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健慧 《科技资讯》2009,(21):62-62
岭南建筑这个词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没有人提出过,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兴起了对创造建筑新风格的讨论热潮,广东建筑界认为,创造我目建筑新风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要有各地方的建筑新风格,广东建筑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岭南地区,就要有岭南风格和特色,从那时候开始,广东就提出了岭南建筑这个名词。而岭南建筑在地域范围的界定,从广义来讲,是以五岭为界,五岭以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南部、福建南部为界;从狭义来讲,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讲广府话的地区为准。在南方,一般人不提广东建筑,而都用岭南建筑来代替,而且把新中国成立前称为岭南近代建筑,明清以前时期称为岭南古建筑,而中国成立后称为岭南新建筑,或称岭南建筑。  相似文献   

2.
岭南词是清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一大特征即是家族性.清代岭南的词学家族共20个,其分布具有突出的地域不平衡性.家族词学传统促进了词人的产生与成长,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岭南词的发展.在岭南词学家族内部,词学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对此分析可以解释一些特殊的词学现象.对家族性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清代岭南词进行更深入、准确的观照.  相似文献   

3.
试论岭南建筑中的绿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岭南传统建筑和园林中的绿化形态和把现代岭南公共建筑与庭院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手法,揭示了岭南建筑绿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并从社会、哲学、生态、人文等角度,阐明它的深远意义。为21世纪建筑创作寻求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显国 《广东科技》2007,(1):125-126
岭南位于我国南部,古属百越之地,因为北靠五岭,所谓五岭是指大余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萌诸岭:南临广东(珠三角)、广西(梧州至南宁西江沿线)而称之谓岭南。如今,随着岭南文化的发展,园林也随之而发展,现今的岭南应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港澳地区。因此,岭南园林也就包括上述地区的园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岭南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在岭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明末清初是其迅速崛起的时期。而其崛起的标志即是这一时期大批诗人的出现.并在全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这批诗人当中,成就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三人。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影响岭南建筑风格演进和发展的地理气候因素及外来经济文化因素,说明外来经济文化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认为岭南建筑风格是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风格的体现。文中对当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制约因素和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建筑日趋国际化,反映新技术、新方法以及适应亚热带气候环境的新的岭南建筑风格将在探索中产生。  相似文献   

7.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一住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开凿这条新路,加强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对岭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东,位于五岭以南,故又名岭南。广东中医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医学。1956年在广州市先烈南路发掘两座西汉古墓中,发现有中药朱砂和可供煎药、预防疾病用的铜熏炉,说明岭南医学至少有2000年之久。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与其妻子鲍姑曾在广东罗浮山养身修道、炼丹制药、行医治病。唐宋时期岭南医著颇多。进入明清,医著已有400多部,有医家数百名,医馆、中药堂店明显增加,特别是清代末年,中医药社团组织逐步兴起。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1933年广东中医院峻工成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开皇九年(589)授命大将韦洸率军南下,恩威并施,进驻岭南,并拉拢岭南地方实力派冼(冯)氏家族,使得国家力量较为顺利的进入了岭南地区。与此同时,隋文帝又派遣永州总管周法尚带领军队开进桂州,充分利用“兵威”使得一批尚奉陈朝正朔的地方官员纷纷降服。开皇十年(590),番禺王仲宣发动地方叛乱,更加坚定了隋王朝施行恩威并用的决心,从而将岭南整合入于王朝秩序之中,为后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不同地方风格的重要代表,其在造园要素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造园文化思想的差异,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园林又存在本质区别。认真就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以从根源上更为深入地分析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园林风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近现代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岭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特征。正是这些历史特征,生成了岭南近代现代文化精神的优长,同时它也决定了岭南近现代文化精神的一些不足方面。因此,研究此一时期的岭南文化,首先必须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特征,考察其对地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禅宗文化在岭南繁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禅宗文化之所以在岭南长盛不衰,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禅宗文化在岭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利;岭南文化固有的特质有利于禅宗文化的传播和流行;禅宗南宗的兴盛有力推动了禅宗文化的发展;顿悟禅宗的理论及独特的弘传方式适应了岭南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时期岭南的青铜冶铸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古的方法对岭南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史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商周时期岭南青铜冶铸技术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独具特色的青铜冷铸业以及秦汉时期岭南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尝试从气候适应性、空间环境塑造和满足居民心理需求三个方面,对岭南地区住宅组团围合式布局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分析其合理性与不足。结果表明,住宅组团围合式布局能形成丰富的阴影,通风效果良好,通过适当的技术处理,能适应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这样就能在岭南地区发挥利用围合式布局的优点,例如节约土地、隔绝外部干扰,促进住房交往和增强社区凝聚力等,适度围合的原则,将是住宅组团围合式布局在岭南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古的方法对岭南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史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商周时期岭南青铜冶铸技术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独具特色的青铜冷铸业以及秦汉时期岭南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岭南是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广州曾是中国早期三大译经中心之一。《六祖坛经》诞生于岭南。岭南在历史上高僧云集,岭南佛教禅宗传续不断、生机勃发。岭南也是南禅向外传播的始发港。因此,岭南对中国佛教发展的意义重大,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在岭南中部、西部、北部的22处遗址中,共发现220多座先秦时期的墓葬。多数的墓葬中都出土青铜器,且带有明鲜的地方风格。尽管这些墓葬材料对社会原貌的反映程度有限,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这些墓主的身份以及岭南地区与楚国交流、接触的方式和性质,从而揭示岭南青铜时代的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考古发掘和古文献资料为据,探索岭南建筑的萌芽和发展过程。由于岭南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机缘的原因,早期建筑的发展就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且具有初步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黄志辉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2):F003-F003
唐宋以前,岭南人才之生,多在江北。张九龄、余靖二人,并誉为泰山北斗,岭南诗宗。《曲江集》与《武溪集》的整理出版,是韶关高校应该承担的学术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