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晚明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牡丹亭》及其"至情论"的意义内涵入手,对儒家理论中"情"的意义变迁进行梳理。泰州学派因追求良知"自得"的圆融化境,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程朱理学"情"与"理"的紧张对立,客观上促成了一种浪漫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戏剧等艺术的面貌。《牡丹亭》即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典型写照,其中之"至情"即后来刘蕺山总结之"纯情",这表明了当时以泰州学派为主的儒家"化情归性"的思想倾向。因此此"即情即性"之至情具有某种超越性,它既不是唯情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而是和泰州派追求的仁与乐、道德和艺术高度统一的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的长篇处女作《白孔雀》于1911年出版,主线是两对男女青年的婚恋生活的欢乐与痛苦。虽然小说初显了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对立,两性关系的不和谐,人的个体精神的衰败,小说的结尾有一丝悲凉之音,但整体上仍然是充满欢快与和谐的,尤其是描写了自然界万物的灵动之美与和谐之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共处,从而体现了一种生态和谐之美,更与当今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相契合。因而《白孔雀》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内涵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劳伦斯的《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并得出结论: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他强调自然与女性的亲密关系;控诉资本主义父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解构人类—自然、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精神—肉体、理智—情感等传统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建构理想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4.
多丽丝·菜辛的《屋顶丽人》是一篇不朽的短篇小说,文章体现了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是通过一系列的对立表现出来。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下的“二元对立”解读了小说中的各种对立,从文学象征手法、文学符号学和叙事视点等方面探讨了小说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内涵,从而进一步肯定小说在世界文坛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欧茨的代表作品《他们》通过描述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洛雷塔、朱尔斯和莫琳这些穷人的挣扎和奋斗,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主题内涵及创作手法上都与自然主义文学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同时小说更展现出对传统自然主义文学的超越。"他们"虽然生活在压抑和绝望之中,但却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未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国梦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民主是我们国家和人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与梦想。早在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我们的"中国梦"进行了艰难探索,行走在救国救民的路上,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认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由民族之梦、国家之梦、人民之梦三部分组成,即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最终在毛泽东带领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和人民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是我们华夏文明五千多年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黑暗之心》讲述主人公马洛对库尔兹的寻觅之旅,小说以终极真理探寻失败的方式解构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揭示小说中语言的无能及二元对立项间关系的不稳定性,本文旨在说明《黑暗之心》不仅阐释了终极真理的不可得,并进一步解构了自身,表明文本意义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试用赛义德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进行解读,并通过阐释小说中的东方主义与西方文明的对比和母女之间的关系变化,探讨了中西文化从二元对立到二元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大量梦的记载和描述,为我们展现了春秋时期一种特有的"梦"民俗文化。梦是一种无形心意民俗,它反映了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观察处理问题的方式。《左传》的鬼魂之梦,表达的是神对现实人生的指引;生死之梦,是人们对死亡恐惧的心理转化;报应之梦,则是对现实人生的纠正。梦对社会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梦呈现了春秋时期民俗生活的百态,透射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作为晚明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其中包括大量写梦、论梦之笔。这些梦几乎千篇一律都是鬼神托梦,融合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教的鬼神之说,带有浓厚的民间迷信色彩。详细分析这些梦现象的特点与功能,既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与世俗人情,又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者西周生的生活理念以及小说本身“醒世”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炸裂志》以炸裂村孔、朱两家的恩怨仇恨为线索,揭示炸裂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作家醉心于神实主义叙事,仅从脑海中的某些观念出发,编织有违真实生活逻辑的荒诞故事,使小说呈现"神而不实"的样貌。作家的本意是批判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些问题,却因"用力过猛"而几乎全盘否定了城市化,因醉心"神实"而脱离现实,因匆忙赶写而忽视叙事艺术,使小说成为主观概念性强而现实性弱、情节结构简单、叙事描写粗糙、人物呆板扁平的粗糙之作。《炸裂志》是一部出现偏差的城市化批判小说。  相似文献   

