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世界知识》2014,(24):14-21
<正>乌克兰危机至今已经一周年。从"广场革命"到亚努科维奇出走俄罗斯;从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到美国西方一轮比一轮严厉的制裁;从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将俄罗斯的所做所为列为三大威胁之一,到普京在新近发表的《国情咨文》指出,"美国就是想愉快地在俄罗斯上演南斯拉夫剧本,把我们推向分裂和灭亡"……美国西方与俄罗斯的博弈不断升级。乌克兰危机呈现出一种高度复杂的、涵盖了多个行为体、多重政治结构、多重政治生态、体现了多类国际思潮竞争的复合型冲突。——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美高科技博弈及全球芯片危机背景下,全球芯片制造龙头企业、台湾台积电公司已成为美日欧等觊觎与全面防备的目标,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2020年9月,在美国的施压下,台积电被迫"断供"华为。另据媒体报道,近期在美国官方接连施压下,台积电正计划扩大在美投资计划,将额外兴建五座5纳米芯片厂。  相似文献   

3.
韩克敌 《世界知识》2014,(24):25-27
<正>乌克兰危机是冷战结束以来爆发的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超过了2001年的9.11事件。和持续十几年的反恐战争不同,这是一场传统而经典的大国政治博弈。此次危机在美国社会激起巨大反响,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其广度和深度为近年罕见。在美国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中,乌克兰危机最具挑战性。这是因为,乌克兰不同于叙利亚、不同于"伊斯兰国",也不同于朝鲜、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个地区牵扯更广领  相似文献   

4.
正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的优势依然存在,而这是华盛顿绝对不愿看到的。随着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和独联体平行存在,美俄在后苏联空间的博弈将继续下去。自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独联体成立以来,后苏联空间经历了独立国家形成、"颜色革命"甚嚣尘上、重新趋于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乌克兰危机等四个阶段。在长达四分之一的世纪里,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的消长,俄罗斯与美国及其西方集团的激烈角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是顺应巨大的工业化生产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这一模式的形成使美国经济增长由"生产推动"过渡到"消费驱动"。过度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将信贷市场风险引向资本市场,形成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美国的消费模式与危机的发生为消费模式转型的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泡沫破裂是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快速向系统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演变,关键原因是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具有内在的风险扩张机制。次贷市场不透明,以及缺少流动性保障的交易机制、评估普遍存在"助涨杀跌"的顺周期效应、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不力、营销模式隐含了很高的道德风险等制度性因素,对次贷市场的风险集聚和危机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金融危机已演变为全球性经济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有可能因此陷入中长期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7.
冯仲平 《世界知识》2017,(24):28-29
在过去的十年里,欧洲陷入一场又一场危机,包括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危机、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以及恐怖袭击等。这些危机有些是外部因素引发的,比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际上先后发生美国”9·11事件”、英国伦敦“7·7爆炸”恐怖袭击事件,我国也于2003年遭遇SARS,2008年遭遇雪灾和地震,这些突发事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多重变革期,公共危机的形式和概率明显增多,如何来应对这些公共危机,是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石开玉 《科技信息》2013,(14):69-69,77
二战后,美国历经了四次重大教育危机。美国教育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国际原因及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几方面因素。探析二战后美国教育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我国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个多月,关注财经新闻的人至少对以下两件事情印象深刻:一个是中国A股市场"屡创新高",另一个就是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亦称次级债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所产生的猛烈冲击,说是一场灾难丝毫不为过。欧洲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以至于英国诺森罗克银行遭遇严重挤兑(见压题照片)。更要命的是,至今谁也说不出这场危机的"底"在哪里。美国财长保尔森曾警告说,次级债危机在信贷市场引发的信心危机,可能比过去20年中任何一次金融震荡持续的时间都要长。谁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谁又是受害者?这场危机对美国经济本身乃至全球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欧洲人被美国人"涮"了吗?这些都是我们要梳理的问题。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的一些银行也有一定损失。中国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都应从中吸取深刻教训。比如,将缺乏支付能力居民的住房问题推给市场,必定后患无穷。有人甚至说,危机之前,中国的房地产问题还只是从经济问题发展成了社会问题,而这场危机的爆发,则可能使其上升为经济安全问题。因此,这场危机对中国是有警示意义的。——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1.
"满洲危机"(Manchurian Crisis)常见于西方文献和媒体报刊,指的是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至1933年3月27日日本宣布退出国联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中日冲突(the Sino–Japanese Conflict)事件的总称。本文以《纽约时报》这一美国传统主流媒体对1931—1933年日本侵华的关注和报道为基础,结合解密的"美国外交文件集"以及国内外前沿研究的成果,尝试从新的视角探讨"满洲危机"中南京国民政府、日本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与民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在美苏冷战与中国外交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特殊背景下爆发的,在危机中,美国继续采取分离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政策,而中国领导人在台湾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和全面的决策,挫败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美的对抗关系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中得到鲜明的体现,而第二次台海危机也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停摆事件的实质是劳资矛盾的激化,劳资合作的重新实现是双方博弈与妥协的结果。只有在规则与主体双重向度上进行均衡的制度设计,才能帮助博弈主体力量相当,最终在技术上和规则上促使"谈判妥协"之实现。  相似文献   

