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固体废物处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选择科学合理的处置技术,以解决当前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问题。通过综合调查和经济技术分析,比较研究了填埋、堆肥、焚烧、回收再利用等几种主要处置方式特性。重点研究了填埋处置技术,研究表明:(1)处置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处置成本制约,填埋法成本最低,约为其他方法的1/3~1/10;(2)填埋法处理容量大、速度快,国内现代填埋场日处理量一般为500~2000t;(3)必要时可重新资源化;(4)填埋工程的结构和材料问题在设计、施工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得出卫生填埋因成本相对较低、应用前景广阔,将成为我国处置城市固体废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根据拆解产生的固体废物所来源的工艺环节、贮存位置,结合国内专家意见,将清远市电子废弃物拆解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划分为三个类别:夹带废物、拆解废物、再生废物,并分别测试不同类别固体废物的热值、金属成分、浸出毒性,以评价其资源化潜力和潜在的污染风险。通过对拆解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化"技术调研,并重点对研究基础薄弱、产生量大的摇床污泥和废胶渣进行资源化技术研究,最终构建了清远市电子废弃物拆解行业固体废物分类管理体系,即"精细分类→资源化回收→无害化处置→系统监控",为相关管理部门对于电子废弃物拆解行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决策提供政策建议,为将来建设区域拆解固体废物再分选中心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固体废物资源化中的污染控制阻断缺乏统一的技术模式与相关管理标准这一突出问题,为了实现固体废物回收过程中环境风险的控制,并保证其资源化利用效率提升,针对如何在固体废弃物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全过程中降低环境风险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通过识别固体废物与环境的交互机理,判明污染物释放规律,提出固废资源化与污染协同调控机制,最终建立基于固体废物的环境资源交互属性的风险调控理论体系,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过程中的有效风险阻断.  相似文献   

4.
《创新科技》2012,(8):30
<正>"我国数亿吨低品质、难处置的危险和工业废物有望得到资源化利用。"在6月29日举行的固体废物协同资源化处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研究员说。固体废物协同资源化处理是指利用企业现有的工业窑炉,包括水泥窑、电厂和工业锅炉、炼铁高炉等,将固废与其他原料或燃料协同处理,在满足企业正常生产要求、保证产品质量与环境安全的同时,实现固废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吴珂  刘勇 《科技信息》2010,(19):414-414,396
介绍了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的泄露和散发对环境的危害,分析其资源化利用的现状,阐述其资源化利用的前景,分析了填埋气体资源化利用的几种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固体废物处置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卫生填埋法的特点和工程要求,从岩土工程观点出发,论述了城市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处置工程设计、施工的岩土工程问题,包括:场址选择、废物的工程性质、衬垫层研究、设计施工标准制订等  相似文献   

7.
填埋场垃圾可利用组分与填埋时间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对1991-2004年间填埋垃圾进行了小规模开采和手工分选,考察了填埋垃圾的组成随填埋年份的变化规律,对填埋垃圾的资源化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分选结果表明:矿化垃圾中可资源化组分主要为生物活性渣土和塑料,14年平均含量分别为50.2%和25.5%.填埋垃圾组成随填埋年份呈明显的对数变化,生物活性渣土含量逐年下降,塑料含量则保持不断上升趋势、这说明矿化垃圾具有较高的资源化价值,是一种有待开采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CDM项目下的填埋气体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垃圾填埋气体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以及回收利用的途径,分析了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垃圾填埋气体资源化利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CDM项目的实施将会促进我国城市垃圾填埋处理的科学化和资源化,同时也将为我国履行国际公约、实现减排温室气体、改善地方和全球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固体废物污染状况分析与废物资源化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特性、形态、规模和价值,探讨和提出了固体废物分类体系.依据有关固体废物的状态数据,就“九五”和“十五”时期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和城镇垃圾的产生、处理、排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变化趋势和提出了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与城镇垃圾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哲学、健康学和经济学层面上就资源废物化和废物资源化问题加以理性思考.对固体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情况,跟踪国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发展态势,结合国情研究提出:立足综合利用,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利用率,坚持普及推广,是推进我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收集、转运、处置及资源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城市生活垃圾必须采用分类收集才有利于资源化利用;可燃垃圾主要采用焚烧的方法,产生的热量可资源化利用发电;不可燃垃圾进行填埋;部分有机垃圾可利用堆肥技术进行覆盖。垃圾的转运应采用压实密闭集装箱运输。  相似文献   

12.
垃圾填埋气对环境污染巨大,但同时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介绍了填埋气的组成和危害,总结了填埋气的净化;详细介绍了发电、加热燃料和民用燃料、汽车动力燃料等资源化利用方式.最后,对填埋气的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污泥填埋处置状况和污泥填埋处置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污泥填埋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将逐渐受到限制。提出了通过对污泥进行无害化、稳定化堆肥处理后资源化土地利用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将煤矸石资源化利用列为发展重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煤矸石高附加值、规模化利用为目标,以煤矸石胶结充填、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煤矸石发电为重点,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介绍了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政策、科技支持,从科技创新角度阐述了山西省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污水处理量日渐增加,其副产物污泥的产生量激增。如何妥善处置污泥已成为维系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卫生填埋、焚烧等传统的污泥处理与处置方法已不能很好满足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求,污泥的资源化技术成为污泥终处置的有效途径。研究综述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了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方法对重庆市的借鉴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针对重庆市的地理气候特点,大气污染现状以及城市垃圾的理化特性,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对比分析了垃圾焚烧、卫生填埋、堆肥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垃圾资源化技术,指出了各项技术在重庆市应用的前景和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1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2015年12月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是我国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傅依备院士等2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现有固定人员48人。其中,39名专职研究人员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3%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员占比65%。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各1人,新世纪人才3人次,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固体废物的大量产生,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处理固体废物,已是城市建设中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场地的日渐短缺,处理费用的不断提高,迫使人们寻求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能源化的综合处理方法.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属于系统工程的范畴,因而具有优化管理的问题.由于各行各业均有固体废物产生,如果分散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卫生填埋与焚烧发电相结合的垃圾综合处理技术不仅能有效利用垃圾资源,而且技术上也容易实现,显著降低了总投资和运行费,操作运行管理便利,是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增,"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焚烧、堆肥、填埋已不能满足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要求,具有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综合处理技术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接着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垃圾综合处理"(综合分选、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焚烧工艺)技术及其进展,最后分析了综合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快垃圾分类规范实施、强化垃圾处理技术攻关、加强垃圾资源化产品推广等建议,以期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