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酒草在高、中、低3个光照水平下,氮和镁在根、茎、叶中的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水平显著的影响了白酒草对叶和根的氮和镁的分配,而对于氮和镁在茎中的分配没有显著影响.高光照水平下,更多的氮和镁被分配到根中.低光照水平下.白酒草将较多的氮和镁分配至叶中.不同光照水平下白酒草氮镁分配方式和生物量分配方式的相似性说明.在氮和镁的分配利用上,植物也存在功能平衡作用.是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反馈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过路黄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遮阳网产生光照梯度,以研究光照强度对克隆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匍匐茎节间长度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增大,遮荫明显增加过路黄的分枝角度,分枝强度没有对光强发生显著反应.遮荫使叶柄变长,而根长则变短.2)随光照强度的减弱,叶柄生物量逐渐增大;遮荫降低了叶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根生物量比和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3)在遮荫条件下,一级匍匐茎基部分株的叶生物量和分株总生物量显著大于顶部分株,而根冠比则相反.根的生物量在各分株间无显著差异.在不遮荫条件下,仅匍匐茎基部分株的叶生物量大于顶部分株,其它的生物量指标在各分株间无显著差异.在分株水平,分株的根冠比不受光强的影响.总之,过路黄的克隆生长在基株和分株水平都对光强作出了明显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等级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喀斯特不同石漠化生境中不同光合类型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策略,为喀斯特的石漠化治理和恢复提供参考。【方法】野外采集研究区内不同石漠化生境下的C3植物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和C4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测定两种植物的株高、叶面积、根系表面积等形态特征及根、茎、叶、花等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结果】随着喀斯特石漠化程度的加剧,C3植物三脉紫菀和C4植物狗尾草的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茎、叶、花)显著降低,但根表面积保持不变,且根和叶生物量比升高,茎生物量比降低。三脉紫菀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并没有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但狗尾草却显著降低。【结论】C3植物三脉紫菀和C4植物狗尾草在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地上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但都能通过提高根和叶生物量分配而降低茎生物量分配、同时保持一定的繁殖输出来适应喀斯特生境。但是,C3植物三脉紫菀在石漠化生境中表现出了比C4植物狗尾草更强的竞争力,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无性系四川桤木1年生嫁接幼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了解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能力,为筛选适宜地区发展的优良无性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苗圃地划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包含若干个小区。2015年11月将采自四川省宣汉县、恩阳区和金堂县的34株四川桤木优树穗条嫁接于长势基本一致的砧木上,每小区内约嫁接100株(重复3次)。2016年8月中旬测定小区内所有嫁接幼苗的株高和基径,根据测定结果在每个小区内选出3株平均株作为待测植株,测定待测植株不同部位的生物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地上部分鲜质量表现为叶>主干>侧枝,叶片和主干相对含水量在50%以上。叶片和主干在地上部分生物量中占比较大,侧枝生物量占比最小;地下部分各根径生物量大小表现为粗根>细根>中根。生物聚类分析表明,34个四川桤木无性系嫁接幼苗可分为3类,其中第2类无性系幼苗总生物量最大,第1类次之,第3类最小。3类无性系幼苗之间生物量分配比较,第2类无性系植株分配给侧枝和细根的生物量最大;第1类无性系植株主干生物量占比较高,而叶片和细根生物量占比最小;地下以第3类无性系植株叶片生物量占比最大,侧枝和主干生物量占比最小,粗根生物量占比最大。【结论】不同无性系四川桤木1年生嫁接幼苗的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第2类无性系幼苗总生物量最大且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较均匀,可能对光照条件和土壤水热条件的适应能力最强;第1类无性系总生物量次之,可能对光照条件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对土壤水热条件的适应能力不高;第3类无性系总生物量最低,可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物量测定和跟踪挖掘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反应.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小,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少,而隔离区较长,种群趋向于游击型;高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大,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多,而隔离区较短,种群趋向于集团型.在生物量分配方面,低水分条件下,枝条、叶片、根系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高水分条件下,树干、萌蘖根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异引起中国沙棘个体大小和种群大小的分化,进而导致了种群适合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羊草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干物质和营养元素在植株不同部位的配置研究,结果表明:羊草种群在干物质方面的配置为:根>茎=叶>果实;C元素在单草植株的各个部位均匀分配,N元素的配置表现为:叶>果>根=茎;P元素的配置表现为:果>叶>根=茎,粗灰分表现为:根=叶>果>茎.营养元素的配置在克氏针茅、大针茅、羊草三个群系类型之间,无论是什么部位都无显著差异,而这三个群系类型都与贝加尔针茅类型有显著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茎和叶中.  相似文献   

7.
