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伦理学则把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球生态日益恶化,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已日显重要。本文将从古典诗词教学与生态伦理学结合入手,谈谈对青少年生态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相似文献   

3.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之外的各种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的伦理观点和学说,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反思、继承、发展和超越。在人类本体论时代,传统伦理学仅把人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而将所有一切非人类存在物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最终发展成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进入生态本体论时代,生态伦理学超越了传统价值观,突破了传统伦理学对人的固恋,将伦理学的视野从人类扩展到了更宽广的大自然,把人类之外的所有非人类存在物全部纳入到道德共同体之中,空前地扩大了道德共同体。人类的道德境界由人类中心境界提升到了生态整体境界。它不但追求人际的自由和公正,而且追求"种际"的自由和公正。它既是传统的自由主义的终结,又是新的自由主义的开山。生态伦理学的最高目标是超越"人类中心论"、"地球中心论"和"地球沙文主义",走向"宇宙伦理学"。它不但为我们正确理解"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提供了新型的道德根据,而且为人们道德修养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全球化,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西方生态伦理学中两种主流——自然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进行分析,揭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伦理学,具有厚实的生成基础:生态共同体,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生成的本质论基础;自然价值,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生成的价值论基础;生态科学,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生成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一个世纪以来,伦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从“人一社会”关系延伸至“人一自然”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人一自然”观,结合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明确指出“人一自然”观是环境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培养环境意识的核心是树立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观念;生态伦理学应该在人与自然谁为生态伦理之中心的问题上加强研究,以便为环境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然道德是伦理学与生态学的中介点,其可能与必要构成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石.自然道德的可能在于人与自然环境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人对其本性本质的一种把握和实现方式,其必要性在于“征服”理念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类应该而且能够形成“以人为中心物我一体”的道德理念,创建一种良性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于光远先生对生态经济有非常独特的认识,强调生态与经济之对象一致性和视角的差异;强调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意义。进而,于先生强调生态、经济与道德的同一性,并坚持研究生态问题的实践伦理学立场。他的这些观点对保护生态、提速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发展循环经济,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于先生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前瞻性思维方式在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也给我们“圆美丽中国梦”以深远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伦理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元素,但当前中国学界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还是笼罩在西方伦理学的话语中。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在结论上具有革命性,但其逻辑进路欲在因西方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而造成主客分离、人与自然对立的情形下填平二者分离与对立的鸿沟,这种作为在理论层面上虽取得巨大进展,但在人们日常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即在践行的层面上步履维艰。因为要把在人类中心主义传统中由人独享的诸如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让渡给自然,使自然与自然物因享有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而获得与人类似的平等地位,从而成为获得人类尊重的理由或依据,这要在人类社会中施行着实不易。因此可以在当代生态伦理学中引入一种中国伦理元素,来探讨生态诚信的可能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道德是以人与自然的伦理回归为逻辑起点,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它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和一切生物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使加强生态道德培育具有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广泛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道德的生态价值观、生态补偿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公平观,然后对生态道德作为提高人类的生态觉悟、促使人类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探索出生态道德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蕾 《菏泽师专学报》2012,(4):10-12,20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目的问题上,主张以生态良好为根本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坚持以践行生态正义为促进自然生态良好的根本动力;在人与人、社会之间关系问题上,强调以实现生态公平为推进社会生态良好的根本准则。可见,它即坚持以人为本,又倡导生态伦理,因而是一种实现了以人为本与生态伦理完美对接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认识滞留于传统主客观二分的境地,非但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反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做到有效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实现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转向。  相似文献   

16.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从尊重自然出发,泰勒提出四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及补偿正义原则。这种把人之外的自然纳入到伦理关怀之中的思想契合了现代生态高速公路建设既要关注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要求,以及最小破坏和最大恢复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已经引起生态伦理学界的重视,但对这一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不够。文章将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相结合,从张载生态伦理的本体论之维入手,对其提出的人与自然万物的"通一"关系、天地万物的"感""应"关系以及人性与天道的"合一"关系进行了阐释,对他从本源论的层面上开启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价值的智慧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工业化对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的破坏,指出科技是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平衡的根本要素,并对科技如何实现生态循环良性平衡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寻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指出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指导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山西自然生态旅游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不仅是古文物之乡,还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景观。为了促进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根据旅游区划原则,将山西划分为6个自然生态旅游区和11个亚区,并对其时空发展结构进行了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