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令驱动市场股票信息性交易概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实  张少军  高文涛 《系统工程》2007,25(10):11-15
在金融市场中,信息性投资者拥有资产未来价值的私人信息,并将根据其所掌握的信息情况进行交易,且其交易将向市场传递相关信息。信息性交易概率问题可以作为股票交易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代理变量,以往对其的评估大多基于存在风险中性作市商的报价驱动市场。本文在传统的EKOP信息交易模型基础上发展了适合指令驱动市场的信息模型,考察了不存在做市商报价的中国指令驱动的证券市场信息性交易的概率问题,对市场上知情投资者委托单占日内所有成交委托单的比重问题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并给出了衡量日内交易事件信息性交易概率的估计式。  相似文献   

2.
应用进化博弈方法,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演化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在长时期内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投资者交易行为的演化存在多重均衡的特征,且其演化的路径选择和均衡与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和证券市场的初始环境密切相关,并受到投资者对风险资产收益的不合理预期、噪声交易风险、基本面风险、理性交易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证券市场Knight不确定性度量及资产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资本市场中不能被单一资产收益分布描述的Knight不确定性,首先分析了投资者信息集与这类不确定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依据投影概率理论描述它以及传统风险对资产收益的映射过程,并构造了考虑这类不确定性的新定价模型.通过度量中国证券市场Knight不确定性及研究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发现我国证券市场这类不确定性近几年来呈现出递减趋势且其大小略小于美国市场.另外,实证结果显示Knight不确定性能够参与定价并与收益率负相关,说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对其呈现出喜好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对称信息结构的证券市场资产价格发现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我国证券市场订单驱动连续竞价交易机制,在引入信息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实证模型,研究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结构的特征,并考察特定信息结构对价格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构成比例的不同,我国证券市场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信息分布更小、信息组成更大;(2)信息结构各方面对资产价格发现有显著的影响,信息分布和公开信息准确性对价格发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信息组成对价格发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无做市商情况下的可撤销订单且随机结束的开放式集合竞价模型来分析开放式集合竞价中的价格操纵问题,分别得到了竞争性交易者和价格操纵者的均衡交易策略以及可能存在的操纵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做市商情况下,可撤销订单且随机结束的机制不能防止价格操纵的行为,但是随着虚拟交易的进行,价格被操纵的程度和可能性越来越小.总体来看,无做市商情况下的可撤销订单且随机结束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价格操纵行为,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价格操纵,优于存在做市商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做市商假设构建了一个二雏离散非线性资产价格动态模型,本文分析了模型中买卖者之间的转换概率同时依赖均值回归战略及传染效应时资产价格的动态稳定性,实证检验了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投资者买卖观点转换概率的两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传染效应的不断增大,资产价格逐渐呈现出复杂的运动轨迹而难以收敛于均衡点,实证显示中国投资者买卖观点只具有传染效应的价格发散机制而不具有均值回归的价格稳定机制,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价格现阶段难以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达到价值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证金公司以"准做市商"的角色入市,对缓解中国股票和股指期货市场自2015年6月15日起的快速暴跌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入做市商报价机制,构建混合交易机制有助于降低成交价格与真实价值的偏差,保持股指期货市场平稳运行。通过一个股指期货市场交易实验,在做市商报价机制、连续竞价机制和混合交易机制三种实验情景下,检验不同交易机制对沪深300指数期货市场买卖报价价差、成交价格偏差和成交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混合交易机制下股指期货合约的买卖价差、标准差均最小,报价次数和成交量均最大,但是股指期货成交价格与真实价值之间的偏差,介于做市商报价机制和连续竞价机制之间。因此,建议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盘中交易过程在现有连续竞价机制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性做市商报价机制,构建混合交易机制,有助于缩小股指期货合约的买卖价差,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提高股指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发现效率。  相似文献   

8.
借助基于agent的计算模拟,考察有限注意、盯市策略对agent财富动态与生存状况的影响,通过模拟微观的投资者行为从而得到宏观的市场运行结果。基于一个资产定价模型引入了两类投资者,即趋势交易者和基础交易者,通过调整交易费用及初始财富值进行模拟,以对比不同前提条件下,投资策略对投资者财富和生存情况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当设置的交易费用与现实一致时,对两类投资者来说,有限注意策略优于盯市策略。  相似文献   

9.
借助基于agent的计算模拟,考察有限注意、盯市策略对agent财富动态与生存状况的影响,通过模拟微观的投资者行为从而得到宏观的市场运行结果。基于一个资产定价模型引入了两类投资者,即趋势交易者和基础交易者,通过调整交易费用及初始财富值进行模拟,以对比不同前提条件下,投资策略对投资者财富和生存情况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当设置的交易费用与现实一致时,对两类投资者来说,有限注意策略优于盯市策略。  相似文献   

