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是一种兼有很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濒危植物。本研究旨在揭示云南、广西蒜头果的潜在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明确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蒜头果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调查、数字标本植物馆、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等方式获取了蒜头果样本136个。选取常见的20个主要环境因子作为参数,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了蒜头果潜在适生区预测模型,模拟蒜头果在云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潜在适生区。【结果】笔者构建的MaxEnt模型预测得到蒜头果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为104°~107°E及22°~26°N,预测适生区验证结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方的面积(AUC)均超过0.9。MaxEnt预测的蒜头果潜在适生区前4个环境影响因子及贡献率依次为: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因子(39.6%)、等温性因子(16.7%)、平均气温因子(13.7%)、气温年较差因子(11.5%)。【结论】云南文山州东南部以及广西西部是蒜头果的集中分布区,温度是影响蒜头果分布的主要因素,MaxEnt模型在蒜头果适生区预测中表现出极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该研究将为蒜头果资源保护利用和人工繁育选址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了三个优势种在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群落中的形态特征和生态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马尾松针叶的结构特征呈明显地衰退趋势,木荷叶片的耐荫性进一步加强,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蒜头果种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5月做蒜头果(Malana oleifera Chun et S.Lee)种子沙藏试验,沙藏2个月后随机抽样100粒种子解剖检查,发现种子感病率64%,其中全部腐烂变质率高达50%,局部感病率14%,沙藏5个月发病率达72%,从蒜头果树病腐组织分离、纯化得到4个属的6个菌株病原真菌,镜检到一种线虫。分别用这6个菌株的菌丝与分子孢子的混合液体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黄萎轮枝菌(Verticll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认为它们是蒜头果种腐病的致病菌,并对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引致的症状特点作了描述,线虫的危害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4.
陆稻和水稻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稻和水稻的解剖结构基本相同,但与水稻相比,陆稻又具有和旱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形态及解剖结构上的特点。陆稻的叶面积较大,叶片较厚,气孔数目少、茸毛较多、中肋较厚,维管束的数目一般为44—54个,且占面积较大;陆稻茎秆粗壮,维管束数目少,但面积大;陆稻的不定根的后生导管数一般为5—6个,水稻多为4个,陆稻的原生导管数一般为12—13个,水稻多为11个。此外,陆稻的机械组织较水稻发达。  相似文献   

5.
在对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本区内种子植物的科属组成、分布区类型、区系特征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研究区域的植物区系特征表现为:1)植物种类繁多,有野生种子植物74科、284属、664种;区系成分丰富,种子植物属具有13个分布区类型和13个分布变型.2)区系具有北温带性质,北温带属占非世界分布属数目的_87.18%;植物区系成分中混有亚热带、热带成分及寒温带成分,体现出"南北混合型"的特征.3)单属科和单种属较多,单属科39个,单种属25个,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33.78%和8.8%.4)山地森林草原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6.
应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技术,比较了3种(含变种)檵木属植物根茎叶的结构解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檵木及其变种红花檵木的根茎叶结构表现出具有较强的耐旱或耐寒性特征,其叶上表皮具表皮毛,角质层较厚,栅栏组织发达,细胞排列紧凑,叶片紧实度大; 茎部和根部韧皮部、木质部发达; 而四药门花则表现出喜阴环境的特点,其叶上表皮无表皮毛,角质层较薄,叶片紧实度小(17.89%),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值小,细胞排列疏松,叶片疏松度大(48.93%),茎部具有发达的髓腔和较发达的木质部。隶属函数值分析结果显示,檵木属3个树种对环境适应性从强到弱依次为红花檵木>檵木>四药门花。  相似文献   

7.
