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用2000~2012年MODIS数据集中空间分辨率为1000m,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的NDVI数据集对黑龙江省生长季里整体植被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年际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降水及气温等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气候因子与不同类型植被多年来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生长季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空间差异较大,引起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植被类型不同,林地植被NDVI较高,耕地次之,草地最低.(2)黑龙江省13年间NDVI变化趋势为:全省总体平均NDVI无明显变化,但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耕地、草地植被NDVI 2000~201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林地总体无明显变化,林地内部及周边地区林地转耕地草地的区域NDVI下降明显.(3)从像元尺度看,降水和温度对植被NDVI在不同地区影响差异较大,研究区大部分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降水相关性强于气温.  相似文献   

2.
选取福建省武夷山甜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用LICOR--8100AutomatedSoilC02F1ux System法进行了土壤呼吸、温度、气温的日动态测量.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山甜槠天然林的气温、地袁温度、5cm土壤温度等气象因子和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变化表现规律比较一致都呈单峰曲线,但是峰值出现的时刻不同;同时,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呈正相关;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也是正相关;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成为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夏季土壤呼吸的速率要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3.
利用便携式光合作用仪LI-6400和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PAM-2100对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5种主要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L)与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的气体交换和荧光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黄瑞木、油茶、羊角藤、芒萁之间Pn和Tr差异达显著水平;芒萁与黄瑞木、油茶、羊角藤之间Pn、Tr差异达显著水平;黄瑞木、油茶和羊角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马尾松、油茶和羊角藤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黄瑞木和芒萁为单峰型;马尾松、油茶和羊角藤存在“午休”现象且限制因素不同,马尾松光合午休由气孔限制因素引起,油茶和羊角藤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随光照的增强,5个树种均发生光抑制,表现为最大荧光产量、有效量子产量均下降,非光化学猝灭上升,但物种间各参数变幅不同.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东部海岸钛锆砂矿废弃地采用木麻黄进行植被恢复,通过对有残余西瓜藤蔓和稀土肥料处理的木麻黄林地(处理林地)与没有任何处理的木麻黄林地(对照林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处理林地林木的树高、基径、胸径均显著大于对照林地;2)处理林地植物-土壤系统中各分室的养分元素N、P、K含量均大于对照林地对应值;3)两个林地中养分元素的分布格局均为:叶>粗枝>根>土;4)两个林地植物-土壤系统各分室的养分元素有着相似的季节变化.处理林地的植被恢复优于对照林地.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对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林地类型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影响具有明显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而演替,土壤微生物总量在不同植被下均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土壤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间差异较大,不同pH范围内具有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水分通过影响土壤溶液的浓度、含氧量和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温度的变化可以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施肥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一致,矿区不同区位段侵蚀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乌江北源2000年、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软件,探究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期间,耕地大幅度减少(-2.29%),林地、草地和水域用地却在增加(+1.53%、+0.21%、+0.47%).2)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差异显著,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变化最为剧烈.3)主要地类转化包括:以耕地转向林地、草地、水域用地为主,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草地转向水域用地,多发生在高程1 200 m、坡度8°~1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向居住用地转化,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8°~1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4)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与高程、坡度和河流主干距离有高度的相关性,且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随着与河流主干距离增加明显急剧较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绿色空间格局和热环境是与城市居民活动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绿色空间格局通过植被覆盖的程度和形态影响城市宜居环境,而热环境则以地表温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利用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影像资料,通过反演法得到长沙市核心城区植被覆盖情况和地表温度数据,初步分析了长沙市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沙河东地区主要为密集的建筑用地,植被覆盖度显著低于多山多水的河西地区;地表温度河西显著低于河东,临水区域温度是低温中心区,而地表温度最高值却位于研究区域最东——芙蓉区东部。同时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的显著性系数为0.00、相关性R值0.167,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城市的宜居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关系密切,为建设更加优化的城市环境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秦皇岛市1990和2010年2期TM遥感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0年,秦皇岛市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林地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在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中,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变的规模最显著.1990—2010年,秦皇岛市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506 6下降到0.506 4,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2种趋势并存.草地和耕地转化为林地以及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是秦皇岛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耕地、林地和草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和水域转化为耕地以及草地内部转化是秦皇岛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RS与GIS技术,以牡丹江市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8影像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及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景观格局特征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找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些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的10年期间:(1)耕地所占的面积呈现出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些增加的面积主要是由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转换的.(2)林地、草地的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再增加,而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则一直在增加,且水域面积的增长速率由缓变快,使得牡丹江市土地利用强度处于逐步上升状态.(3)景观格局的主要变化表现为:景观格局优势度整体有一定的增加,增加速率由快逐渐变缓;而景观多样性整体先下降后上升,所以景观均匀度一直比较平稳.(4)在众多人为因素中,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李艳 《河南科技》2023,(6):99-104