14.
王晋 《世界知识》2020,(3):36-38
近段时间来,由伊拉克局势直接引发的新一轮美国与伊朗博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整个过程可谓跌宕起伏,令人眼花缭乱。未来美国对伊朗的施压仍将继续,而伊朗和欧洲关系也将进入关键博弈期。升温"你追我赶"此轮美伊博弈可以追溯到2019年10月爆发的伊拉克国内抗议示威浪潮。  相似文献   

15.
张洁 《世界知识》2023,(8):17-21
<正>在中美博弈与乌克兰危机的双重影响下,地区主要力量持续进行战略调整。其中,日韩澳加大与美国的战略协调与联盟合作,成为美国实施“印太战略”的核心力量;俄罗斯近年来推进的“向东看”政策被迫停滞,但此前俄方所下的“先手棋”以及危机升级后与中印的战略协调,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也与美国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密切相关.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与次贷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美国长期低利率货币政策以及政策的较大波动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当社会主义各国经济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候,帝国主义阵营的首脑——美国又一次陷入了经济危机。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是紧接着1957—58年危机后发生的。上次危机的后果还没有完全克服,今年又爆发了一次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的爆发已经更加频繁。美国这次新的危机不仅表现在工业生产的下降,而且也表现在农业、金融等各个方面,作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货币的美元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危机的性质更加严重了。美国这次新的危机使美国国内外矛盾空前尖锐;美国垄断资本把危机转嫁到广大人民、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身上的企图,更加露骨和疯狂,同时也遭到了愈来愈强烈的反抗。危机的后果必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8.
刘琳 《世界知识》2024,(7):26-28
<正>2月27日至3月8日,美泰“金色眼镜蛇-2024”联合军事演习在泰国罗勇府、春武里府、庄他武里府等多个地点举行。在乌克兰危机进入第三个年头,中东、红海局势动荡,大国战略博弈凸显等背景下,这一大规模联合军演有何变化和特点?如何评估美国与泰国及其他盟友的意图?演习对地区安全影响几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东南亚是个复杂的地理地缘概念,涉及国家多,层次也多,大国历来在此有存在、有竞争甚至有争夺,近几年中国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博弈尤其突出。东盟国家和组织长期生存在大国影响力的夹缝当中,推行"大国平衡"政策,试图建立针对大国战略博弈负面冲击的"抵御力",这种努力在2019年取得了新的  相似文献   

20.
余翔 《世界知识》2010,(7):13-13
<正>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2005年曾指出,欧元要想克服美元的在任优势和网络优势而与美元"平起平坐",则需美国犯一系列严重的政策错误或者遭受国际收支平衡危机。2008年始发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曾一度让欧洲以为等来了美国出错的机会,但未料等来的却是希腊债务危机。一时间看空欧元的情绪弥漫市场,"欧元崩溃"、"放弃欧盟梦,回归国家主权"的呼声再次响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