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2月16日.中国第28次南极内陆科考队8辆雪地车拖拽着22个雪橇浩浩荡荡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的昆仑站进发,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学研究室崔祥斌的冰雷达探测研究工作也随之正式展开。图为安装在雪地车的两套冰雷达的车外天线装置,  相似文献   

2.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3.
中国极地考察向强国迈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地科学考察一年又一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从科考大国向科考强国迈进. 2009年10月11日上午10时,东海之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码头,"雪龙"号缓缓离港,251人组成的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又从上海启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西南极乔治王岛及纳尔逊岛各科考站的主要污染源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绿色化学在南极环境保护中的研究目标,以及推进绿色化学的必要性.建议绿色化学家和极地科学家联合.推进极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为维护南极这片最后的净土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一个由6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科考小组即将赶赴南极洲对其展开勘测,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规模庞大的南极探险,目的是揭开为何会有一座巨型山脉潜藏于这个“白色大陆”深处的谜团。  相似文献   

6.
2008年10月2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征南极。第25次南极考察队由204人组成,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支考察队。考察队此番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执行此次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往返航程约为24800海里,计划于2009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友》2020,(2):6-10
正南极一直是探险家的圣地、科学考察的宝库,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南极科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重要成果。新格"局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2019年10月22日,"雪龙"号承载107名考察队员以及1?450吨物资,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此前,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已于10月9日从上海出发,开赴南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是首次实行"雪龙"号和"雪龙2"号"双龙探极"。首次执行南极科考的"雪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2013,(7):2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隶属于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极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斌 《科学之友》2005,(4):40-40
目前有关可极冰盖科考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误差。虽然南极95%的面积被平均厚达2000多m的冰雪所覆盖,但是海拔4000多m冰盖最高点并非是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最高点应该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m的文森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