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能源的相对短缺及其在能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低效率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正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分析我国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发展现状、形式与结构、光热发电技术、技术人群等方面,探讨了制约我国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链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简称CSP),与热储能结合能够满足夜间发电需求,可实现连续、可持续性发电,输出稳定、高品质电能,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潜力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太阳能光热发电集热技术类型,按太阳能集热方式的不同,分为塔式、槽式、线性菲涅尔和蝶式4种发电类型。我国光热发电开发利用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四。分析了我国光热发电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光热发电的开发利用提出展望,降本提效是光热发电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必然途径,高效储热介质的开发利用成为促进光热发电降本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目前太阳能利用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研究价值的技术之一,相较于光伏发电具有输出连续稳定可调、碳排放量低等独特的优势.作为光热电站的最主要投资部分,太阳能集热系统对光热发电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光热发电在集热技术上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目前集热技术路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由此对太阳能光热发电集热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展望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所谓太阳能光热发电主要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之后利用热功率转化为发电的技术,组成部分包括热功率转换和光热转换。随着汽轮机研发技术的不断成熟,当前已经出现了太阳能光热发电式汽轮机。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太阳能光热发电汽轮机及其的主要技术特点,并且展望了光热发电汽轮机的未来发展态势,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太阳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市场现状,指出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多能互补等将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6.
能源短缺是目前世界各国发电能源使用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为了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电的需求,各国科研人员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研发。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主要是利用太阳光聚热进行发电。本文主要对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同时详细阐述了槽式、塔式和碟式3种热发电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王辉 《科技信息》2013,(3):399-400
太阳能光热发电相对光伏发电具有低污染、高效率的优点。由于太阳光照的波动性和夜间无光的特点,限制了光热发电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利用储热技术克服阳光不足和夜间无光照的制约。储热系统可分为显热储热、相变储热和化学储热。具有太阳能光热发电应用前景的储热材料主要有熔融盐(钠盐和钾盐)、高温储热混凝土和相变合金。  相似文献   

8.
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太阳能光热电站在清洁能源利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太阳能的合理与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光热电站效率。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是指利用聚光器收集太阳能,通过接收器转换成热能,加热工质,驱动热动力装置进行发电的技术;定日镜是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太阳光热能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重点介绍定日镜部件组成、坐标系确定以及校准工作,用于后续项目定日镜调试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建筑能耗的消费特点、太阳能光热光电转换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河南省太阳辐照强度,提出了太阳能光热光电转换与建筑栏杆一体化的设计方案,设计了供热、供电的建筑栏杆,并对该系统的发电量、发电功率和进出水温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太阳能光电板发电功率最高为240.4 W,最低为87.2 W;当天发电度数最高为2.5 kW·h,平均每天发电度数为1.51 kW·h;太阳能热水器水箱进出水最高温差为34.8℃,最低温差23.3℃,平均温差约30.67℃,系统运行稳定良好.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是我们一直在尽力开发的全新可再生能源,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与太阳能有关的技术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水器等等,该文主要针对太阳能光伏光热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作为现今一种清洁、节能、多效用的新能源,在光热和光伏领域研究中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不断突破和进取越发显得具体和真实。 太阳能是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其利用方式包括热利用与太阳能建筑的规模推广,制氢的多途径探索研究,以及太阳能发电的研发、示范、产业化与大规模应用。太阳能发电,包括光伏发电与热发电,是重大专项重点。大力加强新型光伏电池及光伏电池材料的探索与研发,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尽快实现大批量光伏硅材料国产化,开拓应用,并形成大规模产业。同时,要探索新的太阳能利用模式,要及早部署荒漠地区集中式超大规模太阳能电站的分阶段研发与示范,与荒漠地区生态治理及资源开发利用紧密结合。2020年建成十万千瓦级示范电站,2030年建成百万千瓦级示范电站,才能填补此后与时俱增的能源缺口。建立大型太阳能基地,还要解决大型太阳能电站有效融入电力系统、储能与输电有关的电力技术难题。 当太阳能光热与光伏的概念逐渐被广大地区接受并被运用时候,我们的太阳能工作需要在新的领域里取得进展,必须寻找新的太阳能利用模式,走出一条太阳能多途径利用的路子,既能够在外延生扩充太阳能利用的认识,又能够真正改善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2.
将光伏电池板发电与建筑新风系统结合,提出了一种太阳能光伏新风系统,利用光伏发电的同时利用光热预热新风,建立了太阳能光伏新风系统实验平台,并对其冬季工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光伏新风系统的平均发电效率为12.7%,平均集热效率为24%,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为57.3%;实现了对太阳能的光热、光电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光伏电池板的发电效率,而且通过对光伏底板热量的回收利用对冬季室外新风加热;太阳能光伏新风系统能使建筑能耗大幅度降低,真正实现建筑节能,同时也达到了通风换气的目的,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提高了房间舒适度.为建筑节能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应用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采用水工质作为传热介质,吸热后产生高温高压蒸汽直接驱动汽轮机,可有效减少热量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因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水工质在蓄/放热过程中会发生相变,单一显热蓄热技术难以与水工质的温-焓曲线匹配,从而产生较大(火用)损.嵌入与水工质温焓曲线相匹配的显热-潜热多级蓄热系统是有效减少系统(火用)损失、提高蓄热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介绍了太阳能光热发电中常用的显热蓄热技术及其优缺点;其次,给出了适用于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潜热蓄热技术;再次,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3个层面对显热-潜热多级蓄热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指出了太阳能直接蒸汽发电系统中多级蓄热技术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志勇 《科技信息》2012,(5):109-109,101
CAN总线的数据通信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本文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集散式测控系统在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实践表明:采用CAN总线传输数据,信息传输速度快,信息内容可靠,便于系统扩展,能够很好的满足太阳能集热发电系统的要求。以CAN总线为基础的测控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下,结合太阳能发电的分布式特点,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在促进光伏发电规模的同时,还能维持农村地区的原有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对光伏发电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和推广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光伏发电项目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服务,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优化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其利用有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一般用作发电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  相似文献   

17.
李玉宏 《甘肃科技》2011,27(18):8-10,13
介绍了槽式、塔式和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展史和技术现状,以及3种热发电系统的商业开发前景;指出了酒泉开发建设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了开发建设太阳能热发电产业的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城市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型城市的重要基础之一。文中简要介绍太阳能发电技术,分析国内外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相关推广政策,分析如何进行城市建筑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试点,并提出推广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期间,薄膜发电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全球光伏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能否在酒泉落地对新能源产业今后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从性能特点、技术趋势、市场分析、行业政策等角度分析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情况,综析国内外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现状及产业化进展,探讨落地甘肃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上几乎所有能量来自太阳能。我们所说的太阳能,是指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等几种方式直接转换的能源,其中把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通过太阳电池将太阳能转化的电能称为光伏太阳能,与之相关的产业称为光伏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