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邹晓  卢涛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1):1990-1995
流域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和流域生态的保护中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非常重要政策经济手段。新安江流域自2010年起国家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但仍存在补偿范围不明晰、补偿金额有分歧等问题,且没有明确对补偿资金进行有效分配。鉴于此,本文以位于新安江流域上游的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对黄山市的流域生态补偿的范围以及适应条件进行详细阐述,构建了基于信息熵值理论的生态补偿标准总量分配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反映区域人口、经济结构、生产水平、污染控制、水环境等因素异质性的一系列指标,并据此核算出7区(县)的分配比例。本研究为建立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汾河上游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森林覆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尤其是森林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汾河上游流域,作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个独立的流域单元,是太原市唯一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其森林植被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生态安全和对汾河流域的大城市的生态屏障作用能否正常发挥.所以应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的森林变迁的历史,追根溯源,进行研究,目的是找出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规律,从而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恢复植被,为汾河上游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补偿方式是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因素,具体形式会随不同流域而不同.汾河流域作为山西省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在选择生态补偿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区域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本文选取汾河上游风速≥3 m/s的区域,叠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图,提取可安装风机地块面积,计算汾河上游区域年风能发电量可达37. 45亿k W·h.在此基础上,通过现有指标量化风能资源替代煤炭资源的经济价值、减少地下水破坏及CO_2、SO_2、NO_x气体排放.本研究利用风力发电产业核算拟对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一种新型补偿方式,以期为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方式及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的理论与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1987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亏损、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测算模型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及生态安全度变化预测模型.测算结果表明:1)本地区生态承载力呈减少趋势;2)生态足迹均呈现增加趋势;3)1987-2007年生态压力指数从0.77增长为1.64,增长幅度为0.87,增长幅度较大;4)汾河上游流域已经超载,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存在的补偿主体缺失、补偿客体不明确以及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而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面临流域整体性与管辖区域性间的矛盾、立法分散化及碎片化、政府间协商机制尚未建立以及多元参与机制的缺失等困境.为解决流域生态补偿问题,打破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困境,文章通...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以财政资金为主的生态保护补偿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基于市场机制重构中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对生态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在阐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及生态补偿概念界限与关联的基础上,提出健全完善以“破坏者补偿、保护者得利、受益者付费”为原则,以生态空间净生收益为目标,对社会经济建设占用破坏的生态空间进行补偿,对生态保护各类行为进行奖励的基本生态补偿制度;优化财政出资的权益型补偿制度及健全资源收益型补偿制度,以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岷江上游干温河谷成因及生态恢复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岷江上游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区,山高坡陡,降水稀少,气候温凉干爆,土壤贫瘠,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河谷地带性植被大量破坏,形成典型的干温河谷,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当地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当务之急应发展耐旱的灌丛和草类,增加地表覆盖度,稳固表土后再进行人工造林。生态恢复中应重点做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建立流域补偿机制等工作;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旅游、中药材种植和水电事业,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和法规,使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既有经济基础又有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环境补偿的理念,提出了建立水污染防治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探讨了水污染防治补偿机制建立的基本原则、补偿主体和补偿模式等相关问题,并结合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立国家层面的水污染防治补偿机制的具体建议。缓解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水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矛盾,调动上下游合力治污的积极性,对流域水质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西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已成为恢复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该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方法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江西东江源区自然、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在对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东江源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分析了补偿的主体和客体,估算了补偿金额(标准),提出了补偿的方式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漓江流域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流域生态补偿的经验,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开发地签订补偿、保护合同,选择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三方面的措施,以此缓解漓江流域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以及开发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河图与河图猜想,并对河图猜想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河图猜想不成立.  相似文献   

12.
在胶莱人工海河工程的所谓诱人前景背后,实际上存在4个立论误区:低估了征用土地、搬迁移民的规模与工程造价;其海水交换系统缺乏科学理论依据;泥沙淤积航道将无法保证正常航运;将海水引入陆地,存在海水污染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本文从这4个方面质疑了胶莱人工海河工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论河流功能     
 针对河流功能认知不深入的问题,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对河流功能本质进行了探讨,服务于河流功能的可持续利用,以期推动河流功能理论发展。研究表明,河流功能是河流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效用,是河流系统发挥的有利作用,由河流系统结构决定,通过河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实现,通过对自身及外部环境需求的满足表现,通过采取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和低层次需求优先原则权衡对河流的需求实现河流功能和谐。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河道长近800km, 为地上悬河, 是海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黄淮海平原受黄河防洪工程保护的土地面积有12万km2, 范围涉及冀、鲁、豫、皖、苏5省24个地(市)110个县(市), 人口8510万, 耕地1.1亿亩。  相似文献   

15.
渠化黄河河道与黄淮海平原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河道长近800km,为地上悬河,是海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黄淮海平原受黄河防洪工程保护的土地面积有12万km2,范围涉及冀、鲁、豫、皖、苏5省24个地(市)110个县(市),人口8510万,耕地1.1亿亩;黄河水资源供给范围涉及豫、鲁两省16个...  相似文献   

16.
河流里程较长时,流经区域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属性往往会有较大变化,直接对河流整体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河流健康状况.针对这一问题,以秦淮河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一天然河段河流分段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河段和天然河段分别建立了包含水生境、自然生态系统、水管护和社会服务功能4个准则层各1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分段加权法,根...  相似文献   

17.
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大量的数据事实表明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和华北地区 ,解决缺水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为此 ,一些专家学者围绕“水”提出了节水(如滴灌)、调水(如南水北调)甚至空中运水(如人工增雨)等好的建议。笔者认为 ,《科技导报》2000年第6期发表的《“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一文 ,确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所谓“借渭通黄”工程 ,主要是打通西秦岭构造对黄河水的阻挡 ,在黄河上游西倾山和鸟鼠山筑坝引黄河水入渭河 ,借渭河通道引黄河水由潼关进入黄河下游。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 ,结合黄河中上游引水固沙、小流域治理和…  相似文献   

18.
 自1997年黄河下游出现226天、最长达704km的断流以来, 全国又一次关注黄河。黄河断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家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根据笔者几年来的研究, 提出一种新观点: 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下游流域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连续几年断流已影响到华北、华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黄河断流并非首次, 自上世纪以来, 有记载的大旱即95次、大水110次。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出现过前后历时10年的断流。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但它的旱、洪、淤的问题几千年来一直严重危害下游760多km流域范围内人民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19.
自1997年黄河下游出现226天、最长达704km的断流以来 ,全国又一次关注黄河。黄河断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家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根据笔者几年来的研究 ,提出一种新观点 :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下游流域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连续几年断流已影响到华北、华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黄河断流并非首次 ,自上世纪以来 ,有记载的大旱即95次、大水110次。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出现过前后历时10年的断流。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但它的旱、洪、淤的…  相似文献   

20.
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径流分配的时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西北江三角洲径流特征,研究了西北江网河主要河口分流比的变化,重点分析了西北江三角洲控制站三水和马口站的径流分配及其变化,给出了北江三角洲控制节点汊河年平均分流比.近10多年来西江向北江三角洲分流增加显著,这种增加导致三角洲腹地洪水威胁加大,但对腹地水质改善和水资源利用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