【目的】精准高效地监测土壤墒情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方法】以我国农业大省河南省为研究区,基于MODIS遥感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分别与地表温度和地表温差建立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和温差-植被指数特征空间。通过研究区土壤水分站点的数据,讨论分别由Ts-NDVI、Ts-EVI、DT-NDVI和DT-EVI特征空间计算得到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与土壤墒情站点的数据的相关性,以此验证基于MODIS数据的TVDI反演大区域土壤墒情的能力。【结果】Ts-EVI特征空间构建的TVDI与实测土壤墒情具有较稳定的相关性。【结论】TVDI不仅能够反映土壤表层的干湿状况;还能有效的反映土壤湿度的时空差异,是一种有效的实时监测土壤干湿状况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小麦根际土壤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减少;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减少;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升高,磷酸酶、脲酶活性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降低,转化酶活性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王琼 《河南科技》2022,(1):109-112
为探索工业废渣作为土壤固化剂应用于低液限黏土路基道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基于粉煤灰、尾矿、矿渣等工业废渣制备了土壤固化剂.研究了消石灰、工业废渣、P.F 32.5水泥固化剂掺和量(3%、4%)对低液限黏土7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凝结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工业废渣土壤固化剂固化低液限黏土的效果最佳;工业废渣固化剂掺和量为3...  相似文献   

13.
湖南衡阳地区紫色页岩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间,对湖南衡阳地区的祁东、衡南、常宁3地紫色页岩母岩或母质的土壤动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地区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3936头,隶属于5门12纲39目143科209属253种,并定性、定量分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研究表明:紫色页岩土壤动物群落与肥沃地区土壤动物群落有很大差异,其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矛线目和蜱螨目.各生境的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和均匀度指数E也被分析.各生境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很小.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各种分析显示,甲螨类和矛线虫类是紫色页岩土基形成的主要“拓荒者”.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的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和工业产品加工过程中,没有注重工业废水和残渣等有害污染物质的合理处理。当前,随着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多数地方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给我国本来就面积急剧减少的耕地面积造成了严重破坏,影响了当地的土质和地下水质情况,造成对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和对人们生活的严重影响。针对当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情况,在未来的工业污染治理中,加强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并通过对污染土壤的技术修复,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工作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乌鲁木齐皮革厂重金属污染土壤并对照土壤中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导致原生动物物种减少,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1~2002年,对湖南省祁东县紫色土分布区按不同生境设3个样区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定性、定量分析了该县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蜱螨目、蜘蛛目、矛线目属于该县紫色土的优势类群;单齿目、弹尾目、膜翅目等16个类群为常见类群.不同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有一定的差异,桃树林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最多.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层也比较明显,种类和个体数量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减少,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7.
蒸发作用下黄绵土水运动滞后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一维土柱中进行的黄棉土蒸发试验,用隐式差分法进行了考虑和忽略滞后影响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蒸发时间较长时考虑滞后作用的模拟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考虑土体流变时土压力计算的条分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土体具有流变特性时,支挡结构上的土压力将随时间发生变化,在描述土体的两个重要参数中引入时间参数以描述土体的流变特性,并应用条分法计算土体具有流变特性时支挡结构上的土压力,土体的流变特性的两个参数可由实验得出,在此基础上,对于任意形状、堆载及分层的土体,都可以由本方法计算出支挡结构上任意时刻的土压力,从而为支挡结构的设计及施工提供理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北五味子在不同生长季内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了其生长后土壤速效养分、微生物数量及五种酶活性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五味子生长期内,有机质含量夏秋两季较高,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各季节无显著变化;细菌和真菌数量秋季较高,放线菌数量夏季较高;土壤过氧化物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夏秋两季较高,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各季节无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细菌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转化酶活性与真菌数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真菌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是五味子生长后维持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旅游对五大连池南格拉球山土壤及大型土壤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法,对五大连池风景区内南格拉球山的土壤性质及不同旅游压力环境的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pH及容重增大,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钾含量减少;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在水平分布上随着旅游干扰的加重而逐渐减少,而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的表层集聚度随着旅游干扰的加重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