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要”为“腰”本字。在汉代之前已衍生“重要”义项,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这个“要”是名词,从名词到能愿动词,词义和语法特征都应有较大变化,本文拟描写这一发展过程。“重要的”即是“不可缺少的”,由此义可能孳生出“须要,必定要”的义项,但这一发展过程是缓慢的、曲折的,首先必须经过动词这一阶段。“要”通“邀”,“邀”本义为“遮阻,迎候”:“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庄子·寓言》)“遮、迎”必有所求;“邀”又孳“求、取”义:“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左传·文公十二年》…  相似文献   

2.
陶西坤 《科技信息》2009,(9):131-131
今天我们提起“东、西、南、北”四个字.都知道是表方位词,但“东、西、南、北”表方位义并非全为其本义,其蕴含的语言含义、文化含义非常丰富。我们就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参照一些古文字研究成果来探究一下“东、西、南、北”表方位义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词义探微·特①黄瑞云特,本义是公牛(雄性的牛)。《说文》:“特,朴特,牛父也。从牛,夺声。”《玉篇》:“特,牡牛。”牛父、牡牛,都是公牛。《广韵》徒德切(te),入声。《诗·鲁颂·宫》“白牡刚”孔颖达疏:“白牡谓白特,刚谓赤特也。”刚是的借字。《说文...  相似文献   

4.
对行步方式的描写,现代汉语有常见的动词走、跑,古代汉语知有三个常用的动词:步、趋、走。古代汉语的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走相当于跑。“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孙父死,且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平?贯不能及时疾至也。”来表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  相似文献   

5.
祝诚  江壁庐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4):11-13,28
三十八、原文:茶囊已碎于埃壤矣。译文:茶叶也就被踩碎到泥土中了。(卷十三《权智·任术》,页181)商榷:似应译为:装着茶叶的袋子已经被踩碎在泥土里了。——“囊”:辩源》释为“盛物的袋子”,与“已”字俱不宜漏译。三十九、原文:雷简夫…··仍使人…··确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译文:雷简夫……就让人……用力推拉使石头掉进坑中,于是水患也就平息了。(卷十三(椒智·雷简夫移巨石》,页183)商榷:似应译为:雷简夫……就让人……用力推拉使石头掉进坑中,把它藏于地下,于是水患也就平息了。——“窖”:本义是“藏物之…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于法医学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礼记·月令》内就有赡伤、家伤、机折、审断的记载,这表明在周代已有医事检伤活动等法医学知识.到了战国时期,法医检伤已作出了明确分工.据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所出土的大批竹简中亦有“令史”:隶臣”兼施尸伤检验和现场勘察的记录,这些秦律问答,治狱文书的简文即属于法医学方面的珍贵资促《汉书·薛宣传》有“”之说(案:殴伤为,殴人成创为》谓:“遇太不以义而见痛者,与痔人之罪钧”.确定了殴伤的鉴别特征.东汉学者应邵(字仲远)在价又书集解喷云:“以杖手殴击人,…  相似文献   

7.
《诗经》本是上古文学作品,汉代经儒家神化处理遂变文学作品为儒家经典。本文力图从西周时期的“以声为用”,春秋至春秋战国之交的“声义皆用”及战国时期的“以义为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诗经》在先秦的流传与应用。以期揭示《诗经》变成儒家经典这一嬗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汉语介词绝大多数由动词衍生,唯“方”例外,古汉语介词“方”是从副词发展而来的。本文拟描述这一“副词——介词”的转化过程。《说文》方部云:“方,讲船也。”《诗·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郑笺:“方,附也。”《诗经通释》:“方本饼船之名,因而饼竹木,亦谓之方,凡船以及用船以渡通谓之方。”《国语·齐语》:“方舟设阶。”韦昭注:“方,并也。编木口哨。”由并船引申出用船或筏渡之义,又如《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以卜《诗经》两例之“方”均为动词。然而,介词“方”的意义显然不是源…  相似文献   

9.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的文选注释有可商榷之处.《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中“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的“有”当是表委婉语气,其他古文献中习见.《诗经·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应该是“朋友、伙伴”.《公刘》“爰方启行”的“启行”当是“开路”.  相似文献   

10.
“缘”原为名词,本义是衣裳鞋帽等的镶边。由此引申出“沿、循……(运行)”义(动词性)。在汉语史上,介词“缘”有三个义项.即“依据”、“因为”,“沿着”,均从动词义项中发展而来。“缘”衍“依据”、“因为”义始于战国末期;“沿着”义的介词“缘”最早见于晋代。  相似文献   

