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黑人女小说家,同时也是首位夺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全部取材于美国的黑人生活,她的作品文笔细腻,充满感情,人物形象充满张力。她的一生致力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创作,她的作品强调美国黑人女性独立自主追寻自我,实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不依靠男性,不依附任何其他外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团结同性的力量对抗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为自身命运而抗争。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主要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友谊,建构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虚拟世界,这与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狂欢精神、狂欢化的人物刻画以及狂欢仪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秀拉》与巴赫金的理论的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3.
黄伟龙 《科技信息》2013,(7):207-207,248
拉尔夫·艾里森在文学创作上,开创性地将布鲁斯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布鲁斯音乐从此正式进入文学文本,蔚然成风。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以布鲁斯为代表的黑人音乐的巨大魅力:黑人音乐不仅是黑人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精神庇护以及生存希望,更是黑人民族寻求民族之根的重要源泉。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圆形结构与忧伤主题、叙事模式上的即兴创作与忧伤主题,以及布鲁斯与黑人民族的关系,再现艾里森独具匠心的布鲁斯艺术形式,旨在重申艾里森在新型现代黑人文学上引领人和开拓者的地位,以及布鲁斯对黑人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要关注的是非洲裔黑人在美国社会生态环境下的精神困境和人性的异化。在黑白文化的夹击下,黑人处于脱离两种文化的自由真空地带,他们不受约束的自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险,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处于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三部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部里程碑式的黑人文学作品——《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分析,比较三部作品中黑人为寻求自我本质所作出的努力,揭示存在主义哲学对黑人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描写了黑人女性秀拉为构建自我身份所作出的不懈抗争。小说再现了生活在种族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揭示了黑人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并进一步引导读者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思考。本文将对秀拉的身份建构历程进行回顾,并就其失败的结果分析可能的原因和由此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以光怪陆离的魔幻色彩、古朴敦厚的神话复现艺术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手法入手,从超自然因素、神话模式及拼版叙事三个方面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表现手法,并揭示小说现实意义:黑人只有坚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显示了对当代美国黑人身份属性的担忧,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在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困境。本文努力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不同的黑人对自己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使读者们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的前景。本文观点认为:黑人成员只有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抵制在当今社会使其文化沦落的"边缘文化"地位,才能弘扬黑人的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摆脱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0.
武雅男 《科技信息》2009,(21):187-187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誉的黑人女作家,她以独特的视角再现黑人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她主张黑人妇女应该挑战传统观念,使自己从中摆脱出来。在《秀拉》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塑造了黑人女性秀拉的形象,并赋予她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从而展示了秀拉这个黑人女性追求自我的成功与失败。本文你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秀拉》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王晓芬 《科技信息》2011,(26):130-13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其巅峰之作。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这些象征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象征意象不仅对深化和充实作品主题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读者研究莫里森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与传统、奴役与反抗等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广的想象时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RalphFasold的“语言态度”分析为理论为根据,回顾了美国黑人英语的起源,较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各阶层人士及黑人自己对“黑人英语”所持态度,并指出“黑人英语”地位的提高取决于黑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黑人妇女主义文学的先驱,她的佳作<紫颜色>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的美学意识.<紫颜色>这部小说对黑人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这些对文化的描述对黑人荚学的表现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土壤.每一部作品都应有特定的文化作背景以供小说情节的发展.本论文将从文化的三个方面(黑人语言、布鲁斯音乐、百衲被)对作者在<紫颜色>中的美学观念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黑人文学理论的建构中,贝克的贡献值得重视。贝克在这一领域的前期工作是将黑人文学置于种族文化背景中加以界定和考察,近来又将黑人的文化传统与当代黑人的文化实践联系起来,探讨黑人的语言运用与其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格温多琳.布鲁克斯是美国当代具有重大影响的黑人女诗人。她的诗歌无论在创作技巧还是思想内容上都独具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格温多琳.布鲁克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试图说明诗人对二战后黑人诗歌的贡献以及她在当代美国诗坛的地位并非得之偶然。  相似文献   

17.
以<宠儿>语言的音乐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黑人文化音符,对作品的美学思想进行评析.托尼·莫里森巧妙地把音乐融入到作品当中,有效地增添了艺术作品的视觉美和听觉美,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色调.  相似文献   

18.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描写了强势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白人的文化霸权以及黑人对自身身份的质疑和否定,同时也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她最杰出的作品.本文从三个方面:主人公塞斯,杀婴事件及书中其他女性对塞斯重获自由的影响来分析美国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