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多波段天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君亮 《自然杂志》2007,29(4):193-199
1608年望远镜问世,1609年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和天象,并很快做出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开创了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新纪元。随着技术进步和认识上的提高,从1940年代起的几十年中,相继诞生并发展了射电天文学、红外天文学、紫外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和 射线天文学,从而实现了对天体辐射观测的全波段覆盖,诞生了多波段天文学,人类对宇宙和宇宙中各类天体、天象的物理本质的认知迈入了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邓雪梅 《世界科学》2010,(8):48-48,44
<正>红外天文学奠基人之一的弗兰克·詹姆斯·洛(Frank James Low,上图),在经历了长期的病痛折磨之后于2009年6月11日辞世。亚利桑那大学在悼念弗兰克的讣告中写道:"他对天文学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在天文学  相似文献   

3.
红外天文卫星(IRAS)的诞生开创了红外天文学的新世纪. 红外天文学的创立及其意义红外线的发现开创了红外天文学. 1800年,W.Herschel在可见区进行太阳光谱测定时,意外地发现在红光外侧存在着肉眼看不到的热辐射.这就是红外线.从此,人们就开始利用红外线探索宇宙奥秘.从那时起至今,红外天文学已经历了将近200年历史.但是首次利用近红外(波长在5μm以下)观测太阳外恒星的则是在本世纪初实现的.而利用中间红外(波长在5μm至  相似文献   

4.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如何取得更多、更好的实测资料乃天文研究之头等大事。空间天文学的诞生,打破了天文观测囿于在地面上进行的传统方式,大大推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人们并不满足于此,仍在寻找更为理想的天文观测基地,目光直指月球。  相似文献   

5.
几乎我们所知宇宙中的一切都来自于对天上无线电波至γ射线大致横跨波长16个数量级的电磁辐射的研究。然而大部分辐射都完全被地球大气层吸收了——只有无线电波和可见光波能透射到地表,即使这些波也存在变形或受到干扰。空间天文学则能避免地球大气的影响,在天上打开新的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我们窥探到了比原先所知的更遥远的宇宙以及有关宇宙结构和宇宙演化方面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在近代天文学历史中的地位十分特殊。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文明都位于地球赤道以北,对南天特别是高南纬星空的观测甚少记载。16世纪初.麦哲伦环绕地球与澳大利亚失之交臂。直到18世纪末期.英国人到此永久殖民。澳大利亚这个拉丁人未知的南方大陆才成为南纬星空观测的主要基地。到了20世纪,射电天文学革命性地开拓了对宇宙的认识。澳大利亚不但是早期射电天文学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7.
人体手臂部几个穴位与非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谱特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用红外光谱检测装置记录到7名成人志愿者内关,劳宫和合穴等穴位区与其两侧旁开对照点红外光谱共63条,从中发现:人体红外辐射强度的个体差异以及穴位与非穴位区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差别都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这表明人体红外辐射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基础;在4-14um段,人体辐射与黑体辐射差别不大,而在4和14um波段人体辐射与黑体辐射差别较大,这表明人体表面除了主要的热致红外辐射还存在其他原因的红外辐射。  相似文献   

8.
卫星热红外异常——临震前兆   总被引:88,自引:7,他引:81  
强祖基 《科学通报》1990,35(17):1324-1324
地震前出现增温异常,早已被人们所察觉,不少人曾对其进行过研究。但采用台网定点观测的方法,只能得到局限于某些地点的定时温度资料,而得不到孕震范围的大面积的温度动态演变资料。利用卫星热红外辐射探测地面温度,则具有资料准确、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能捕捉震前增温异常的时空动态变化等优点。但目前仅见苏联有过探讨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文章。作者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对1989年10月山西大同地震等进行了实际监测和试报,初步探索了利用该手段进行临震预报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菁叶 《世界科学》1998,(5):24-25
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专家前不久在美国首都举行了美国天文学协会每年一次的冬季大会,这次世界夭文学界的盛大聚会仅美国就有2000多名天文学专家和学者参加,占美国天文学专家总数的1/3,另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天文学专家。在此次大会上,各国的专家学者们争相利用这个  相似文献   