11.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说“自”     
作为介词,“自”的最基本的用法是表示运动的起始,包括处所和时间。这两种对法约见于甲骨文:1.其逐沓鹿B西北东。(殷契粹编980)2自今至于戊宣雨?(殷虚书契前编,3·2·6)3.雨自东。1同广,3·20·1)在《诗经》中,介同“自”表示处所有40多例,其中出现于V前20多例(见于羔羊、日月、凯风、静女、东方不明、出车、小宛、大明、绵、文王有声、假乐、桑柔、云汉、丝衣、烈祖、殷武等),如;4.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撤风·凯风)5委蛇委蛇,自公迟食。(月南·羔羊)6目居月诸,东方自出、(椰风·日月)7.自彼殷商,来嫁于周…  相似文献   

13.
《周书》卷四人《萧传》日:及高祖(周武帝宇文邕)平齐,(萧)岿朝于邺.高祖虽以礼接之,然来之重也。岿知之,后因宴承间,乃陈其父(萧)荷太祖(宇文泰)拯救之恩,并叙二国艰虞,唇齿椅角之事。词理辩畅,因涕泅交流。高祖亦为之嘘唏。自是大加赏异,礼遇日隆.后高祖复与之宴,齐氏故里叱(叱?)列长义(叉?)亦预焉。高祖指谓岿日:“是登陴骂朕者也。”岿曰:“长义(叉?)未能辅桀,翻敢吠尧。”高祖大笑。及酒酣,高祖又命琵琶自弹之。仍谓岿曰:“当为梁主尽欢。”岿乃起,请舞。高祖日:“梁主乃能为朕舞乎?!”岿日:“…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书籍”:《史记·礼书》“礼书第一。”唐人司马贞《索隐》注释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字通·日部》解释说:“书,几载籍谓之书。”书、书籍,作为文化载籍的总名,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要问“书”字、“籍”字的最早字义(即本义)是什么?“书”字、“籍”字的书籍义是怎样演变形成的?这就需要有一些文字学、测站学的专门知识了。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解释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许慎又在他的《说文解字·幸部》中解释说:“舍,着也。从章,着声。”“书”字属于“幸”部,幸字正是“笨(笔)”…  相似文献   

15.
广平 《科技智囊》2009,(11):80-83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口)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名称取其两九相遇之义,“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宋·吴自牧《梦梁录》)。重阳节起源很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出现了“集重阳入帝宫兮”诗句(屈原《远游》)。西汉时期,宫廷开始流行重阳风俗,高祖成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晋·葛洪《西京杂记》)。  相似文献   

16.
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中许多种的鳞茎器官是古老、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传统中草药。药用的贝母其名称历来多有变化。主要有《诗经》,黄《管子》,《尔雅》,贝母、空草《神农本草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等。从《诗经·风·载弛》载有“陆彼阿丘  相似文献   

17.
林庆彰是台湾著名的经学史家,他的《诗经》研究在海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一)对《诗经》文献学的贡献;(二)《诗经》研究的拓展;(三)主要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评述,着重揭示其研究特色(一)文献整理与学科拓展相结合,从而使其研究建筑在坚固的基础之上;(二)《诗经》学史上“大家”的研究与“小家”的研究相结合,从而理清《诗经》学史上的发展脉胳;(三)传统的学科研究方法与当代学科研究新方法的结合,从而使其研究具有当代性与前沿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对在新文化先驱中涌现出来的“四位久已不见了的作家:利民、王恩玷、朴园、李渺世”给予了足够的评价。对其在文坛上突然“失踪”,誉为“象慧星似地一现就不见了。”关于王思玷,茅盾说:王思玷写过七八篇.最早的一篇是发表在《小说月报》十二卷十二号(应为十二米九号.笔者)征文栏的《风雨之下》,到一九二四年以后就不见他了……王思玷大概是山东人,(我记得他的稿子都是从枣庄寄来的)……接着.茅盾对王思玷的《偏枯》等作品,逐篇作了评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王思用的《偏枯》等…  相似文献   

19.
毛诗评议序     
余年未冠尝谒章先生于曲石之庐,饭后露坐草坪闲话,纵论典坟,旁逮古文奇字。偶及毛诗,先生曰:《大雅·文王》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毛《传》云:“言文王升接天,下接人也”,不为神秘怪妄之谈,是毛公之学,能破除迷信,远离诬罔也。余惟康成以“在,察也。文王...  相似文献   

20.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居于“源头”地位的思想巨匠。在他们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义(道德)利(物质利益)思想。两者之间的比较分析研究,对我们反省儒家思想和转型时期的价值重建颇有意义。一、人情之所欲与外在之善朱熹说:“利者,人情之所欲。”①即是说,利是满足人之需要的物质利益。“子罕言利”(《论语·子罕》,以下仅注篇名),但从其“言利”的寥寥数语中,则孔子不但承认“人情之所欲”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鼓励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