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梁俊勋 《广西科学》1998,5(2):156-160
在45m2室内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进行褐家鼠和黄胸鼠取食行为生态学特征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两种鼠对所提供的食物的日平均取食量和觅食时所付出的活动行为强度均无明显差异,但在日内的7时、15时和23时之间的摄食量和活动量的差异均极显著。当所提供的食物源有选择机会时,褐家鼠选择的平均取食量是玉米碎>稻谷>大米;黄胸鼠是玉米碎>大米>稻谷,无食物选择机会时褐家鼠的取食量是稻谷>玉米碎>大米;黄胸鼠是大米>玉米碎>稻谷。褐家鼠和黄胸鼠在寻找选择食物的过程中,通常付出的活动行为强度(量)是23时点>7时点>15时点。褐家鼠和黄胸鼠的取食行为特征表现可用“摄食时间+食物源+行为反应”的模式表示。同时指出鼠的取食行为与防治实践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栖有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室内,观察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并作了食物消耗量实验。结果表明,黄胸鼠对新异物既有迴避,又有积极地探索行为,一般需经6~21次的反复审察后,才触动新异物体(包括鼠笼、鼠夹、毒饵等)。试验说明:对新异物,大多数黄胸鼠需要4天以后才可能降低机警性而大胆取食。因此建议在消灭黄胸鼠时,使用急性灭鼠药的前饵时间不能少于3天;采用敌鼠钠盐等慢性药物,需连续用5~6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栖有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室内,观察黄胸鼠对新异物行为反应,并作了食物消耗量实验。结果表明,黄胸鼠对新异物既有回避,又有积极地探索行为,一般需经6~21次的反复审察后,才触动新异物体(包括鼠笼、鼠夹、毒饵等)。试验说明:对新异物,大多数黄胸鼠需要4天以后才可能降低机警性而大胆取食。因此建议在消灭黄胸鼠时,使用急性灭鼠药的前饵时间不能少于3天;采用敌鼠钠盐等慢性药物,需连续用5~6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2017,(4)
正森林中有一群可爱的鼠,各种植物的种子是它们重要的食物资源。这些鼠在取食和贮藏种子的同时也将种子传播到了森林里更广阔的区域,帮助植物实现更新和种群扩散。它们是森林健康成长的重要帮手,也是十分重要的森林设计师。鼠如何成为"森林设计师"?森林中有很多种鼠,种子是它们的重要食物资源。为了适应食物资源的季节波动,许多鼠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贮藏食物的习性,即在  相似文献   

5.
大眼隐翅虫的生活习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眼隐翅虫Stenus(Stenus,s.str.)sp.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大眼隐翅虫亚科Steninae的大眼隐翅虫属Stenus,喜生活于河流漫滩等潮湿的地方.实验室观察研究发现,该种隐翅虫可捕食同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等许多昆虫的幼体及土壤小动物,但不捕食异色飘虫卵及幼虫;并观察了它的捕食量范围及空间异质性、食物数量对捕食量的影响以及避害、取食、运动、种内残杀等行为习性.  相似文献   

6.
水青冈是我国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树种之一,其成熟林内尽管每年有大量种子散落,但实生苗极少,种群天然更新主要依赖于萌蘖。为了揭示不同微生境下不同特征水青冈种子的命运格局,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鼠类捕食及不同种子特征对水青冈种子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鼠类主要有针毛鼠、社鼠和黄胸鼠;鼠类转运和就地消耗是影响水青冈种子命运的主要因素;鼠类在微生境中的捕食对不同特征种子均有极显著差异影响(p<0.01),而就地消耗的影响不明显。不同特征水青冈种子被鼠类全部捕食所需的平均天数,虫蛀种子为3.05 d、带壳斗种子2.70 d、小粒种子2.62 d、大粒种子2.15 d。微生境与种子特征交互作用对水青冈种子的被食和就地消耗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胸鼠是我省主要害鼠之一.由于黄胸鼠的特殊生境,一般灭鼠效果差.为了筛选出一种毒效高的杀鼠毒饵,笔者用溴敌隆、杀鼠磷、杀鼠1号3种化合物对黄胸鼠的毒效和致死耗饵量进行了实验测定.结果表明:0.05‰溴敌隆,1.5‰杀鼠1号和0.5‰杀鼠灵对于防治黄胸鼠都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溴敌隆的适口性最好,但1.5‰的杀鼠1号最经济.此外,黄胸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都有明显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8.
虎纹蛙的食性与捕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养殖试验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研究了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a)的蝌蚪与成体的食性及捕食行为。结果表明,虎纹蛙是一种性凶猛的蛙类,喜食活的动物性食物,并具有互相残食的习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取食不活动的食物;其捕食行为依蛙体与食物的相对位置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华南豹的粪便分析,表明它常捕猎的食物是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而后被竹鼠(Rhizomyssinense)所取代.其食谱以15种大中型兽类所组成,偶食一些雉类、家畜、草和泥土.食谱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它们捕食的几率有关,或因竹子开花死亡捕食行为发生了改变,而与捕食的难度和效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东北地区寒温带森林啮齿动物对不同种子特征的选择规律,2018年和2019年夏季,在张广才岭地区采用标签标记法追踪调查释放的红松(Pinuskora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3种林木种子,测定啮齿动物取食或扩散后的种子特征.调查结果表明:红松、毛榛、蒙古栎三种林木种子形态学特征和营养成分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种子特征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取食者的偏好和决策.种子大小、种子质量、种仁质量及比值、种皮厚度与硬度、种子的营养物质与其他成分等影响啮齿动物取食或者储食的重要因素,啮齿动物对种子做出的行为,是基于种子特征而做出的综合评估的结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