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速写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快速记录设计师的灵感和构思,也是传达设计师意图、理念的工具之一。速写能力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它是由绘画到设计的链接,不仅可以培养高职建筑专业学生观察力、表现力,还是收集资料、形象思维的一种手段,更为高职建筑专业学生推敲和完善自己的创作和设计方案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产生和发挥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创造性思维对设计能力的构成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要开启创造性思维,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地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介绍了联想迁移法、希望列举法、理念升华法和改变属性法等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产品设计创意阶段的应用.从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出发,结合设计案例探讨了创造性思维如何引导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时至今日,城市的设计师们认为自己是唯一能够使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概念化的专家。他们秉持符合"公共利益"的目的,却无视城市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飞快地展开着城市设计。举例来说,为使香港转型升级而成为世界性城市,香港的一些旧城改造区改建成了公共空间,为了获得立法机构对这些市政项目的批准,政府常常通过假设普遍的城市使用者们会有的日常生活实践来制定设计方案。实际上,这个概念化和标准化的过程并不能完全涵盖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所有细节。从另一方面说,由于目前的设计方法都是假设全部的人都是标准化的"普通人",因此基于公共利益的设计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城市使用者的所需所求。并且人们所指的"日常生活"是每日每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并非"陈腐守旧的和毫无意义的",所以城市使用者的行为也很难机械地理解或用一个模型去硬套。虽然城市使用者对生活环境的反映会随着城市的转型而逐步改变,但是他们对空间却非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一种富有创新的行为和艺术的积极回应。依此为前提,阐述了"空间接受"这一理念,以推动一个无需设计师的城市创新,并向设计师、规划师、管理者和政府呈现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视角。其中还包含着一段实证研究:即分别通过在香港湾仔北和湾仔南进行深入观察和直接访谈等方式,以了解城市使用者在居住环境中的战术性和创新性接受,而由此证明在开展城市设计时将日常生活实践融入其中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重新界定了城市空间使用者的角色问题,进而得出了城市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城市空间使用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模型制作省烟草局李振荣陈少有建筑设计中方案的雏形、比较、选择是通过建筑设计师不断的创造性思维而逐渐发展、完善和最后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要把自己的设计效果展现在人们面前,需要通过三维的效果图和三维的建筑模型来实现。特别是一些大型...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活质量也日渐提高。产品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必须兼顾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使用者的各种社会性需求。无论人类的需求如何千变万化,对产品的安全需求却从未改变。可以说,安全需求是其他所有需求的基础,若连这个需求都难满足,所有的设计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设计师应该在认真思考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产品的设计。此外,产品设计不仅仅能影响人的生活起居,还影响着外部环境。设计师更要充分考虑人-物-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一项真正的设计是在保障用户的安全及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的设计。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必须将产品的安全性设计摆放在第一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李欣娜 《河南科技》2013,(6):92-93,241
目前,我国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社会老龄化转型的迅速到来,来势迅猛的"白发浪潮"向社会提出诸多挑战性的课题。作为设计师也将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新使命——"孝心工程",设计师要用优良的设计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老年人陪护机器人的设计,可以说就是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是传统装置艺术的数字化拓展,其鲜明的审美范式主要体现在审美创作中科技与艺术的互融。“绿色设计”往往体现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其设计理念围绕保护地球的环境。以一系列“绿色设计”为主题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为例,探讨设计师如何将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融入“绿色设计”中,让人们来接受绿色环保,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已成为一种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城市的最佳艺术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针对“文学启蒙”的解读方式(包括如何理解、如何通过创作去操作实施)一般呈现出两种模式:一是认为只要用文学取代一切非文学的思想意识就可以启蒙井达到启蒙的目的;二是认为只有先进的思想意识、文化意识才可以启蒙,而文学只是一种手段方式而己。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解读方式在客观上产生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问题并因此也产生了针对“启蒙文学”这一创作现象的定位与评价问题。尽管文学启蒙往往只是一个时代话语、只具有时代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人类文化现象,其实质仍然是一个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董政林 《河南科技》2023,(11):121-124
【目的】基于目前流行的利益共享理念,从利益视角下探讨最终形式与人类作品相同但创作过程有差异的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具有可版权性,分析其作品价值应当如何归属。【方法】从激励理论和市场角度两方面,论证人工智能创作物可版权性,并思考人工智能领域版权归属的方向。【结果】人工智能创作方式,其实与人类的创作方式大为不同,几乎只有算法、模板、规则等指令输入,而没有所谓“灵感”参与。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可版权性认定,实质上是在修改或者不修改现行《著作权法》中寻找平衡点。【结论】“创作”似乎已不再是人类的专属。人工智能创作物能否纳入著作权保护,应当在考虑各方利益的过程中找寻最合适的点,做出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正>一、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原理低应变反射波法是以一维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在该检测方法中,将需要检测的桩简化成1根一维弹性细长杆(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假设桩身材料均匀(或分段均匀)且各向同性,当有一脉冲力施加到桩顶时,其中就会有弹性应力波产生,此时桩身的动态响应可以被安装在桩顶的传感器接收,进而可以分析出应力波的变化特征,最终即可判断出桩身质量及其完整性。在分析检测过程中,主要用到以下公式。  相似文献   

11.
尽管模糊PID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但存在计算复杂和实时性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1LBF神经网络逼近能力重构模糊PID控制器,由于重构的RBF神经网络的并行计算能力,这简化了计算复杂性并提高实时性.通过选择不同的给定信号,比较模糊PID控制器和重构的RBF神经网络的控制性能.得到两者的控制效果是相当的.说明重构的RBF神经网络可以取代模糊PID控制器,从而减少了计算复杂性.避免维度灾难并改善控制实时性.  相似文献   

12.
RNAi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NA干涉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中,而且其基本的作用机制也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最近,研究发现RNAi在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且RNAi技术已经成为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的一种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对诸种电影元素的极其严谨而和谐的运用并使其完美地服务于作品整体的精神内涵,这是塔尔柯夫斯基高度的电影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作品的人物、表演、摄影、剪辑、色彩与声音诸要素来看,它们都能很好的实现作者的表意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李新 《松辽学刊》2003,24(4):76-78
通过对网络通讯系统的分析,进而得出如何实现网络通讯系统的设计思想及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补图半度序列和的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补图是图论中对称性极好的一类图,并在网络理论和设计中有一定的应用。本文论述了自补图前,后半度序列和的上、下确界。  相似文献   

16.
双金属纳米粒子具有尺寸、组成和结构可控的特点,在催化和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吸收谱技术在双金属纳米粒子的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介绍了X射线吸收谱(XAS)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介绍了XAS在双金属纳米粒子结构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西瓜嫁接试验用5种砧木和7种接穗,35种组合均提高了产量,平均增产30.1%.综合评价为孝感瓠和西瓜砧B增产效应最好.为温室西瓜丰产、抗性、嫁接成活率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Pd/C催化剂中Pd的分散度和对H_2的吸附、脱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H_2-O_2滴定法、脉冲吸附法和程序升温脱附法,研究了工业Pd/C催化剂中Pd的分散度和H_2吸附、脱附性能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在Pd/C上H_2的化学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特别是H_2溢流现象显著,这是与Pd的分散度密切相关。对催化剂的这些性能与其催化活性和失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网络英语新闻的篇章与词句特点举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英语新闻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还能紧跟英语语言发展的最新趋势。本通过对常见的英语新闻实例的分析,概述了网络英语新闻的篇章和词句特点,力图揭示网络英语新闻语言运用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Web Services是基于XML和网络的一种新的中间件框架,在研究Web Services技术的基础上,给出了该技术的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