缺磷条件下植物根内通气组织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低磷胁迫对小麦、玉米、菜豆和番茄根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胁迫,小麦、玉米及菜豆根皮层部分薄壁细胞开始解体形成通气组织,而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番茄无类似的现象.双子叶植物菜豆和番茄根部皮层部分所占整个根横切面的比例在低磷胁迫条件下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低磷环境中生长的植株中柱次生发育缓慢引起的,而在不同磷水平条件下生长的单子叶植物小麦和玉米其皮层及中柱部分所占比例在整个实验期内均保持恒定,高磷和低磷处理间无明显差异.由于该实验可保证植物根系充足的氧气供给,所以可以推论在缺磷植株体内出现的通气组织还可能具有其他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生物量测定和跟踪挖掘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反应 。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小,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少,而隔离区较长,种群趋向于游击型 ; 高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大,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多,而隔离区较短,种群趋向于集团型。在生物 量分配方面,低水分条件下,枝条、叶片、根系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 高水分条件下,树干、萌蘖根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比 例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异引起中国沙棘个体大小和种群大小的分化,进而导致了种群适合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非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网(后简称菌根网)和碳酸钙互作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氮磷养分的影响,模拟构建了植物根际和非根际隔室装置,采用尼龙网隔离实现根际与非根际隔室菌根网互联,在根际隔室中种植香樟幼苗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在非根际隔室施加或未施加外源碳酸钙,培养期结束后测定植物生物量和氮、磷含量。结果显示:菌根网对香樟幼苗植株生物量,氮、磷摄取量及氮磷比有明显影响;施加碳酸钙明对幼苗植株氮含量、氮摄取量及氮磷比有明显的影响;在施加碳酸钙后菌根网明显提升了幼苗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及氮、磷摄取量,叶片氮、磷摄取量和根的氮磷比;在菌根网存在时施加碳酸钙可明显提高植株氮含量、根和叶的氮摄取量以及根的氮磷比;菌根网与碳酸钙的交互作用明显影响了幼苗植株氮含量,氮、磷摄取量和氮磷比,但对幼苗植株生物量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提示非根际喀斯特土壤中互联菌根网和碳酸钙相互作用能够促进植物对氮磷养分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环境资源异质性对竹子无性繁殖特性的生态影响,了解竹子在自然生境中复杂生态行为的形成机制。【方法】设置竹苗密度、光照、施肥、水分等几种关键生态因子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 Q.H.Dai)盆栽苗地下茎侧芽萌发及生物量分配差异,分析美丽箬竹对各生态因子的生理生态响应情况。【结果】竹苗密度适宜,有利于地下茎侧芽萌发,随着竹苗密度增大,美丽箬竹总生物量有逐渐减小趋势; 自然光照条件下地下茎侧芽萌发数量最多,遮阴程度越大,侧芽萌发数量越少,其总生物量及各部分生物量总体随遮阴程度加大而逐渐减小; 施肥有利于促进地下茎侧芽萌发,且适量施肥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竹苗生物量则以基质与有机肥质量比8:1的处理为最高; 隔3 d定量浇水1次或隔9 d浇水1次均不利于地下茎侧芽萌发,各处理下总生物量相互间差异不明显。各处理竹苗发笋、发鞭数量与生物量分配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采用自然光照、竹苗密度6株/盆、基质与有机肥质量比8:1、隔6 d定量浇水1次时,2年生竹苗地下茎侧芽的萌发效果好; 经不同生态因子处理,美丽箬竹生物量表现出不同植物资源分配策略,即合理的密度处理下美丽箬竹竹根生物量分配最多,适宜的光照处理下竹叶生物量分配最多,适量的施肥处理下竹鞭生物量分配最多,适量的水分处理下竹根生物量分配最多。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植物资源最优分配假说。  相似文献   

11.
