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顿的苹果     
正我们从小就听说过这个故事。有一天牛顿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一个熟透的苹果掉下来,砸到牛顿的头。牛顿恍然大悟,苹果落地是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月亮围绕着地球转也是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行星围绕着太阳转是受到太阳引力的吸引……任何物体之间都会有引力相互吸引,他把这叫做万有引力。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称得上是科学史上最重大的恍然大悟,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话。那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如果牛顿当时把它写下来,那当然是可信的。但是牛顿留下的手稿里并没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任何记载。我们只能去找二手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十八世纪初,人类对三种相互作用迷惑不解:(1)重力任何抛出的物体都将作自由落体运动,落向地面而不是其他方向;(2)月亮的圆周运动月亮在上帝的第一推动下,沿公转轨道运动将产生一种离心力,这就需要与之相平衡的向心力;(3)天体平衡天体之间为什么相互平衡?为什么既不靠拢而碰撞,又不排斥而远离?据说,有一次牛顿坐在一棵树下,思索着为何月球以地球为中心作圆周运动,这时,一只苹果掉在他的头上,在这一瞬间,一种灵感便闪电般出现了:月球受到的力与苹果受到的力会不会一样呢?由此便产生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这个定律合理吗?我们先探讨一下重力的…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什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是这样说的:“时间就像一条无头无尾、均匀流逝的长河,与物质和物质的运动无关。”由此可知时间不属于物质,它不能贮存。然而,时间也像物体的重量和长度一样能够测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是365.25  相似文献   

4.
下落的苹果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不能坐在苹果熟了的树下,还是地心引力?呵呵,你太拘谨了!我西瓜博士的超级偶像——牛顿爵士胆大如西瓜,揣着胡萝卜就敢上战场——当然是想象力的战场。把这个苹果瞬间推广到全宇宙:是不是所有物体都有引力呢?答案是肯定的,地球人现在都知道了,万有引力嘛!哈哈,发现了吧?伟大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是指从牛顿到哈密顿的理论体系。其中牛顿力学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宏观低速领域内物体的运动规律,其主要内容是牛顿的运动三定律,它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经典力学与热学、光学、电学、原子物理等都有密切联系。但随着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6.
人们把月亮叫作地球的卫星不是偶然的:它忠心耿耿地绕着地球转呀,转个不停。在月亮里面,并没有装什么发动机之类,可是它却能够老在地球身旁打转,掉不下来。这是因为,它这样运行时所产生的离心力恰好跟地球对它的吸引力平衡了。如果我们能够发射一件不管什么东西到高空上,让它有每秒钟7.9公里的速度,那末,它也能用不到任何  相似文献   

7.
物体的重量定义为“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而使它受到的力。”重量也叫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它是使物体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这就表明:重力是引力性质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引力的全郎,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就方向而言,引力指向地心,重力指向则与地心稍有偏离。一、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质点间的引力为:f=G((m_1m_2)/(r~2))。地球上的物体不很大时,可  相似文献   

8.
「一N牛顿:哇,谨型好靓的苹果哦牛顿:我要吃牛顿:我跳2 拟6——一牛顿:哎哟午顿:我再跳!我再摘牛顿:为什么受伤的总是Z牛顿:混帐地球,皇不是你在吸日]先 于卜升别k不三O苹果:它不只是在吸弓W 坏存0乃引甜!牛顿:我发现了万有引力谁是万有引力的真正发现者@张剑岚  相似文献   

9.
一、重量物体具有重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它的大小等于G(M地m)/R~2,其中,G为万有引力恒量,M地、m分别为地球和物体的质量,R为物体到地心的距离。如果把物体放到月球上,那么它所受的重力则是由于月球对它的吸引而形成的。其大小应为G(M月m)/r~2式中的M月和r分别代表月球的质量和物体到月心的距离。我们通常都是通过弹簧秤等这些量具来测定物体的重量。测量是这样进行的:在与被测物体相对静止的参考系内,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秤上(或置于台秤之上),当物体与弹簧秤处于平  相似文献   

