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系统研究了中国牡丹输出及在国外发展的情况,主要结论有:①中国牡丹在不同时期东渡日本和西流欧美后,相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品种群;②牡丹于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经过长期药用栽培,于17~18世纪进行选育改良,形成了以半重瓣和单瓣品种为主的日本品种群;③牡丹于18世纪末(1787年)才输入英国,19世纪中期福琼的引种奠定了在欧洲发展的基础,20世纪初形成了欧洲品种群,它是中国牡丹驯化的结果;④美国约在1820年始有牡丹,本世纪以来才有了真正发展,但在种间杂交育种上成就巨大;⑤上个世纪中国牡丹在欧洲的传播,为本世纪日本牡丹的大量输出创造了条件,目前日本牡丹发展进入了平台期,为中国牡丹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
全面介绍了美国芍药牡丹协会(AmericanPeonySociety)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对其在促进美国乃至欧美各国芍药牡丹发展中所做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APS在芍药牡丹品种研究及推广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中国野生牡丹向国外(主要是欧美)输出及其后发展的情况,并探讨了如何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的问题:欧美利用黄牡丹和紫牡丹与普通牡丹杂交已取得巨大成就;大花黄牡丹、狭叶牡丹、紫斑牡丹和杨山牡丹等野生种在育种中应用的潜力很大。丰富花色、延长花期、扩大栽培等育种问题,均可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中国牡丹的输出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Ⅱ:野生牡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野生牡丹向国外(主要是欧美)输出及其后发展的情况,并探讨了如何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的问题:欧美利用黄牡丹(Paeonialutea)和紫牡丹(Pdalavayi)与普通牡丹(Psuffruticosa)杂交已取得巨大成就;大花黄牡丹(Pludlowi)、狭叶牡丹(Ppotanini)、紫斑牡丹(Procki)和杨山牡丹(Posti)等野生种在育种中应用的潜力很大.丰富花色、延长花期、扩大裁培范围等育种问题,均可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牡丹切花贮藏期内源激素水平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秋生  宋鸿雁 《河南科学》1997,15(3):303-306
对不同温度下贮藏的牡丹切花内源激素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低温(4℃)贮藏,内源乙烯和吲哚乙酸水平显著低于室温(18℃)贮藏,细胞分裂素水平高于室温贮藏,低贮藏切花寿命较室温贮藏可延长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三种牡丹不同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报道了花粉形态特征和种闻差异,探讨了花粉形态特征在种间演化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牡丹属牡丹组成熟花粉粒形态大小和外壁纹饰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野生牡丹为中国特有植物,是培育优异牡丹品种的重要资源。针对野生牡丹资源破坏严重,多数野生种处于濒危状态的现状,基于文献调研、原生境实地考察、电话咨询及团队对野生牡丹长期繁育的研究,总结了野生牡丹分类、目前分布区域和存在数量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同时,综述了野生牡丹起源进化和油用与食用价值开发等方面研究进展,结合野生牡丹收集保存的现状和本团队野生牡丹研究进展,提出了具体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牡丹单瓣品种‘凤丹白’、重瓣品种‘洛阳红’和‘玉楼点翠’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开花及衰老过程中叶片和花瓣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开花过程中,3种牡丹花瓣可溶性糖含量呈前期上升后期下降趋势,而淀粉含量则逐渐降解;由于受生殖抑制的影响,叶片中碳水化合物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同品种牡丹碳水化合物变化略有不同,说明碳水化合物在牡丹花开放和衰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矮牡丹、杨山牡丹、紫斑牡丹三种七品种的花药壁层的发育、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三类群牡丹花药壁层结构具有许多共同特征: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药壁结构属双子叶型,由6~8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由表皮、药室内壁(1层)、中层(3~4层)和绒毡层(1~2)组成.腺质绒毡层,矮牡丹两品种中绒毡层有变形现象.外1~3层中层在成熟花药中宿存并与药室内壁同步发育出纤维素壁加厚.我们同时也观察到了三种七品种牡丹花药壁发生的特有方式,即它们的绒毡层均起源于初生造孢组织.根据以上特征我们讨论了芍药科生殖过程的特殊性,系统演化的原始性和孤立性,以及其花药壁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油用牡丹在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引种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用牡丹"紫斑和凤丹"两个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种油用牡丹品种类群在贵州贵阳、安顺、盘县和黎平四个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物候期的系统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品种在同一生态条件下,或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物候期都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以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而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菏泽是我国牡丹生产、观赏和栽培中心,牡丹品种1156个,种植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花色花型较多。