三种攀援植物对光抑制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攀援植物为材料,测定其阳生、阴生叶片光反应曲线、比叶重、叶绿素荧光在中午自然条件下及人工强光照下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光抑制敏感性不同,阴生叶具有更高的光抑制敏感性;低比叶重虽然提高叶片对低光照的适应,但成为提高叶片对光抑制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4种攀援植物光合作用对不同光照的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4种攀援植物为材料,测定其阴生、阳生叶片叶绿素a,b含量,光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及其在强光下的变化.最大光合速率阴生叶片较阳生叶片的下降幅度,华南和鸡蛋果较小,绞股蓝最大,白粉藤次之,表明4种植物耐阴性不同,华南和鸡蛋果的耐阴性较绞股蓝强.4种植物对高光照的适应性也不同,在饱和光条件下,鸡蛋果的非光化学猝灭(NPQ)值最低,不耐高光照的华南NPQ值最高.且4种植物在叶绿素含量上对光照的适应依种和光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并讨论了以饱和光条件下的NPQ值作为植物对强光照环境适应能力的一个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选取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及其本地近缘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以叶绿素荧光影像仪研究整株植物在零上低温(10℃)和室温(25℃)条件下,强光(1700molm-2s-1)诱导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的特性,探讨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强光及温度的响应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室温强光处理5 h后三裂叶蟛蜞菊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下降幅度均显著小于本地种蟛蜞菊,而在低温强光处理5 h后三裂叶蟛蜞菊的Fv/Fm、Yield、ETR降低幅度显著高于本地种蟛蜞菊.本文结果初步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对室温强光适应性强,而对低温强光则较敏感.这一结果暗示外来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可能较适应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高温强光气候,而向北方地区进一步扩散有可能受到低温等环境因子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对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进行带状皆伐和不同强度择伐,利用冠层分析仪研究冠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生物量、高生长和盖度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生物量、高生长和盖度都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但不同主伐方式草本植物响应的光照强度区间和策略不同.在皆伐林带内,物种多样性与总辐射强度间没有明显相关性;在择伐林下,物种多样性与总辐射强度显著线性相关,光照越强,多样性越高.对比不同主伐方式可以发现,即使总辐射指数相同,皆伐带内也比择伐林冠下具有相对较高的草本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及盖度,说明带状皆伐更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和种群数量增加.同时发现,当总辐射指数i0.15时,不论哪种主伐方式草本植物的生物量、高生长及盖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当i0.15时,草本植物的高度和盖度进入加速生长期;当i0.25时生物量开始进入加速生长期.研究结论可为林下生物多样性研究,确定合理的主伐方式及择伐强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 ex Ying (Berberidaceae) is a rare and vulnerable, perennial herb endemic to China with pharmaceutical significance. Increasing habitat loss and over-exploitation of the plant has severely affected the plant’s in situ conservation, necessitating ex situ conservation and commercial cultivation. The light regime is a crit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 contributing to successful ex situ conservation via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biomas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We investigated th...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光质对植物体内酚类物质的积累有着重要的影响。青钱柳作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乔木,功能多样,具有材用、药用、观赏价值。通过研究光质处理对不同家系青钱柳叶酚类物质积累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青钱柳苗期培育过程中的环境选择和进一步开发保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可控温湿度的条件下对不同家系(广西金钟山7号、广西金钟山6号、四川沐川31号、浙江安吉1号)青钱柳当年生实生苗进行白光、蓝光、绿光和红光4种光质处理,测定其叶片生物量、酚类物质含量及单株产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并分析了抗氧化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除家系对总黄酮含量和单株产量无显著影响外,光质和家系及其交互作用对叶生物量、酚类物质含量和单株产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有显著影响。总体来讲,白光处理下的青钱柳叶生物量最大,酚类物质含量、单株产量及抗氧化活性却最低;蓝光和绿光处理下的青钱柳叶具有较高的酚类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但绿光处理下的叶生物量最小。因此,蓝光处理对青钱柳叶酚类物质的积累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从家系层面看,安吉1号家系青钱柳的叶生物量最大,而金钟山6号家系青钱柳的叶酚类含量、酚类单株产量及抗氧化活性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青钱柳叶总酚及酚酸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光质的调控显著影响不同家系青钱柳叶酚类物质积累和抗氧化活性,蓝光处理下的金钟山6号青钱柳叶的酚类物质积累多且抗氧化能力强。研究结果可为青钱柳保健品的开发及人工林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光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光质与激素组合对吊竹梅茎段离体培养形态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含不同种类但浓度比相同的激素组合的MS培养基上进行吊竹梅茎段的离体培养,用相近辐照度但不同光质的光进行光照及黑暗处理,光质与激素组合对试管苗的形态发生状况及生物重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克隆了OsPHYA基因,分析光暗诱导下该基因的表达、极低辐照度反应(VLFR)条件下萌发率测定、VLFR和高辐照度反应(HIR)条件下胚芽鞘伸长以及白化苗转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测定等实验. 结果表明,OsPHYA基因在黑暗条件下根、茎和叶中的积累水平高于光照处理;OsPHYA在VLFR下能促进水稻种子萌发;而在VLFR和HIR反应中,OsPHYA抑制水稻胚芽鞘的伸长.对OsphyA突变体和野生型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2种基因型仅在每株穗数方面有一定差异,说明光敏色素A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