10.
<正>牛顿运动三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它是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而且用它几乎能解释所有宏观物体的运动现象。在中学学习牛顿定律时,计算应用题常用到的主要是第二定律,第一、第三定律似乎用处不大,但实际上它们是同等重要的。因为第二定律给出物体受力后运动状态如何改变,在实际应用中涉及的更多一些,因而常常被认为是牛顿三定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物理学与立体几何的原理出发,利用图解的方式把物体水魂在地球坐标中的偏转轨迹形象地表示出来。文章先交待物体水平运行牟偏转现象与规律,接着从不自轩的地球看物体水平运动,再到在旋转的地球上看物体的水平魂,由浅入深,对物质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作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2.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相似文献   

13.
蔡漳平 《前沿科学》2014,8(3):80-84
通过回顾人们认识物体受地球重力作用的历史,指出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于近地球表面物体重力研究时,因忽略重力场中介质的存在而丧失了突破保守力限制的可能性。通过建立介质重力场并引入现实世界中实际存在的物体状态(密度)的变换,证明重力是保守力的固有观念是可以突破的。这一观念的突破,使重力能源成为可能。围绕着开发重力能源,研究提出了开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传说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时,突然一只苹果掉下来,触动了这位物理大师的灵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此以后,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万有引力无所不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大至日月星辰,小到微粒、分子、原子、电子、介子等,这些物质之间都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重力现象,实质是牛顿万有引力在地球周围的具体表现。从理论上讲,在地面上任何一点所感受到的引力,实质上是全部宇宙空间质量的万有引力的总和。因此,万有引力具有无所不及处处皆有的特征。一般说来,物质微粒或两个通常的物体…  相似文献   

15.
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称为作用力 ,那么 ,另一个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就称为反作用力。牛顿将作用和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归结为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是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一些教材又添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 ,同时存在 ,同时消失等说明 ,如何深入地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性质相同呢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性质关系这两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吗 ?例 1 水平气垫导轨上的滑块A ,用细…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后半叶,从英国科学家艾萨克&#183;牛顿手中诞生的“牛顿力学”被科学史家视为近代科学的发端。牛顿力学是阐明“受力物体如何运动”的一门科学。空中飞行的棒球。天上掉下的雨滴自不用说,连我们自己身体的运动——总之,我们日常见到的一切物体的运动,差不多全都在牛顿力学的“掌控之中”。  相似文献   

17.
《奇闻怪事》2012,(2):64
1为什么全食的时候月亮是红的呢?这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散射和折射作用造成的,和日出、日落时,太阳偏红、偏黄的原理有点相似。阳光通过地球大气时,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掉,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被折射到地影内,因此月球即使在地影深处,仍然有红光能"照"在上面,使得"月全食"看起来并不是完全被"食"。  相似文献   

18.
一、总的分析 1.牛顿三定律在中学物理中的地位这一章在力学以至整个物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如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它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和其他有关学科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因而,本章是全书的重点教材,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它。 2.牛顿第一定律 (1) 要讲清的几个概念: ①惯性:这是高中学生接触到的新概念。光讲出惯性的定义,是很不够的,必须在给出定义的基础上强调三点:一是,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它与物体受不受外力作用无关;二是,惯性是任何物体都有的,因此带有普遍的意义;三是,物体不管处在什么状态 (运动的或静止的) 都具有惯性,决不能认为只是在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才具有惯性。  相似文献   

19.
王伟 《科技信息》2013,(15):322-322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它揭示了物体的物体的一个重要性质——惯性:物体总是保持原有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本文就惯性定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宇宙最大的爆炸?是行星撞地球吗?老土了不是,行星撞地球和它相比,就好像萤火虫和太阳比亮度!这种神秘大爆炸每天在宇宙里要发生上百次,随便一次爆发,在20秒内发射出的能量就比太阳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00亿年里发射的能量还要多几百倍! 哦,究竟是什么样的爆炸这么牛气冲天?这就是天文学家说的“伽马射线暴”。可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它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巨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