应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对生长在阴生环境下的5种蕨类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银脉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 cv.victoriae)的叶表面及其横切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蕨类植物叶片都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叶片较薄;表皮细胞角质层薄,上表皮无气孔,下表皮有气孔,但气孔密度小;叶肉组织分布不规则,细胞间隙较大,通气组织发达,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的数目较多,体积较大,且呈狭长的串状分布.上述研究结果表明,5种蕨类植物在叶片结构上表现出对阴生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华中五味子叶片形态结构的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产自安徽黄山和甘肃文县的两个华中五味子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形态解剖特征进行比较,讨论了叶片表型可塑性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群水平上,叶片形态结构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环境可塑性,文县种群表现出相对的旱生特征:叶片小而厚、栅栏组织发达;黄山种群则表现出相对的湿生特征:叶片大而薄、栅栏组织较薄、海绵组织相对发达;这是叶片对水分条件随地理分布而表现出的空间异质性的适应策略;2)在个体水平上,叶片形态结构随发育阶段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发育可塑性,下层叶表现出典型的阴生叶特点:叶片薄、气孔密度较小、栅栏组织极不发达、栅栏细胞椭圆形或漏斗形、海绵组织发达;中、上层叶表现出阳生叶特征:叶片较厚、气孔密度大、栅栏组织相对较为发达、栅栏细胞长柱形.这种发育可塑性是叶片对光照条件随个体发育而表现出的时间异质性的一种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蒜头果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广西不同产地的蒜头果经破碎、提油及皂化,用硫酸-甲醇法酯化,以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17个峰,鉴定了其中的9个成分,并与云南蒜头果油的成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野生与栽培毛叶茶形态解剖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叶茶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形态结构有所变化。野生毛叶茶一般为小乔木,叶片数量少,单叶面积较大,叶片厚度,栅栏系数与阴地生长的栽培毛叶茶差异不显。栽培毛叶茶埴株为灌木状,叶片数量明显多于野生毛叶茶,单叶面积小于野生毛叶茶。旷地生长的栽培毛叶茶叶片厚,叶表面气孔增多,在解剖特征上表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产自广西巴马县25个植株的蒜头果的种仁进行破碎、提油及皂化,用硫酸-甲醇法酯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种仁油中的化合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株蒜头果油的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区别,而油酸、二十二碳烯酸和二十四碳烯酸的相对含量变化不大,变动系数仅分别为7.32%,7.44%和8.30%.表明二十四碳烯酸的相对含量在蒜头果的种仁中的稳定性,为下一步蒜头果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世界首位长寿地区——巴马地区长寿村井水和其他一些地区水中生命动力源相关元素,并根据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统计参数理论,证实巴马地区长寿村饮用井水的生命动力元素群子参数与人体中胸腺、骨骼肌的很相近,其阴阳性属为(+)(+)(-)(+)高阳性水,具有良好的免疫作用及极佳壮阳、补气功能,而其他地区水的群子参数与胸腺相差较大,不能很好地作用于人体。巴马井水中所含有的锌、锰等生命动力源元素含水络合离子,对世界首寿的巴马人的长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东方百合试管苗移栽驯化过程中叶片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百合叶属于等面叶,随着移栽驯化时间的延长,叶片厚度增加,表皮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紧密,气孔具备自我调节功能,叶肉细胞胞间隙减小,栅栏组织细胞的形态由梨形向短柱形转变,组织结构渐趋完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以辣木叶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探讨了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辣木叶中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辣木叶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实验条件为:用70%的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80℃,乙醇用量20倍,提取时间1.5h,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辣木叶总黄酮含量为6.593%.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对来自云南产的辣木叶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析,对其中13个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为 β-carotene(1),β-sitosterol(2),oleanolic acid(3),moslinic acid(4),β-amyrin(5),taraxerol(6),met...  相似文献   

16.
