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Penman-Monteith模型为基准,通过参数修正从7个温度类模型中优选出适用于黑河流域潜在蒸散发(PET)估算的最优模型,再根据CMIP5中CSIRO-Mk3.6.0气候模式输出的研究区未来气候情景数据,对黑河流域历史时期(1961—2015年)和未来2021—2050年(T1)、 2051—2080年(T2)2个时段的PET值进行估算,并从时间和空间尺度2个方面分析其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研究区气象数据资料缺乏时(例如仅有气温数据),参数修正后的Hargreaves-Samani模型可以作为Penman-Monteith的替代模型;2)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多年平均PET为1 102 mm,空间上由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加,与多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一致性;3)流域未来多年平均PET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不变. 受流域未来最高、最低气温增加的影响,流域多年平均PET在T1和T2时段较历史时期分别增加15%和20%. 不同空间位置处,PET变化存在差异:T1时段中游酒泉站较历史时期有所下降,而其余站点则有所上升,T2时段所有站点较历史时期则均有上升;且未来2个时段流域上游PET增幅均大于流域下游,这种空间差异性与流域未来最高、最低气温变幅的空间差异性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2.
用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以及地统计的方法,探讨1990—2014年嘉陵江流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人口空间分布整体变化不大,呈现圈层式结构和轴向延伸特征,整个流域形成双中心格局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上游流域与中游流域交界处存在人口密度分布塌陷区;嘉陵江流域人口密度整体呈增加态势但局部区域变化明显,研究期间经历了"分散—集中—分散"的动态变化过程;流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局部区域变化较快;如无外力干涉,流域冷点区域和热点区域将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下游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未来将以重庆沙坪坝区等为中心向其西北和东北方向扩展,中游人口密度热点区逐步形成.应因地制宜制定流域人口发展政策,重视塌陷区人口引导,推动嘉陵江流域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敖江流域的4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识别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敖江流域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PCA将8项水质指标转换为3种主成分,解释了原数据集83.144%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敖江流域水质受上游石板材工业、中下游农业、畜禽养殖业和下游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且污染呈现季节性变化;敖江流域整体水质较好,各监测断面水质情况受单项水质指标的影响显著,且流域整体污染呈现从上游往下游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岷江上游1994年、2004年和2014年3个时期河谷聚落的时空分布,阐述其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谷聚落是岷江上游最主要的聚落形态,全流域呈松散状,局部呈集聚分布;其总面积不断增大,聚落密度呈先集聚后局部衰退;平面形态整体上由规则向不规则形态变化;其斑块的分布特征为高程上整体逐渐向低海拔迁移,坡度上先向低坡度迁移后逐渐向5°~35°区迁移,全流域由1994-2004年的呈轴对称向2004-2014年间的东南、南、西南、西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5.
关于明代云南的人口数量究竟有多少,有的学认为直到明末崇祯时云南的人口仅240万.最高的估计也只有300多万。为此,在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明代云南军籍人口、民籍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献记载的基础上,通过详尽的考证,分别得出了万历时期云南军籍人口、民籍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由此推断出万历时期云南的人口数量应在500万人以上。这为从事云南移民、民族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可信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环境指示生物,方形环棱螺在监测钱塘江水环境状况中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钱塘江不同流域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与其生存水域水质状况之间的关系,于2013年7月采用样带法对钱塘江上游、中游和下游10个采样点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对相关水域水样进行水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钱塘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水体中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的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上游种群密度最高,中游其次,下游分布最少;钱塘江上游、中游和下游10个采样点不同水质指标有显著差异,水质指标COD、BOD5、氨氮、总磷、六价铬和石油类均是下游中游上游;同时,SPSS软件统计分析表明,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与水质指标COD、BOD5、总磷和石油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水沙输移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通过对长江上、中、下游(以宜昌站、汉口站、大通站为代表)径流量和输沙量自1865~1985在记录的统计以及两者的相关分析,阐明了长江水沙输移的时空分布特征;径流量从上游向下游明显增加;输沙量洪季自上游向中游递减,下游较中游稍有增加但仍低于上游,枯季从上游向下游增加。这种分布特征受河道比降、河流类型、水流流速、沉积物粒径范围、降水的季节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8.
