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与人的关系是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直接。如果不是科技的进步,电影是不会走进现代人的生活的。 一、从“无影”到“有影” “电影”,顾名思义,好像就应该是由“电”而带来的“影”。 的确,电影与“电”的关系殊不寻常,但是从“无影”过渡到“有影”的时代并不是仅仅因为有了电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2.
神奇两栖人     
美国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风靡一时,剧中那位既能在海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两栖人迈克,不知道迷倒了多少观众,让无数青少年对大海充满了遐想。不过,“两栖人”并不仅仅是科学幻想而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菲律宾你就能亲眼目睹一位“两栖人”的潜水表演,在整个潜水过程中,他完全没有使用任何辅助设备和仪器。  相似文献   

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立足点,建立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概念有多种内涵,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是因为不懂得实践就是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我们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到底严重到了哪个程度?“电磁辐射”摸不着、看不见、又无色无味,一般人还不清楚它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到底严重到了哪个程度。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形成“单向度的人”的原因是当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政治、思想领域、文化艺术、日常生活都成为“单向度”的时候,甚至连人的本能都成为“单向度”的时候,人只能够束手就擒,成为“单向度的人”。由于无产阶级的自身被同化,“单向度的人”就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无奈的永远的宿命。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继承了佛陀教法中的“人乘正法”思想,中观般若学中的“方便”思想,涅荣学中的“人皆有佛性”思想和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思想;他提出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倡导把禅的智慧、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推广,既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践行,又为佛教融入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被人称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在职中学生的心目中常遭到“冷遇”。他们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脱几节无所谓。他们偏重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因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叶圣陶早在四十年代就指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  相似文献   

9.
美帝国主义的腐朽透顶,非常明显地表现在所谓“美国生活方式”上。被美国的领袖人物、大资本家、学者、作家和资产阶级报刊所大肆煊染的“美国生活方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如果剥去他们用各种各样美丽词藻给它装饰超来的外衣,实质上这就是一种“人对人是豺狼”的生活方式。这是帝国主义发展到了垂死阶段的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它反映了建立在私有制和所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阶级对抗和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精神世界的空虚,道德理性的堕落和人性的畸形发展。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美国生活方式”涉及美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它是经济制  相似文献   

10.
亦仁 《青年科学》2009,(7):38-38
有一个孤儿,生活无依无靠,四处流浪。 一天,他走进一座寺庙,拜见那里的高僧。孤儿说:“我什么技术都没有,该如何生活啊?”高僧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像我这样的人能做什么呢?”孤儿说。  相似文献   

11.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2500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君主,用音乐中的“和”与“谐”的概念,形容他的国家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这是人们第一次把“和谐”的概念用于政治、社会生活和“外交”(在当时就是指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上。这个绝妙的比喻,后来成为中国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关系最高境界的经典比喻,在公元21世纪,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一个真正会工作、会生活的人应该‘努力出汗不出血、拼脑拼劲不拼命’,满足了这样的目标,才能拥有积极而又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时下里,“房奴”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但这绝非炒作的“功绩”,也断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现象、一类人的生活方式:按国际通行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一旦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将影响到贷款买房人的生活质量。而有调查显示,我国有54.1%的房贷  相似文献   

14.
小店春早     
小时候,每到春节,最常看到的春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看到这副对子,我能感受到一家和睦相处、生活蒸蒸日上的愿望。中国人重视家庭,人们日常多行善事以期待家族兴旺、年年有余。来日本以后,听说日本人不太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小家”、不重视“大家”,心里很有些不以为然。不过,凡事有例外,就在我每天看到的场景中,就有这么一桩。  相似文献   

15.
读者圆桌     
杨瑶 《世界博览》2009,(23):3-3
看《世界博览》,总有收获和感动。贵刊第21期《大都市里的拾荒人》一文,就带给我不一样的惊喜,让我眼前一亮,感慨万千。文中向读者呈现了生活在西方国家都市里一个“另类”的群体,他们并不贫穷,不是衣食无着的人,但他们却甘愿过“下等人”的生活,做“拣食族”。他们的想法很朴素:看不惯别人的暴殄天物。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在给那些习惯浪费的人做出表率,是反讽,是无声的抗议。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如今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和大的挫折。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途径给他们“种一下牛痘”、“打一下预防针”,补上这一课,将来他们就有可能在艰苦、复杂的情况面前无所适从。在困难和挫折的风浪面前难以应付。  相似文献   

17.
在与纽约这座繁华都市咫尺相距的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县,居住着这样一群美国人,他们不用电话,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更不买汽车,就连电灯也拒绝使用,家中照明用的是古老的煤油灯,喝的是自家井中的水,农田里没有拖拉机,田野上耕作的是几百年来一直在使用的马拉耙犁。这就是美国的阿米希人2O世纪9O年代的生活。从纽约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就可到达阿米希人聚居的地区,不时映入眼帘的是“肥沃”、“天堂”和“手中鸟”等稀奇古怪的地名牌。阿米希人在家中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子女婚  相似文献   

18.
刘志云 《奇闻怪事》2006,(12):40-41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心怀感恩——》这个课题的提出,受启发于生活的三点:一是经常听同事说,以前教过的学生,到了初三重新分班后,路上见面连“老师”都不叫了,现实得让人心凉;二是我们的学生对老师很尊敬,却经常顶撞宿舍的生活老师和校园里的保安;  相似文献   

19.
意境不是诗人的凭空创造之物,它是生活境界的反映。“社会生活中常有各种不同的方面,各种不同的高度,从而有各种不同的境界。甚至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思想、行为、情感乃至一颦一笑,也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可以是一定生活境界的反映”。各种生活境界反映在诗篇中,就成为诗的意境。这一点,诗人兼诗论家的司空图在指导李生写诗要讲究“韵外之致”时谈得最明白。他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并说,他的诗中那些有意境的好句,都是直接从某种动人的生活境界中得来的。欧阳修《六一  相似文献   

20.
郭剑峰 《科技潮》2010,(9):32-32
说到果蔬汁,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欧美等国家倡导的“每天从果蔬汁开始”的生活理念,以及按照成人每人每天需要摄入5份蔬果以维持健康和均衡营养的习惯,也正在逐步渗透到国人的饮食生活之中。真正在业界已形成规模并且已经打出名气的当数“牵手”果蔬饮品,而说起“牵手”果蔬汁,就不能不提到赵晓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