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英美诗歌现代派诗风的开创者之一。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普鲁弗洛克情歌》是其早期重要的代表性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特色。查良铮作为"迄今为止中国诗歌翻译史成就最大的一人",裘小龙作为卞之林的关门弟子,研究艾略特的专家和知名翻译家,都对《普鲁弗洛克情歌》进行了苦心孤诣的翻译。本文节选了该诗歌和裘小龙、查良铮的两段译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汉译基本技巧和审美原则,试析两种译文的优劣。  相似文献   

2.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作者以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对待"重大问题"——爱情表白的态度变化作为贯穿整首诗的主线,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在无数次的挣扎中陷入梦境,经历了入梦、梦酣、梦呓多个阶段后被惊醒,梦幻破灭。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诗人及批评家,T.S.艾略特对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推崇备至,在其早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借用“玄学奇喻”的技巧赋予大量隐晦的隐喻和典故意象丰富的蕴意,展现了现代西方人的迷惘、困惑及挫败感。  相似文献   

4.
由于深受意象派的影响,T.S.艾略特在其第一首也是意义深远的《普鲁弗洛克》中尝试运用了意象派的创作技巧。诗中他通过一个充满意象和引喻的典型生活背景以及通过把独白者的所忧所虑和古典作品中一些典范人物的所做所为联系起来,生动地描述了文明社会的生活图景,籍以揭示出两类人物的不同生活态度和追求,从而成功地展示了现代人的毫无意义和空虚的生活,预示了现代文明所必然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脱胎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然而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有现实,使得"零余者"这一形象具有一番中国特色。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等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特·思·艾略特作为20世纪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其诗歌继承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既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又抗议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对客观世界的准确临摹。文章追溯了美人鱼的象征渊源,探讨艾略特作为现代主义诗人将阿普鲁弗洛克的主体潜意识暗流汇聚在美人鱼的象征客体之中,折射出现代人的矛盾,彷徨,永远处于生和死的临界边缘。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重写经典的精英意识决定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典故的应用,具体而言,典故同时具有排他性和包涵性;通过今与昔,尊贵与卑琐,秩序与失序等对照展现了一幅现代世界的精神图景,而所谓“情歌”实乃现代人之哀歌矣。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的20至50年代的俄国坛和中国现代学史上,都曾出现过一批独特的“多余人”形象。俄中两国的这两组学形象有何异同?本对其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论述其社会化意义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多余人”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就是当时社会的“多余人”。杜少卿成为“多余人”的原因既在于乐善好施、仗仪疏财的性格,更在于其追求的儒家的政治礼乐理想。这一形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叛离和觉醒,表现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叛,对个人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
胡铂  吴芹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3):68-69,63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当"哲人王"、"中国佬约翰"、"付满楚"等出于西方人自身需要描述中国形象的套话充斥于西方文学当中时,什么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在由海外华人、留学生这样一个特殊中国人群体创造出来的海外华人新移民文学中,"中国形象"又是以何种面目示人?  相似文献   

11.
T.S.艾略特在中国文坛的接受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的文学成就是世界性的,他的诗论和诗歌不仅征服了西方国家,就连远隔重洋的中国也受之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艾略特风潮,开始翻译、研究其文论和诗歌,并以此作为借鉴,进行我国的文论建设和诗歌创作.即使在现在,艾略特坚持回归"传统"的诗学仍对我们解决当下文论建设困境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在贾府中虽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无比痛苦,因此造成她人格发展的不和谐性。正是自然人格的突出发展和社会人格的萎缩,造成她性格的叛逆性。成熟而又非社会化,是她人格的基本特征。她的性格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某些方面相通,但在本质上又不同于“多余人”形象,而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尚处在封建文化的范畴,还没有形成独立于封建文化之外的文化体系和独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在贾府中虽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无比痛苦.因此造成她人格发展的不和谐性。正是自然人格的突出发展和社会人格的萎缩.造成她性格的叛逆性。成熟而又非社会化,是她人格的基本特征。她的性格与俄罗斯学中的“多余人”的某些方面相通,但在本质上卫不同于“多余人”形象,而是植根于中国化.反映了中国化尚处在封建化的范畴,还没有成独立于封建化之外的化体系和独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李敏 《科技信息》2010,(34):192-193
"空虚"与"末日"是艾略特《空心人》中两个鲜明的主题。空虚这一主题,一方面体现在空心人灵魂的空白与信仰的缺失,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缺乏激情与动机,丧失了行动之力。在艾略特眼中,现代空心人身上这种彻头彻尾的"空虚"正昭示着西方文明的衰落与瓦解,是一种文明末日来临的表征。而这种末日意识的产生同艾略特本人的宗教思想、同整个西方的宗教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郑大伟 《科技信息》2007,(31):455-456
中式英语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就词汇而言,在于存在大量多余的词,这些多余的词可分为"多余的修饰词"、"多余的名词"、"多余的动词"、"同义重叠"、"重复指称"等类型。其问题根源于使用者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受到汉语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及句子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蝶 《当代地方科技》2010,(19):170-171
本文拟以艾略特对袁可嘉的影响为个案,从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两个方面,探讨艾略特对袁可嘉造成的巨大影响。此个案研究既扩充了国内对袁可嘉的研究之内容,也为“艾略特在中国”研究作了补充,同时也对探索中国现代诗歌萌芽发展的轨迹,揭示西诗在中国新诗萌芽中的推动作用,以及研究中西方诗学交流等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未来生活2050     
正2050年11月6日,星期天。时光小学的操场正中央,站着一高一矮两个人。"准备好了吗?"高个子——帕克校长,对身旁的矮个子——4年级学生艾略特说道。艾略特点点头,用手指轻叩领口的第一颗纽扣。瞬间,一个有如宇航员头盔般的防护面罩"长"了出来,把艾略特的脑袋裹得严严实实。"开始!"帕克校长打了个帅气的响指。伴随着嘈杂的嗡嗡声,十几架无人机出现在操场上空,射出激光束,对着地面一阵吱吱啦啦、火光四射的切割,几分钟,操场中央就被挖出了  相似文献   

18.
余涛 《科技信息》2008,(13):180-180
本文简介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包括其来源及中国学者谢天振先生的分类,同时考察了俄国“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的产生背景,从媒介者和接受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它在译介过程中发生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对但丁和莎士比亚的批评文字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但丁和莎士比亚这两位西方文学界中最伟大的作家,作为批评家的艾略特认为两人的作品在意象特征和表达人类情感的维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思想基础存在深层次差异。透过这些评论,结合艾略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不难发现他个人更心仪体系型的但丁。  相似文献   

20.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 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人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 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 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交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