 北方水荒加剧的原因分析我国北方受季风影响, 在历史上就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长期饱受缺水之苦, 近年来, 水荒更陡然加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黄河利用不当由于上游生态破坏, 黄河源头水逐渐减小。黄河上游扬黄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随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开发强度的提高逐年上升, 即使是不直接从黄河取水的地区, 也会因抽取地下水而加大黄河的渗漏。90年代后期西部扶贫攻坚战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启动, 更使上游用水猛增。中下游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人口增加、经济增长, 也都与水的消耗紧密相关。当然, 这其中必然有部分水是由于水土保持条件的改善而被蓄积起来的, 但多数为生产消耗。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3S手段,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确定绿洲最大分布范围,结合土壤、海拔、坡度自然条件,合理推断了垦殖绿洲的总体范围.以历史文献、古遗迹、历史地图为基本资料,在开展多次深入细致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获得对汉代垦殖绿洲进行重建的证据.以这些论据为基础,复原出了垦殖绿洲的空间分布范围并量算出了数量,从而获得了详尽的垦殖绿洲分布情况.重建结果表明:汉代垦殖绿洲在全流域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黑河干流和几条支流的下游;汉代上游和中游绿洲面积小而分散,下游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古居延地区,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面积达到1 755 km~2.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能够得到大规模和全区域的开发是由国家政策、农业技术、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一、北方水荒加剧的原因分析我国北方受季风影响 ,在历史上就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长期饱受缺水之苦 ,近年来 ,水荒更陡然加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黄河利用不当由于上游生态破坏 ,黄河源头水逐渐减小。黄河上游扬黄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随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开发强度的提高逐年上升 ,即使是不直接从黄河取水的地区 ,也会因抽取地下水而加大黄河的渗漏。90年代后期西部扶贫攻坚战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启动 ,更使上游用水猛增。中下游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人口增加、经济增长 ,也都与水的消耗紧密相关。当然 ,这其中必然有部分水是由…  相似文献   

11.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both sides of the Dachang section in the Daning River,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shows that riverbed evolu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during the prehistor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and it restricts human a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ulture.Field investigation,dating data,paleocurrent analysis of 100 gravels on the riverbed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veal that the riverbed of the Dachang section developed in the Shuangyantang region during the early stage,after about 30 kaBP it shifted westward gradually and reached the present place.Along with the westward shift,the focus of ancient culture changed for several times.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s period,the east riverbank of the Daning River was the main residential area.During the Han Dynasty,along with the westward shift,the living space of ancient people wa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east riverbank and the focus of culture moved westward.Then the Zhangjiawan site became the main dwelling district.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villages were flooded and the ancients had to immigrate to a high place.Tombs of the Han and the Jin Dynasties outcropped on the flood plain of the east bank because their surface sediments were eroded by several flood events and the westward shift of the riverbed.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地下水电导率γ的研究对保护流域地下水资源,减少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黑河流域地下水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主要离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上游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较低,明显低于中下游地区,中游浅层地下水γ明显高于深层地下水,下游浅层与深层地下水γ差异不大;2)从区域上来看,中游干流地区浅层地下水γ沿流程呈增加趋势,中、下游沿河道附近浅层地下水γ高于距河道较远地区,上游及中游山前平原地区深层地下水γ较低,明显低于中游细土平原地区,下游居延海—中蒙边界地区与狼心山—额济纳旗城河道附近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存在明显差异;3)地下水γ与各主要离子的关系表明,上游山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浓度的影响,中、下游地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和SO_4~(2-)浓度的影响.此外,中游距河道较远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以及下游沿河道附近的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受到了农业灌溉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13年6月末、10月末2次调查,在大凌河、小凌河的上、中、下游共采集到水生高等植物有15种,沿岸湿生植物34种。水生植物主要以单子叶植物纲眼子菜科的沉水植物为主。小凌河高等植物种类明显少于于大凌河。大凌河的高等植物种类呈现从上游到下游越来越少的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凌河从上游到下游环境质量下降的特点。河流沿岸的湿生高等植物物种丰富度低,且绝大多数为一年生植物,没有明显的优势种,说明凌河高等植物群落处于受干扰后恢复的演替初期。由于凌河受多种因素干扰的历史较长,群落结构亟待恢复。建议通过进一步的环境管理和工程措施促进水生、湿生植被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是北方地区水上交通的大动脉。曹魏及北魏等北方政权对黄河航运积极开发,三门峡及其以东峡谷航道不断得到整治。黄河上游部分河段及整个中下游河段都有航运利用。“黄河也曾千帆过”是这一时期并不少见的情形。受水文及政治因素影响,各河段的航运状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世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门阀世族在东汉中叶已经把持垄断了仕途;曹魏时期创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有助于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晋王朝以后直至南北朝前期,门阀世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南朝后期,门阀制度走向衰落。隋唐时期,门阀世族的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NPP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改进的CASA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对黑河流域1998—2007年植被NPP进行了估算,在掌握10年黑河流域植被NPP变化趋势基础上,探讨不同类型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定量评估2000年后黑河调水与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从1998—2001年间植被覆盖区域年NPP处于显著下降趋势;而2001—2007年间植被类型NPP处于显著上升趋势,2001年成为这10年间NPP趋势变化的转折点.在大规模黑河调水与生态保护建设之后(2002—2007年)的5年期间,黑河上、中、下游所有土地覆盖类型的NPP残差均大于0,表明调水与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取得成效.人类活动对中游NPP平均贡献率11.5%,对上游NPP平均贡献率5.29%,对下游NPP平均贡献率3.23%.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互补性强.从长江下游到上游,经济发展基本呈递减趋势,而资源禀赋则基本呈递增趋势.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长江流域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加权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不同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状况上.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并不大.从长江流域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分布看,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沿长江下游到上游南北条带状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1988—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88年和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ArcView 3.2a)对黑河流域近12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城镇用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水域减少的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2) LUCC的区域差异显著:上游地区水域在减少,草地和未利用地大量增加,林地和城镇用地变化不大;中游地区耕地、城镇用地大量增加,草地急剧减少;下游地区水域面积大量减少,草场严重退化,未利用地大量增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对研究区LUCC的原因和土地持续利用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依据历史地理学的溯源法和横断面法,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资料,交深入内蒙高原东南缘滦河上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旨在探讨这一地区从古到今的民族变动的经济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20.
汉唐间浙江丘陵农业生产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丘陵地区从先秦时的荒野未辟,经秦汉以至唐宋之际的千余年间,随着当地政权建制的日趋完备农业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六朝长期立国江东,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唐朝长期政局稳定,广大劳动者利用优越自然环境辛勤劳作,改进生产工具,丘陵大地生产后进的局面得以迅速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