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奴隶的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柔石晚期的作品。作者以感情深沉的笔调再现了生活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使作品富于生活实感。比起作者以前的作品来,这篇小说描写的内容更深入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表现的形式和方法也更为朴素和扎实了。 《为奴隶的母亲》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农村妇女,被自己的丈夫“典”给了一个秀才地主。她离开了丈夫、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孩子,作为一个生孩子的“工具”来到了秀才地主的家。三  相似文献   

2.
宫垦 《奇闻怪事》2007,(4):38-40
对《为奴隶的母亲》一文,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予以解读文本,有难以突破的局限性。从“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与阐释”的角度解读也许更能体验出作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奴隶的母亲》已成为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自问世以来,不同时期的众多研究者、评论家以及各种文学史著作都对这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来很多见解,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立场,以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为奴隶的母亲》,运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再分析,并阐述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李彦红 《科技信息》2010,(35):J0234-J0234,J0257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无论对中国还是对韩国来说都是一个黑暗期。在这个民族的受难期,反映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特别是妇女悲惨命运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中国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韩国金裕贞的《骤雨》两篇作品即为这一类型作品中的代表作。两篇作品拥有相似的题材,即都包含为了贫苦的家庭,妻子献身于其他男子这一内容。虽然如此,仍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本文针对相似的题材,通过对比来分析作者用意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沈曼桢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女主人公,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她以近乎“完人”的形象出现,而张爱玲却是一贯不主张写“完人”的。因而,不能忽略《十八春》创作的特殊时代,以及在这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力图适应新时代的努力,因为张爱玲不久以后就离开了大陆,故而这篇作品和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分外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曾经在幼年代后期被称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90年代又推出两部重头作品《活着》(1992年《收获》第6期)和《许之观卖血记》(1995年《收获》第6期).这两部作品与余华的先锋小说一样,仍然是在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然而这种苦难与先锋小说中的苦难精神指归与形式意义已经完全不同,我们阅读时所受到的震撼也不一样.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已经脱离了“先锋”的轨道.余华1989年在《上海文论》上发表过一篇谈创作的文章《虚伪的作品》,这篇具有宣言倾向的写作理论与作者在80年代的写作行为紧密相关.余华在其先锋小说《一九八六年人《…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这部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中有20多篇作品涉及到了科举制度。作品中描绘了各具特色的“士子”形象,表达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以蒲松龄为代表的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表现出的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痴怨”情结。  相似文献   

8.
1975年前后,与共和国同龄的谢鲁渤经由诗歌之门而跻身文坛。他在1979年以后开始写小说,虽“自己也说不清怎么就做起小说来”,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1987年底,已见发表短篇小说四十余篇,中篇小说一部。初期作品经浙江文艺出版社筛选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自己的季节》,包括处女作《躲雨》在内的不少作品多次为《小说选刊》所选载,并获发表刊物的优秀作品奖。1982年发表的《小城故事》被改编成电视剧,且由《人民中国》译介给日本读者。因而,在小说创作上,谢鲁渤也已是成绩可观了。  相似文献   

9.
世界短篇小说能手莫泊桑(1850—1893)与俄国的契珂夫齐名,他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在世上虽然只活了四十三年,但却给人间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六部长篇,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举世闻告,很有特色,其中著名的有《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爹》、《项鍊》等。《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些流传较广的作品中脍灸人口的一篇。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特点是:单纯、简炼、色调鲜明,具有丰富深刻而又准确真实的细节,有着简明紧凑的叙述技巧,引人入牲的情节,和一个往往使人“永远也料不到的结尾”。另一位短篇大师契珂夫曾这样赞叹道:“要想成名是越来越不容易了,你知道谁引起这种变化的吗?是莫泊桑。他作为语言艺术家,向作家们提出了那么高的要求,以至于他们再不能照旧的方法写作了。”  相似文献   

10.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春》这一篇课的“春雨”这一段时,一学生举手。  相似文献   

12.
《干热的九月》中“陌生化”技巧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的《干热的九月》是作者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这篇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简练的作品中运用了“陌生化”技巧,使小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愉悦。本文拟从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方面解析“陌生化”技巧在《干热的九月》中的运用及其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探索中前进在“一切都翻了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1977年春,二十岁的陈多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伙伴》(载《广西文艺》1977年第三期),由于时代的原因,作品不可避免地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痕迹,人物也缺乏鲜明的个性。但从这篇处女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党对人民的纯朴的感情,看到这位年青作者的艺术组织能力和生动流畅的语言功底。一年以后,陈多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她的第二个短篇《在北去的列车上》,小说去掉了“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痕迹,代之以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关系。作品主人公——年青的女军医将陌路  相似文献   

14.
香港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叙事方式独特的作品,作家在运用“自知观点”讲述故事的同时,对“自知观点”叙述本身予以潜在的“自我颠覆”,从而制造了小说的多意义结构,使小说获得了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双重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这个题目是一篇小说的题目。伍中正发表在《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第5期上的小说用的就是这个题目(2013年第11期《读者》摘发了这篇小说)。这篇小说颇有意思。小说寓意很深,就像一篇哲学论文——“谁来证明你的马?”今天的“主编心语”就从这个故事谈起。  相似文献   

16.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独具创作特色的非洲题材短篇小说,以这篇作品为例解读海明威自我形象与男权意识的映射。  相似文献   

17.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18.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才华中,这样的素质是十分可贵的。这种素质几乎是赢得真正优秀作家荣誉的最可靠的根据。对人的灵魂有着真知灼见,而且善于为我们揭示它的奥秘——这是我们评论写出了让我们惊奇作品的那些作家时所说的第一句话。”(见《两方文论选》下册,28页)井上靖是日本当代的著名作家,他不仅长于中长篇小说创作,也是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在短篇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9.
《胜仗》是蹇先艾先生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上的一篇小说,曾被蹇老收入1936年4月出版的《踌躇集》。可能由于思想性的缘故,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自选集《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时,蹇老从百来篇短篇小说中选出25篇,没有选它。几十年来关于蹇老小说的研究、评述中,它也鲜被提及。显然,它不是蹇老的上乘之作。尽管如此,我们读到它的时候,被它那朴实隽永的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深深打动,从中感受到了契诃夫式的简洁明快、含蓄深婉,感受到了鲁迅对旧中国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怜悯和鞭挞。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它的语…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对在新文化先驱中涌现出来的“四位久已不见了的作家:利民、王恩玷、朴园、李渺世”给予了足够的评价。对其在文坛上突然“失踪”,誉为“象慧星似地一现就不见了。”关于王思玷,茅盾说:王思玷写过七八篇.最早的一篇是发表在《小说月报》十二卷十二号(应为十二米九号.笔者)征文栏的《风雨之下》,到一九二四年以后就不见他了……王思玷大概是山东人,(我记得他的稿子都是从枣庄寄来的)……接着.茅盾对王思玷的《偏枯》等作品,逐篇作了评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王思用的《偏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