量分配到各个沿江区县.根据库区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2种分配方法:根据排放量及污染带面积大小进行分配和等比例分配,对重庆库区2010年允许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了分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三峡重庆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目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兰州西固区SO2排放总量控制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复杂地形上的平流扩散模式和高斯扩散模式相结合计算城市大气污染传递函数和污染源的分担率,在此基础上,以SO2的年日平均浓度作为控制标准,提出了以A-P控制为基础的区域总体优化的总量控制方案、计算了兰州西固区SO2的基础,平权,优化三种允许排放量及其相应的削减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策略与改进方向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目前区域复合污染现象突出, 现行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制度安排无法反映这种污染形势的变化。现行的传统污染控制策略的局限性可以概括为: 单纯以主要污染物减排量作为最终控制目标缺乏有效性; 单一指标控制和属地管理模式使得区域总体和长期控制成本高昂。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在大气污染控制决策过程中应尽快把目标从减少污染物排放转变为减少环境损害(或提高环境质量效益); 污染控制应从单一污染物控制转向多种污染物控制; 应该基于共同发展、区域联防联控的原则, 建立基于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污染物浓度设计值和相对响应因子的空气质量达标规划预测方法。首先通过数值模拟, 评估最近5年年际气象条件差异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筛选出最接近5年平均气象条件的一年作为基准年, 将该基准年气象场和各排放情景作为输入进行空气质量模拟, 降低气象条件年际差异对未来污染物浓度水平预测的影响。然后, 基于基准情景和控制情景在不同排放水平的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结果, 将控制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的污染物模拟浓度的变化比例(相对响应因子)与污染物浓度设计值相结合, 进行控制情景的空气质量水平预测和达标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围绕相关减排政策, 设计多个虚拟控制情景, 对全省城市未来空气质量进行情景预测和达标分析, 为“十四五”空气质量规划落地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东北地区泥炭矿评等分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中国东北地区泥炭资源的特性、蕴藏状况和利用特点,给出了泥炭矿的定义,并以泥炭矿为例,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探讨泥炭矿评等分级的影响因子及其指标、指数等系统,以便达到充分发挥泥炭资源的自然生产力,促进沼泽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但以燃煤为主的电力工业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了解电力排放对华东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文应用中尺度大气动力-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针对两种不同的电厂减排情景模拟分析了冬季华东地区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量和分布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模式能较好模拟华东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2)华东冬季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高值区为山东西部、安徽北部及长三角地区,冬季大气环流条件不利近地面污染物扩散,易造成污染物堆积;(3) 减排的敏感性试验表明:电厂排放减半时华东大部地区SO2、NO2的浓度降低约10~30%,关闭时约30~50%;PM2.5和PM10在江西和福建沿海一带减少较多,电厂排放减半时约5%,关闭时约10%;CO基本不受电厂减排影响,仅降低1~2%;而O3在电厂排放减半或关闭时在华东大部地区增加3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以包钢工业园区采暖期颗粒物排放清单为基础,利用CALPUFF大气扩散模型进行集群污染源允许排放量动态调控,其模拟调控结果可为污染物排放控制对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实现包钢工业园区大气环境稳定达标.模拟结果表明,集群污染源单位排污量对控制点浓度贡献随着污染源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低矮点源和面源应作为控制重点.在采暖期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条件下,集群污染源最大允许排放量减少到现有排放量的8.82%,而在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条件下,其最大允许排放量减少到现有排放量的12.03%,可以实现控制区大气环境质量达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2014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湖区水质监测资料,以CODMn、NH3-N、TP、TN为主要污染指标,阐述入太湖各湖区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分配,评估环太湖主要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湖区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通过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分析,考虑污染负荷量的历史长序列变化规律,定量了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等相关因素对太湖水体污染负荷量贡献率,分析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太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对太湖入湖河流的治理成效,说明对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控制是缓解和治理太湖污染负荷输入的重要途径,为制定和实施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限排总量意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