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虹 《世界科学》2006,(8):F0003-F0003
问题:如果地球的地壳下面是个巨大的窟窿,世界将会怎样?回答一:这是一个大胆而惊人的想象。假设地球哪一天真的变成中空的了,我们就会面临许多的危险,包括室息、断水、炙烤、饥饿、严寒和溺水。产生上述危险的原因是因为中空的地球缺乏足够的质量来产生引力,大气将不再附着在地球上,所有的表层水将会蒸发殆尽。即使塌陷的地壳有足够的质晕来填补这个窟窿的中心,但地球将不会再拥有磁场(它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铁物质产生的),指南针将失去作用,一些迂徙物种可能因此消失。其实,这些都还不是我们最担心的。由于引力的失去,地球将失…  相似文献   

2.
景明 《大自然探索》2003,(10):75-75
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一幅高清晰度的照片。此照片被认为是科学家终于找到了历史上地球曾遭受一颗巨大彗星或小行星撞击的证据。据说,那次撞击在地球上留下一个180千米宽、900米深的大坑。科学家早在1980年就已经注意到这个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大陨石坑。但由于它藏在石灰石岩层下,即使人走在上  相似文献   

3.
《自然杂志》2007,29(3):F0003-F0003
天文学家发现,至少部分的水星内核是融化的,Science在2007年5月4日以封面文章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这个微小行星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尤其是在30年前意外地发现了其内部磁场之后。水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5%左右,人们认为水星的内核已经冷却到固化了或者产生内部磁场的内核  相似文献   

4.
一位研究地球构造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理论:整个地球一度被深达30英里的熔岩海洋所覆盖。 1981年5月26日,加州理工学院的Don L.Anderson在巴尔的摩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议上,概略地介绍了这个理论,它被说成是一种完全背离公认的地球早期历史观的理论。该联合会的春季年会于5月25日在会议中心开幕,数百名科学家济济一堂,议题广泛——从对伊利诺斯州一个1英里深的洞所作的一些研究到太空  相似文献   

5.
许梅 《科学》2004,56(5):17-17
据美国Mercury,2004(3/4):8报道,美国天文学会近来对磁力星(magnetar)进行了学术研讨。磁力星是磁场极强的中子星。以2003年7月发现并命名为XTEJ1810-197的磁力星为例,这个距离地球15000光年的、位于人马座方向的小天体在无地磁场屏蔽的情况下能将地球上的一张信用卡消磁。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2007,(7):F0002-F0002
我们已经几乎毫无察觉地进入了文艺复兴以来无可比拟的一个探索和发现的时代。在我看来,比较行星学将会给地球上的各门科学各门科学带来实际利益……我们这个时代将是地球上的居民与他们周围的宇宙第一次接触的时代,或许主要正是这一点,将使后人永志不忘。[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如果电场看得见的话,那么即使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地方也会呈现出一幅令人畏惧的景象。站在山顶上,你将会看见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电场线从四面八方的地下冒出来,一直延伸到电离层你可以观看电力线越过地平线在暴风雨下聚集起来的情景事实上,比起地球的磁场来、地球的电场更加易变得多,对于我来说也更加有趣得多。  相似文献   

8.
金石 《科学之友》2004,(8):24-25
包围地球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但地球大气一开始并不是现在这样子的,它是伴随着地球一起成长,经过了亿万年不断“吐故纳新”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9.
谭目 《自然与人》2011,(5):18-23
“朱诺”预计用一年时间在木星大椭圆极轨道上的辐射带内环绕,这比此前任何一个空间探测器都要靠近木星,为的是知道这个巨大的行星有多少水,什么引发了其如此强大的磁场,以及在其浓厚炙热的空气下有没有一个固体内核。  相似文献   

10.
地球气候的历史,就是寒冷期(冰期)和温暖期(间冰朝)互相交替的历史。在1万年前的上一个冰期里,冰川覆盖了地表的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星球最终逃过了被完全冻结的厄运?这对于气候学家来说是个谜.因为他们认为,在过去的2400万年里,气候的变化应该会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急降,使地球越来越冷,最后变成一个大“冰球”。  相似文献   

