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是全世界最干燥的地方,该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5毫米,甚至还曾有过173个月不下雨的记录。但在2015年3月,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阿塔卡马沙漠突降大雨,一天内降雨量超过20厘米。雨  相似文献   

2.
生月与人生     
生月与寿命 一天,东京大学医学系的三浦一郎教授下意识地翻阅着该系的校友名录,突然在他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教授把名册中近20年间去世的校友名字一个个列了出来,想看看生月与死亡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去世的10人中,有半数出生于5~7月,夏季出生的死亡率高.这难道是偶然的吗?他又统计了1890年以前出生的校友中生月与死亡的关系,以及日本厚生省1979年至今调查的全国100岁以上的348名男性老人的生月与死亡的关系.结论与上面的完全一样,5~7月出生的人,特别是男性,比起其他月份出生的人来说,寿命要短一些.  相似文献   

3.
追求永生     
吃得越少活得越久早在1935年,人们就已认识到: 假如将动物的食物摄入量(以热量计算)降到很低,同时又不影响动物摄入的维生素及其他必须的营养, 那么动物的最长寿命和平均寿命都能大大延长。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进一步发现,如果让实验鼠的热量摄入量减少一半,实验鼠的寿命就能比通常增加一倍,与此同时,实验鼠  相似文献   

4.
正900万年前~600万年前的某段时间,在距离南美洲不远的一片太平洋海面上,至少有30头须鲸被杀死,它们的尸体被冲上潮汐泥滩,然后被掩埋。当时死亡的还有外形像海象的鲸鱼和一些种类的抹香鲸(这些动物今天都已灭绝),以及海豹、长嘴鱼、硬骨鱼和水獭。这样的集体死亡事件在大约16000年间看来发生了多次,其中每一次都有动物被埋在沉积层里。漫长岁月过后,埋在地下的动物骨架逐渐形成化石。地质潜没作用把沉积  相似文献   

5.
2001年4月,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深空天线网意外地接收到了一个异常微弱的电波信号。经查证,该信号是由一艘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近8个月的宇宙飞行器发回的。此前,科学家以为这艘名为“先锋10号”的飞行器大限已至,因此没料到还会收到它传回的信息。截至2002年,“先锋10号”已在太空中正常运行近30年时间,是宇航飞行器中超期限服务的精英之一。除“先锋10号”之外,“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IMP-8号”都是拒绝死亡的精英飞行器。  相似文献   

6.
长臂猿是类人猿动物中体形最小的一种,它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阔叶林中,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等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野生动物。它的两臂很长,在野生状态下很少下地活动,全靠两只长臂在森林中荡来荡去,食物主要是一些植物的枝叶、嫩芽、果实,也捕捉一些昆虫、小鸟及鸟卵等动物性食物。它们对环境要求很高,人工饲养下的环境很难达到要求,所以,饲养繁殖都很困难。长臂猿在很多方面都近似于人类,如:有丰富的感情,对配偶的选择严格,一旦选中会终生厮守。繁殖期不固定,孕期7个月,每胎1仔,7~8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小黑”落了个“…  相似文献   

7.
阻止死亡     
李宇 《大自然探索》2006,(12):14-16
每个人或早或晚终归一死,那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长久一些呢?相对于其他许多动物而言,人类有相当长的寿命。相信所有的人肯定不愿成为短命的动物,比如有些种类的昆虫只能生存3天,但人们还是会不时抱怨大海龟的寿命比我们要长100多年。那么,我们可以长生不老吗?很不幸,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们出生时身体内部早已被嵌入了“老化基因”(一种会促进机体衰老的基因)的程序,在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会逐渐衰老直至死亡。古希腊哲人说:生命不过是以死亡为目的地的一段旅行。那么,衰老是如何发生的呢?简单地说,在组成我们的身体组织的各种细胞行使其功能时(这一切都由基因安排),它们会受到来自外界或内部的损伤,如细胞自身产生的代谢副产物。当然,细胞也会作出相应的保护反应,如肾脏过滤废物,肺将氧气吸入,皮肤防止体液蒸发丧失,等等,但这些机制并非完美,危险会随之而来,造成细胞功能的损害。危险来自何方呢?许多损伤都来自于一种有害的代谢副产物——自由基。自由基是由丢失电子后的氧分子所组成,由于它们能从其他分子获取电子,使之不稳定,并能破坏活组织如蛋白质、细胞膜和DNA等,故极具破坏性。机体对付自由基这个“破坏分子”的“武器”是抗氧化剂。抗氧化剂主...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明的最大成就之一是大大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根据概率统计求得的早期人类出生后的估计寿命大约只有20-30岁。而到lop年时,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寿命已比历史早期增加了一倍。如今,当我们即将进人2000年时,日本和其它几个国家的出生后估计寿命已达到80岁左右,而且其增长  相似文献   

9.
杨茉 《科学之友》2006,(4):54-54
在自然界的动物中,寿命最长的是龟。1737年,科学家们在印度洋的一个岛上捕获了一只象龟。据鉴定当时它的年龄是100岁。这只龟被送到英国,在动物园又活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生活在那里,假如捕获这只象龟时动物学家的科学计算正确的话,这只象龟的寿命大约是300岁。  相似文献   

