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主要集中在其《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949)和《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等数篇论文中。他的审美空间理论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意境”中蕴含的审美经验理论.所作的全面系统的阐释和发挥。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关于审美空间的论述,主要见于《诗歌·语言·思想》及其他一些直接涉及文艺的著述。而追随其思想的一些现象学批评流派(如日内瓦批评),则大多依据《存在与时间冲的理论,来研究文艺作品中的时间与空间。故此,我们在此也将《存在与时间冲有关时间空间的论述作为他的…  相似文献   

2.
《漳州师院学报》2022,(2):131-136
声乐艺术是一种以人声音调为表现手赋予作品以意境、人物情感等的艺术。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作品内容合理创设审美情境,来诠释作品艺术与情感意境,从而帮助学习者在理解声乐作品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与表现作品。声乐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会声乐技巧与作品的过程,也是一种创设审美情境、诠释作品情感与意境的审美思维的训练过程。教师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审美观的角度,分别从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三个方面对建国后武术审美变化进行论述,认为武术现代审美观的主要特征是追求直观的外在形体美,注重动作外在形式的造型,美感,趋向于表演、艺术化,更加突出其养生、娱乐性,技击性不再是武术的首要的审美标准;动作内涵意境相对传统武术下降,或者说形成与时代相应的新风格和意境;练武术的理想、追求更加现实化、功利化.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诗歌的“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什么是“兴”?朱自清先生曾感叹它的界说“最为缠夹”①。我国历代对于“兴”约诠释和理解众说纷坛,言人人殊。其原因笔者私意以为有二:一是“兴”和意境一样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而是一个流动的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演进,诗歌创作艺术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迁,人们对“兴”的看法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二是因为人们对“兴”考察时的角度不一样。譬如,把“兴”主要作为市宾对象来看待,便认为它是“失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把“兴”主要作为审美性质来看待,则又觉得它是“言有尽而意有余”……(一)林兴宅…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是传统装置艺术的数字化拓展,其鲜明的审美范式主要体现在审美创作中科技与艺术的互融。“绿色设计”往往体现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其设计理念围绕保护地球的环境。以一系列“绿色设计”为主题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为例,探讨设计师如何将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融入“绿色设计”中,让人们来接受绿色环保,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已成为一种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城市的最佳艺术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阶段虽然古典园林铺地形象生成的特定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优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仍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文章以中国古典园林铺地艺术对现代景观铺地的启思为研究重点,分析古典园林铺地艺术特点,总结其设计手法,进而探索如何更好的运用于现代景观铺地,以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创造宜时、宜地、宜景的铺装景观.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审美观的角度,通过对武术传统审美观中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三方面的分析、论述,指出武术传统审美观的特点:技击和养生的审美标准;重视意境、神韵欣赏的审美情趣;追求个体超越和社会理想、责任感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苏州园林起源于宋代的士流园林即文人园林,发展于宋元明清,兴盛于清朝末年,是晚清三大园林中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的精神境界并将其作为最终和最高的目的,小中见大,无中生有。其艺术魅力就在于营造空间的虚实氛围。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意境培育等进行剖析与探讨,揭示了苏州园林空间隐含着的虚与实、遮与档的造园精髓和人文情怀,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诗学传统认为,诗歌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学精神,它既渴求艺术审美,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又兼及个体情感,其内容贯穿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的始终。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钱谦益基于“诗言志”传统提出的诗学主张有深刻的合理性,是对中国传统诗学传统的批判继承,对明清之际的诗坛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诗佛之称的盛唐大诗人王维虽然生活清苦,但在精神上却实践着一种理想的审美生活,这种审美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今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前者注重超脱和自由,后者则注重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王维诗歌里体现的审美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功利的审美。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箱式分区亭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并基于铁路供电系统的角度探析了箱式分区亭的应用。为优化箱式分区亭的使用空间,提升铁路供电系统的运作效能而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艺术有着“虚”和“实”两个方面。虚和实是互为依存,相反相成的。艺术中的“虚”,就是相对于艺术实象的“空白”。空白与实象有着同等的艺术价值。艺术作品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因素,在于其“言外意”、“画外音”、“潜台词”。  相似文献   

13.
“气韵生动”是南朝谢赫提出的关于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理想.魏晋南北朝乐舞艺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审美理想.从许多具体的乐舞作品来看,魏晋南北朝乐舞艺术既有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鲜明优美的节奏韵律感,又充满着艺术家内在气质与外在造型表现浑然一体的气象,并倾向于柔美灵动,任情适性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诗学传统认为,诗歌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学精神,它既渴求艺术审美,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又兼及个体情感,其内容贯穿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的始终。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钱谦益基于“诗言志”传统提出的诗学主张有深刻的合理性,是对中国传统诗学传统的批判继承,对明清之际的诗坛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从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意—象—言的辩证关系上,分别对产品设计之“意”,产品形态之“象”和产品形象之“言”进行论述,通过从意到象到言的语义生成的道路,阐述了产品形象借助语义信息的传达所体现出的企业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摩罗诗大说》中指出:“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情悦。”文学作品在体现艺术本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极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其审美价值是内容与形式诸要素的审美功用的集合。那些细节描写精采的文学作品,其特有的魅力往往使人愉悦、感动、叹服。一、细节描写的审美价值(一)作为人物典型化的重要方法,塑造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说过:“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个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是一个‘这个’”。~①恩格斯有关典型的理论,揭示了典型必须是有鲜明个性的真理。细节是作家对艺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正逐渐得到肯定,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贯彻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的措施之一。缺乏美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畸形教育。但现实中却存在着相当的教育者对美育及其意义、地位没能较充分了解或不了解,美育的实施不能到位的现象。美育,通常指“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而广义的美育指“审美效有”,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不仅要通过艺术教育,也要通过心理教育、伦理教育,还要借助社会生活,大自然中的许多现实美的形象对人们进行感染教育,…  相似文献   

18.
动画角色设计是动画创作的灵魂.卢舍那大佛的艺术特征反映了唐代特有的审美风格和文化情趣,将卢舍那大佛的艺术特征引入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中,不仅能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还能丰富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卢舍那造型的独特性、形象的亲和力、丰富的文化内涵3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对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告达亭(Caudatin)对雄性昆明小鼠的毒性影响,按照告达亭质量比为5和10 mg/kg以及溶剂对照组对SPF级昆明鼠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进行为期14 d的毒理学研究.实验动物总共30只昆明鼠,随机分为6组,分2批进行实验,两次实验结果一致:实验昆明鼠在不同浓度告达亭处理14 d后体质量无明显变化,血液学指标检测正常,心、肝、肺、肾以及睾丸均无组织畸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经常强调一种“无意”的创作心态。若对这种“无意”的创作理论细加辨析,又可把它分为四类,即:“无意于人”——“自适其适”的创作动机,这种“无意”强调创作目的是为己而非为人;“无意于文”——“道胜文至”的创作心胸,这种“无意”强调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对于他的艺术修养的决定作用;“无意求工”——“无法而法”的创作规则,这种“无意”说的是创作中自由与法则的辩证关系;“发于无意”——“天机自动”的创作心理,这种“无意”说的是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