11.
地球内核的地震波速各向异性与其自转有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斌  张群山  王宝善  傅容珊  H. Kern  T. Popp 《科学通报》1999,44(11):1209-1211
地球内核相对于外部地球存在差异的转动,固体内核表面相对于液态外核运动的线速度在赤道上最大,在两极为零,因此内核生长速度在赤道附近比两极处快,引力作用将驱动某内部的物质内赤道向两极流动使其保持近似球形,与这一流动相应的轴对称应力场使得六方紧密堆积(hcP)铁晶体的c轴沿内核自转轴方向排列,导致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9,(7):7-7
2008年。天文学家测到一颗代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在被发现19个小时以后,它与地球大气层相撞,并在苏丹北部努比亚沙漠上空约37千米处爆炸。有目击者后来称,他们看到了一个火球,但这个火球不久即消失。  相似文献   

13.
每年有不少动物闪种种原因从地球上完全消失了,而科学家们每年也会发现不少新的物种。这些新发现的物种让我们认识到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然而,随着科学考察的不断深人,新物种尤其是哺乳动物新品种的发现越来越难,  相似文献   

14.
天文学家最近说,自2005年以来在太阳上可见的最大活跃区,已经旋移到从地球上看去的太阳表面中心,这意味着由它产生的任何爆发都将正对地球。这个被称为“活跃区1339”的黑子簇是一串磁活跃区,它被人造卫星率先观测到,当时它正沿着太阳西北边缘移动。最近.它进入了地面望远镜的视野。天文学家很快意识到它并非一个普通黑子,而是一个巨大的黑子簇.接中一些黑子甚至比地球还大。  相似文献   

15.
对地球大冰期成因的新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懋苍  董文杰 《科学通报》1997,42(7):723-725
地球在其4.6Ga的演化史中,共出现过7次大冰期.关于其成因,李四光曾提出过解释,文献对各种学说进行过概括,其共同点是:大冰期形成的最终原因乃地球上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之故.这些学说均无法解释距今2.2~1.0Ga间无大冰期出现的事实.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认为大冰期的成因不是太阳辐射的减少,而是银河系旋臂磁场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高峰 《科学之友》2007,(8A):53-53
众所周知,地球的最外层是大气层,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命体都依赖着这个大气层生存。大气层正常或异常的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地球大气活动并非是造成气象灾害的唯一原因。在远离我们地球14960万km的太阳上,太阳黑子的活动也是地球气象灾害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地球发展史已经证实,地球每10万年就要进入一个冰河时期,虽然这是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最剧烈的气候变化,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释清楚引起这一无情周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最近美国科学家对此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认为地球每10万年进入一个冰河周期实际上是由于太阳磁活动的波动起伏。关于地球进入冰河周期的原因,传统的解释就是被称为米兰柯维奇周期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地球重大气候的变化与地球轴心的方向和倾斜度以及地球轨道离心率的缓慢周期性变化有关。就是说,地球轨道对来自太阳的能量有多少能到达地球表面,会起着改变的作用。这一改变。是导致地球冰河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替英国广播公司科学系列片《行星地球》拍摄世界各地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深邃洞穴,一名勇敢的探险者只在头部绑上一个摄像机、在背上系上一个降落伞,就奋不顾身地纵身跳下了世界上最大的洞穴之一——深达426 m、可以容纳整座纽约帝国大厦的墨西哥燕子洞.  相似文献   

19.
萧瑰 《知识就是力量》2012,(10):82-F0002
被称为“鹰状星云”的M16星云,是一个发射星云。它距离地球约6500光年.长宽约20光年,用双筒望远镜朝巨蛇座方向即可看到。图中展现出M16高大的云柱、分子气体云和由黯淡尘埃组成的圆形云球仍留在这个正在形成恒星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  相似文献   

20.
陈侠 《世界科学》2004,(9):25-27
地磁场既保卫着地球 ,还庇护着它上面的生物 ,而地磁场的崩溃瓦解似乎早在150年前就开始了。事实上 ,磁场的强度已经减弱了10 %~15 % ,这一现象加剧了近来持续升温的争论———磁场的减弱是否预示着一直以来覆盖了整个地球的磁力线的消失。地磁场逆转在磁场逆转的过程中 ,地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