12.
《呼兰河传》和《边城》是两篇具有民俗特色的现代小说。无论是萧红对东北呼兰农村沉滞、落后社会的现实描写,还是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优美、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浪漫抒情,他们均以独特的民俗视角,选择截然不同的民俗事项进行描写,直视国民精神领域,不仅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且都较好地实现了各自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13.
韩江红 《科技信息》2007,(32):109-110
本文在深刻理解小说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对小说主人公在追求飞黄腾达这条路上的拼搏和"迷失"进行剖析,并通过主人公于连在经过矛盾、经过抗争、经过实践,最终大彻大悟得到重生的过程,揭示了"红"与"黑"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所喻示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4.
《家梦已远》是柳美里的一部反映家庭崩溃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我"面对"改邪归正"的父亲的"热情",期望能借着留住新屋之际来追想失落的家庭,却在理想与现实中飘忽不定。小说通过描写母亲、妹妹、"我"、父亲对新居的对立看法及行为,揭示了崩溃家庭的不可挽回。作者用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叙述,突出了主人公对"家梦已远"的无奈,并由...  相似文献   

15.
《狗日的粮食》、《风景》、《一地鸡毛》、《烦恼人生》等小说注重物质生活的写实,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而这仅仅是作品的表层叙述。在"物质主义"大潮兴起初期,主人公们精神世界的困惑与彷徨则是通过隐性叙述得以展现的。  相似文献   

16.
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强调实体与实体的相互关系,坚持空间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示社会关联。多萝西·帕克文本中的性别政治问题本质上体现为空间问题。帕克在短篇小说《华尔兹舞曲》里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外界与内界相融合,构建起精神、文化和社会多维度的空间图像,呈现出美国20世纪20—30年代女性所遭受的广泛的性别主义、性别压迫与性别规训。文本中的秩序颠覆与话语抗争实质上是一种质疑和挑战男权至上或男女二元对立性别"空间表征"的"空间实践",目的在于建构女男二元对立的"表征空间"。这种对性别空间政治样态的精心规划与演绎,折射出包括帕克在内的美国女性对传统性别空间的质疑与强烈的自我空间诉求。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我国早期用语体写新诗的拓荒者之一,对“五四”时代新诗的形成和发展,作过不凡的贡献。然而拿他自己的谦逊之话说,“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做新诗是为了“打打边鼓,凑凑热闹。”“五四”前夕,鲁迅虽在教育部任佥事,实则正处在抄古籍的沉默生活之中,但内心却蕴藏着燃烧的火种,他是受到时代巨浪的激荡,才提笔写出了中国现代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又创作了《梦》等几首新诗,以文学为战斗武器,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之中。这些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  相似文献   

18.
伽利略的《对话》和《开普勒之梦》都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过讨论:月亮是否和地球一样,也存在有生命的物种?但它们不同于此前一些哲学家们的纯思辨性讨论,而是力图从各自的月亮观测结果出发,做出合乎逻辑的设想和解释。望远镜的使用在这里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开普勒之梦》作为一本天文学著作中的"另类"之作,在后来某些时候被看作是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作。  相似文献   

19.
《与狼为伴》是安吉拉·卡特对童话《小红帽》的戏仿之作。文章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策略,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三组二元对立项——男性与女性、天真与经验、感性与理性,揭示作者通过改写小红帽与狼人对立的结局建构了一个独立自主、成熟理性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约翰.霍克斯作为20世纪美国实验主义小说派的先驱,在其小说《第二层皮》中,以非线性叙述的程式、零碎的心理片段和绚丽的辞藻等后现代技法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梦魇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的混乱和现代人浮躁、困惑和无奈的心理状态。本文旨在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生之力与死之力并存、抗争的现象,透过浓厚的实验主义色彩寻找其永恒的现实主题,突出作家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