对内蒙古荒漠草原三种野生葱属植物蒙古韭、碱韭和细叶韭的根和叶进行了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根均为四原型或五原型,皮层厚,皮层/半径比例均为90%左右.2、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表皮细胞外向壁加厚,气孔器下陷;栅栏组织为环栅型,海绵组织不发达,储水组织较发达.3、三种植物根和叶的解剖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如皮层厚度在蒙古韭与细叶韭差异显著;而蒙古韭与碱韭差异不显著.皮层/半径比例在蒙古韭与细叶韭差异显著,而碱韭与蒙古韭和细叶韭差异均不显著.储水组织所占比例为蒙古韭>碱韭>细叶韭,差异均显著;表明蒙古韭根和叶的储水能力最强,碱韭次之,细叶韭最弱.角质层厚度为细叶韭>碱韭、蒙古韭,细叶韭与蒙古韭和碱韭差异均显著;说明细叶韭叶抵抗大气干旱能力较强.4、三种植物根皮层和叶光合组织中具有分泌细胞或较发达的分泌组织.综合以上结果,以上三种野生葱属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均有旱生特征,而抗旱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巴马作为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之一,人们长寿的原因除了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外,还有一系列与生命相关的长寿文化,补粮习俗就是其中之一。补粮习俗是巴马老年人战胜疾病、实现延年益寿的力量来源,它是老年人重要的精神依托。同时,补粮习俗为老年人创造和谐、尊老、孝老的社会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巴马的一些习俗在发展浪潮中逐步消失,而补粮习俗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来,散发着独特魅力,渗透到各个民族的生活当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防火林带不同树种枝叶持水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盱眙香樟、女贞、侧柏、广玉兰、杨树、海桐、油茶和淡竹等8种树种的鲜枝叶含水率和枯枝叶最大持水率的测定,分析了不同木质可燃物的失水率。结果表明:(1)杨树的鲜叶含水率、鲜枝含水率、枯叶最大持水率和枯枝最大持水率等4种含水率都明显大于其他树种,女贞、广玉兰、海桐、油茶等4种植物的4种含水率也相对较高;侧柏和淡竹除了枯叶最大持水率稍高外,其他3种含水率较低,香樟枯枝最大持水率较低,其他3种含水率中等。(2)广玉兰和杨树的鲜叶和鲜枝失水速率都是最慢的,而侧柏和油茶较快,其他树种为中等失水速率;枯枝叶失水都较慢的有杨树、广玉兰和女贞,其次为香樟、侧柏,其他树种有的枯叶失水快,有的枯枝失水快。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个有代表性的油茶林分,对其果实发育关键时期(果实膨大期和油脂转化期)的油茶叶片采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进行矿质营养元素分析.研究表明:1)果实膨大期油茶叶片N、P、K、Fe、Zn、Cu、Mn的适宜含量分别为(14.013±2.612)g·kg、(0.782±0.131)g·kg、(5.511±1.086)g·kg、(195.350±90.536)mg·kg、(23.300±3.931)mg·kg、(10.000±3.496)mg·kg、(2 921.400±1 172.529)mg·kg,且该时期叶片中各矿质元素含量与处于油脂转化期的叶片中各对应矿质元素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相关分析发现果实膨大期、油脂转化期油茶叶片中各矿质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其中Fe与K在2个时期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而Fe与Mn、Fe与Zn、K与Mn仅在果实膨大期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N与Fe、P与Mn仅在油脂转化期存在相关关系.3)在供试油茶林分中,丰产林植株对Mn、Fe等微量元素的需求最为强烈; 低产林植株对N、P、K等大量元素的需求较高.丰产林的养分不平衡指数(NII)均值均低于对应时期的低产林,表明低产林中油茶植株体内各矿质元素更为不平衡,是导致其低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苏志  李秀存  黄颖  谭敏玲 《广西科学》2010,17(3):271-273
利用巴马1959~2008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出巴马1~12月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然后根据这3个指数分析评价巴马旅游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巴马的温湿指数范围为45~80,风效指数为-600~-50,旅游舒适期为7个月,舒适月为2~5月和10~12月,其中3月份最舒适;巴马的着衣指数为1~3级,12~1月(最舒适)着衣指数为3级;影响巴马旅游的不利天气因素主要是降水、雷暴和高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