栽培面积达3334公顷,约占全国牡丹种植面积的60%以上,每年牡丹促成栽培数量为100万株。选择牡丹促成栽培品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结合菏泽地区的实际情况,筛选出符合其自然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的牡丹品种,有利于牡丹促成栽培技术的推广和牡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科学》2016,(12):1987-1991
以牡丹早花品种‘凤丹’,中花品种‘洛阳红’,晚花品种‘海黄’为试验材料,研究同一品种不同施肥量及不同品种喷施微生物肥对牡丹开花和生长量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控牡丹花期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凤丹’的3个施肥处理较对照处理花期提前2~3 d.‘洛阳红’两个时期的3个施肥处理分别与对照处理相比,差异显著,综合分析施肥量为1 kg的处理效果最好,因此延长了该品种的盛花期,整体花期也有所延长.不同施肥量的处理对‘海黄’花期的各个时期均没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施肥量的处理对3个牡丹品种的生长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对其生长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南牡丹栽培有1000多a历史,明清时期形成湘西北以观赏牡丹为主和湘西南以药用牡丹为主的两个栽培中心,永顺县保存下来一批十分珍贵的古牡丹。2007年长沙王陵公园建立了湖南首个本土牡丹园,收集品种23个,为湖南牡丹种质资源的科学保护及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牡丹不同类型总酚含量与PPO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9个不同花型或花色的牡丹品种为试材,通过测定牡丹外植体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探讨了影响牡丹组培褐化的内在诱因,以期为牡丹的组织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紫斑牡丹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先后分别用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的土芽、叶柄、叶片、幼芽、心皮、雄及经一段时间组织培养的试管苗等作外值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结果表明,配方MS+BA1.5mg/L+NAA2mg/L最为理想,不同外植体中,试管苗的幼芽和土芽诱导率最高,叶柄和叶片次之,其诱导率分别为100%,60%,30.8%;而生殖器官雄和心皮未能诱导成功,在上述基础上讨论了牡丹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成与组织分化水平和类群进行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牡丹的发源地,牡丹遍植祖国大江南北,除海南省外,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栽培。牡丹浑身是宝,花可观赏,根可医病,种可榨油。牡丹花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灿烂辉煌,诸多形式的艺术品中常有牡丹的芳容,可谓中华民族的图腾,牡丹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牡丹在观赏和药用两个方面均为世界上早期被应用的植物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球化的著名花卉和中药材,牡丹在国际上有中国花之美誉。  相似文献   

17.
牡丹文化与牡丹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牡丹文化可提升牡丹的亲和力,可为牡丹经济发展提供思路,从而对牡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而牡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牡丹文化的传播、研究、挖掘、发扬。根据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提出了发展牡丹经济与牡丹文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海龙  冯强  金鑫  辛杰  周国栋  马睿 《甘肃科技》2023,(11):124-126+132
临夏州气候多样,十分适合花卉的生长繁殖,形成了丰富的花卉种质资源。临夏牡丹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牡丹。文章主要对当前临夏牡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结合生产试验及实际情况,总结集成了临夏牡丹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技术要点、丰产栽培技术要点、嫁接繁殖技术、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及防控技术,通过进行示范推广应用,逐步提高临夏牡丹的科学化种植技术水平,推进临夏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三个裁培品种的核型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染色体数目2n=10。在5对染色体中,有3对具随体。  相似文献   

20.
<正> 1.材料和方法河南洛阳灰牡丹(Faeonia suffruticosa Aadr.)和洛阳白牡丹(P.suffruticosaAndr.)2个品种的种子,1986年10月采自河南洛阳东白马寺附近程楼乡程楼村农家。取牡丹种子,经70℃左右温水浸泡(让其自然冷却)24小时后播于土中。根长0.5cm时,将根浸入0.2%秋水仙素溶液中,置阳光下,处理整体植株的根部10小时。切取0.5cm根尖,在乙醇、冰醋酸(3∶1)固定液中固定3小时。转入70%乙醇中低温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