10.
由欧洲国家参与的欧洲天文网络(ASTRONET)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即在未来的20年里优先支持一些天文学项目,旨在保持欧洲在天文学领域的领先地位。ASTRONET成立于2005年.目的是把欧洲的天文学界联合起来,效仿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十年规划”(已经进行了5次),计划打造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未来天文学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11.
过去三十年的天文学显示,我们的历史和命运竟与中世纪占星家所不曾料到的那些星星密切相关. 1990年标志着在天文学中开辟的不可见波长这一动人的时代的结束.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发射了RCSAT卫星,开发利用了最后的紫外线和软性X射  相似文献   

12.
王挺贵 《科学通报》1992,37(1):46-46
IRAS发现Seyfert星系的红外辐射起源很复杂,除星系核中的非热和热辐射外,还包括几种非核辐射:(1)星系盘中的冷物质的贡献;(2)活动星系核周围的恒星形成区的贡献。然而,上述各种成分对Seyfert星系红外辐射的贡献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收集到Seyfert星系的全部IRAS资料,发现它们的中、远红外谱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从朝鲜三国时期起,半岛天文学已完全纳入了中国天文学框架。到高丽时期,半岛天文学家在继续吸收中国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了独立的研究。李朝前期,对中国天文学的引进和吸收促成了半岛天文学的一次复兴。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天文学通过中国传入朝鲜半岛,使半岛天文学逐步汇入了欧洲近代天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14.
正1960年代,近代天文学开始起航,航队的旗舰,便是1963年发现的类星体。到今年,近代天文学已走过了整整五十年。所谓近代天文学,是以四大发现为标志的,这四大发现是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背景辐射。1963年,美籍荷兰裔天文学家施密特(M.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宇宙中一种崭新的天体被发现。屈指算来,整整五十年。换句话说,近代天文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潘希 《科学之友》2006,(9):44-45
谁也没有料到伽马射线暴这个“冷战”时期的意外发现,会成为随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大热门课题。伽马射线暴一直被认为是伴随着黑洞诞生而响彻宇宙的哭声,是宇宙中最令人迷惑的现象之一。伽马射线暴从哪里来?它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研究它是否可以探索宇宙的起源?在第36届世界空  相似文献   

16.
谢旭  张希成 《科学》2005,57(3):10-13
人类对太赫兹(THz)辐射的认识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天体物理学家开始进行红外天文学的研究,远处天体上的简单分子如一氧化碳等的振动和转动特征光谱会在太赫兹波段上留下印迹.时至今日,红外天文学仍是天体物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但是直到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伴随着更大功率的太赫兹辐射源和更加灵敏的探测装置的发展,太赫兹研究才得以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再谈2012     
玛雅文化中有世界末日的预言玛雅是一个神秘的部落,玛雅人的突然消失至今部让人捉摸不透.而且玛雅人的数学与天文学相当发达,这就让许多人在对玛雅文化的敬畏中更带有对神的迷信.因为有了2012末日预言,末日理论学家便开始寻找各种支持2012年来日预言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夏天,草木生发,遍地绿茵,庄稼茁壮;雀跃枝头,鱼翔水底,蜂蝶飞舞.到处呈现着生机盎然的景象. 夏季的标志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立夏叫做入夏,也就是说夏天开始了.而天文学上的夏季,则是从夏至这一天算起.这一天,太阳光商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度的地方),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长,黑夜的时间最短,这是太阳光投射角最大,辐射到地而的热量也最多的日子.但是这一天的温度还不是最高的.因为地面吸收太阳的热量还远远小于散失的热量.按照气象学的标准,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在22℃以上才算进入夏季.  相似文献   

19.
人类已能对天体进行全方位理论研究和全波段的观测研究,天文学正处在向大科学和大工程发展的飞跃时期,并将继续取得一系列跨世纪的发现,加深和改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如何根据我国天文学发展现状,寻求立足于本国实际,跻身国际天文领域研究前沿,实现“探索宇宙奥秘...  相似文献   

20.
今后十年,将看到现有射电望远镜,诸如甚大天线阵、毫米波天文学和亚毫米波天文学所需之新设备的结构,会有重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