10.
叶永明 《世界科学》1989,11(4):28-28
美国生理学家克莱·麦斯1935年就发现,在对白鼠的食量严格加以限制后,其寿命比食量不加限制的白鼠的寿命延长一倍左右。自那时起到现在的50多年中,研究衰老机制的科学家们曾对各种动物尝试过许多种可能延长动物寿命的方法,其中包括器官的移植,严格的锻炼、操纵激素水平等,然而,没有一种方法在延长动物的寿命方面,比减少食量的效果好。减少食量  相似文献   

11.
生理学家研究认为:心跳8亿次,为动物的生命极限。即心跳快慢与寿命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一只老鼠,每分心跳900次,两年而死亡,它的心脏已跳完8亿次。大象每分心跳频率为30次,活50年,心跳亦完成极限数字——8亿次。长寿的乌龟,每分心  相似文献   

12.
黑熊     
《知识就是力量》2009,(9):F0004-F0004
黑熊毛被漆黑色,胸部具有白色或黄白色月牙形斑纹;头宽而圆,吻鼻部棕褐色或赭色,下颏白色。林栖动物,主要栖息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南方的热带雨林和东北的柞树林都有栖息。在西藏东南部谷地,从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到海拨4000米左右的山地寒温带针叶林都有它们的踪迹。黑熊为杂食性,寿命一般为30年。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位毒理学专家,在隔着乳胶手套的情况下接触了两滴二甲基汞液体,接下来她的大脑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1997年1月20日,美国一家医院的急诊室接收了48岁的凯伦·维特翰女士。病人被送进医院时已经十分萎靡,听觉和视觉存在不同程度障碍,口齿不清,甚至无法正常步行。她说自己这几个月来出现了恶心、腹泻和腹部疼痛。  相似文献   

14.
大约20年前,一队正在越南热带丛林中艰难跋涉的科学家,偶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动物,它长着6个长而直的角。看上去,这种角好像是属于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但是进一步搜寻后,他们发现了一种近似羚羊的双角动物——中南大羚羊的遗骸。早先发现的动物的角可以与这种动物相匹配。这也难怪为什么这种大羚羊素有"亚洲独角兽"的绰号。从那以后,就只有四次目击这种野生动物的记载见诸于文献。所以说,中南大羚羊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动物之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物遗传学家汤姆.吉尔伯特想要改变这一状况。他尝试采用一种异乎寻常的技术来追踪中南大羚羊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2007,(3):47-48
嗅觉对生命体的意义可谓举足轻重。据研究,人们享受各种食物的味道时,至少有80%来自于嗅觉,仅有20%来自味觉。最近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的实验发现,味觉和嗅觉神经细胞可能影响着果蝇成熟的进程和寿命的期限。对啮齿类和灵长类的大多数动物而言,当摄入的热量被严格控制后,它们的寿命会相对更长。  相似文献   

16.
如今提起“疯牛病”,读者也许都不陌生。顾名思义,患上这种恐怖病的牛会发疯。20世纪80年代,“疯牛病”开始在英国出现,很快就流行起来。到1993年初,英国的“疯牛病”流行达到高峰,差不多每周有1000头牛患此病。1997年,英国患“疯牛病”的牛总数超过16万头。这使得欧洲各国谈“牛”色变,为防止该病在本国蔓延,欧共体曾共同禁止进口英国牛肉,使英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疯个病”不足个的专利事实卜,‘’疯牛病”不仅仅发生在牛群中,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一种疾病,其他动物如羊、鹿、猫等也会得此病。早在250年前,英国的牧人就…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月,世界上首只出生于动物园的大猩猩科洛(Colo)在安眠中辞世,它过完60大寿没多久。她的寿命比野生大猩猩长了大约20年,如此长寿的部分原因是她受到了人类很好的照顾。在现今的动物园,饲养员通过训练动物学会参与自我照顾,来减轻照顾动物的压力。例如,让大猩猩学会从奶瓶里喝奶,让犀牛学会刷牙,训练狮子接受疫苗接种。2016年5月,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发  相似文献   

18.
8月下旬,互联网和欧洲的新闻媒体大量登载了反映加纳(Gana)--德国明斯特动物园的一只11岁的大猩猩--痛苦情形的照片,她抱着死去的孩子克劳迪奥(ckudio)的身体.缩拢的嘴唇贴着小家伙的无生命的手指.3个月大的克劳迪奥死于一种明显的心脏病,几天来加纳拒绝把它的尸体交给动物园管理员.加纳的行为在众多的人群旁观者中激起了赞赏、怜悯和低语,你看到这一幕了吗?大猩猩,可能还有许多别的动物,掌握了生命必有一死的概念,它们会为死去的同类悲伤,真的几乎与我们人类一样.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摄影技术的诞生,死亡面具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那么,人们最初制作死亡面具的目的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死亡面具?如今还有人制作死亡面具吗?这里,就让我们一瞥死亡面具背后的秘密。正随着摄影技术的诞生,死亡面具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那么,人们最初制作死亡面具的目的是什么?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死亡面具?如今还有人制作死亡面具吗?这里,就让我们一瞥死亡面具背后的秘密。约翰·迪林杰是美国大萧条时期(大萧条指20世纪30年代发  相似文献   

20.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代医学在极大地延长人类寿命的同时,也延长了死亡过程。威廉·奥斯勒(WilliamOsler)医师在其1908年所著的《科学与不朽》一书中报道了其对发生在美国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486例死亡的研究结果,他发现,仅有约1/5的死者似乎在临终时很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