10.
应用进化博弈理论的非对称博弈分析框架,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演化的两群体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讨论了投资者预期偏差、基本面风险及机构投资者比例对演化均衡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假设在经济体中有四类代表性的代理人,资金可以在指数基金和积极基金之间流动,建立均衡资产价格模型,利用Mills率的性质与数值分析研究合同不对称、资金流动不对称及积极基金投资者比例等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资产价格随着合同不对称程度、资金流动量和积极基金投资者比例的增加而升高;随着资金流动不对称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Sharpe比率是积极基金投资者比例的减函数;同时,考虑合同不对称与资金流动不对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两类不对称之间存在相互制约.通过分析合同与资金流动对积极基金投资组合的影响对研究结论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随机冲击下的最优变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普通投资者,大规模持有某种资产的机构投资者在交易这种资产时.其行为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单向变动,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本文考虑在随机冲击下机构投资者的纯卖变现行为,利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内生的最优变现时间问题。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优变现策略和变现时间由市场价格波动率、资产的流动性和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偏好共同决定,需要投资者相机选择合适的最优变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涨跌幅限制对知情投资者交易行为产生的影响,提出了3种效应,然后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分组比较法,检验了涨跌幅限制在中国股市的运行绩效和股价行为.发现涨跌幅限制对知情投资者交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均衡价格与当前股价有较大偏离时,涨跌幅限制会使知情投资者推迟当前的交易,延缓了均衡价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以行为金融理论为基础,研究卖空限制下投资者异质信息与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市场上存在非理性信念时,投资者的异质信息差异程度在整体上与资产价格的误定价程度正相关;投资者过度自信时,资产价格被高估,当投资者对信息反应不足时,资产价格被低估;且理性投资者受卖空限制时资产的误定价程度最高。另外,在投资者信息差异影响一定的情况下,增大信息披露精度并不一定能降低资产的误定价程度。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异动环境下短期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及临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瓦尔拉斯市场下,构建了一个有一风险资产和两类交易者的微观结构市场模型,讨论了在流动性异动的市场环境下风险中性的短线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以及持有或卖出风险资产的均衡临界点.研究结论表明,短线投资者持有或卖出的价格临界点由投资者的损失极限唯一确定,且严格大于损失极限.  相似文献   

16.
刘杨  陈通 《系统工程》2012,(4):39-44
基于任意时间窗口内具有无限到达率的资产价格跳跃行为近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传统的无限活跃跳跃行为辨识方法——阈值p幂次变差(TM PV)方法存在的阈值时变性问题进行了修正,基于蒙特卡洛技术的模拟结果验证了改进之后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效果。进一步,基于改进的TM PV模型对中国证券市场不同类型个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证券市场无限活跃跳跃是一种常态下的价格行为,这种现象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因此基于无限活跃跳跃的资产价格模型更适合于刻画我国证券市场的价格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时间-概率权衡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时间-概率权衡理论研究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模型(CCAPM)中投资者跨期效用的折现问题,突破主观折现因子外生给定的不足,用体现投资者时间偏好与量值效应的内在折扣率函数刻画跨期对投资者效用的影响,推导出反映投资者跨期决策行为特征的行为折现因子,并指出其可测度性。在此基础上,改进Abel(1990)模型,考察具有习惯形成与追求时髦这两种行为特征的投资者,其跨期效用在行为折现因子作用下的消费-投资决策,构造较为全面反映投资者多重行为特征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得到均衡资产价格的非显示性最优解。通过数值模拟,新模型能更有效的解释股票溢价之谜与无风险利率之谜。  相似文献   

18.
鉴于证券市场中存在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行为并行发生的现实,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投资者行为偏差理论,建立了操纵者与内幕交易者合谋条件下有打压过程的多阶段市场操纵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出市场操纵过程中各期的最优预期均衡价格和最大预期操纵收益,进而讨论了主要因素对最大预期操纵收益的影响,并运用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以有效抑制市场操纵行为和内幕交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Kyle (1985)型做市商模型中,多基本面假设下分析公开信息披露对异质信息结构下的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收益分配以及市场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同源信息下的知情交易者反向交易公共信息,公开信息披露挤出其基于私人信息的交易权重;2)异质知情交易者仅基于其私人信息进行交易,且对其私人信息的交易强度随着公开披露信息精度的增加而增加;3)公开信息披露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市场流动性,以牺牲同源信息下的知情交易者的福利为代价,改善异质知情交易者及广大非知情交易者的福利.然而,公开信息披露对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并非单调:公共信息精度存在临界值,超过临界值后,其精度增加恶化市场信息效率.结论说明公开信息披露通过影响异质知情交易者的策略性交易行为,虽然促进市场流动性,但也可能对资产价格发现效率产生反预期(counterproductive)的负面影响,从而损害市场整体质量.文章结论为我国证券市场公开信息披露政策的未来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可行域的容度概念,引入一等级参数测度奈特不确定性程度,研究奈特不确定性规避者的资产交易价格行为。通过容度代替概率测度,基于容度期望效用模型获得奈特不确定性规避者的交易行为偏好,构建对偶测度下的资产交易价格惰性区间;以上证50期权2015年2月9日至9月23日的日收益数据为样本予以实证,并与传统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比。结果表明,在奈特不确定性环境下,资产交易价格存在"惰性区间";该惰性区间随奈特不确定性程度的不断增强(减弱)而不断扩大(缩小),其中,惰性区间的扩大呈边际递减趋势;同时,惰性区间的扩大(缩小)导致市场流动性存在下降(上升)的趋势。研究内生解释了证券市场上的"非市场参与"之谜,外生说明了证券市场上的"有限市场参与"特征,并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特征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