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芽囊原虫在RPMI1640及LES培养中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寻求一种在人芽囊原虫培养方面比传统的洛克氏液 鸡蛋 血清培养基(Locke′s egg serummedium ,LES)更优越的培养基 ,建立人芽囊原虫的纯培养系 ,为进一步研究人芽囊原虫的各种特性奠定基础 .将从临床获得的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分别接种于RPMI164 0及LES两种培养基中进行人芽囊原虫的培养 ,观察人芽囊原虫在两种培养基内的生长趋势和形态结构 ,比较两种培养基的优缺点 .结果表明 ,RPMI164 0培养管中的虫体密度比较高 ;RPMI164 0培养基中的虫体存活时间比较长 ;RPMI164 0培养基内可见空泡型、颗粒型、复分裂型和似包囊型 .结论表明 ,RPMI164 0培养基比LES培养基在人芽囊原虫的培养方面更优越 .  相似文献   

2.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孟氏虫呈长椭圆形,背腹扁平,具1对吸盘样前吸器,前吸器之后为口咽,生殖孔在虫体左侧边缘处.后吸器盘状,无柄,内具3对中央大钩和7对边缘小钩,边缘膜由柱状细胞组成.体表皮褶不明显,腹面体表具感觉乳突和体棘;背面体表密布颗粒状突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芽囊原虫(Blastocystis)是一种重要的人和动物消化道寄生虫。主要引起腹泻、腹痛及消瘦等疾病。其流行呈世界性分布,且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感染率。至今已确定的17种芽囊原虫基因亚型(ST1-17),其中ST1-9属于人兽共患型,ST10-17截至目前只在动物体内所检测到。方法本研究就在云南5个地区采集到的907份样品,基于SSU rRNA序列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芽囊原虫总体检出率为41. 3%(375/907)。结果共鉴定出3个已知基因亚型(ST5,ST10,ST14)和4个新亚型(ST-novel 1,ST-novel 2,ST-novel 3,ST-novel 4),其中ST5作为该地区的芽囊原虫优势基因亚型。本试验还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在年龄、性别和地区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不仅为云南地区黑山羊芽囊原虫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也进一步评估当地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L-型菌菌血症30例,可见嗜中性粒细胞呈中毒样及核变性变化,其中以浆内空泡,中毒颗粒及核肿胀和健康组100例比较相差非常显著.在红细胞表面或周边可见有革兰氏阳性浓染呈群集样,趋向性大小不等的小球形颗粒.可见血细胞间有长短不一,形态各异的紫红色链丝.上述改变对诊断L-型菌菌血症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维康颗粒对疲劳型亚健康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再生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疲劳型亚健康大鼠骨骼肌细胞模型;观察骨骼肌细胞线粒体形态学改变;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实时定量RT-PCR方法测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比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呈空泡样变性,嵴消失,内质网及核模扩张,MDA升高及SOD下降(P<0.05),PGC-1α、AMPK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维康颗粒可逆转线粒体结构损伤,恢复MDA、SOD及PGC-1α、AMPK mRNA表达正常。结论:维康颗粒促进线粒体再生可能是干预疲劳型亚健康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科学新闻     
群居型阿米巴虫的类免疫噬菌活性群居型阿米巴虫是阿米巴虫在饥饿条件下聚合形成的可移动的聚合体,它以土壤中的细菌为食。美国Baylor医学院AdamKuspa与合作者,在群居型阿米巴虫中发现了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人芽囊原虫感染小鼠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感染小鼠消化道中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的生长繁殖状况及形态特点,为进一步研究B.h的生理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提供依据.用含106个B.h的虫体液经直肠感染免疫功能低下ICR小鼠,消化道内容物苏木素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在感染小鼠消化道内容物中发现了与粪便及培养物不同的B.h形态.结果表明,提示体内外不同的生长环境对B.h的形态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不同的形态可能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侵染黑刺粉虱成虫的过程。结果表明:接种蜡蚧轮枝菌孢子12h后,附着在虫体上的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24h后,在复眼、腹部气孔、足的基节和翅的基部等部位菌丝侵入黑刺粉虱体内,接种72h后虫体被厚厚的菌丝层覆盖。分生孢子可以直接以芽管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入。分生孢子在黑刺粉虱体表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端可形成附着胞,附着胞再形成侵入钉穿透寄主体壁。寄主体表结构影响形成附着胞的形状及穿透体壁时芽管长度。穿刺点处的小孔及附着胞周围发现粘状分泌物,为蜡蚧轮枝菌在入侵黑刺粉虱过程中穿透体壁时对寄主表皮产生降解作用的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囊型包虫外囊壁钙化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分离肝包虫囊肿囊壁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分化的方法,同时成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重组人源BMP-2(rh BMP-2)和抑制剂并诱导细胞成骨分化,茜素红染色评估囊壁细胞成骨分化能力;通过观察囊肿情况和对囊壁组织行免疫组化,评估BMP-2因子对囊壁钙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成骨诱导后,囊壁细胞矿化结节增多,外源性的rh BMP-2可促进囊壁细胞矿化,而抑制剂却抑制了这种效果。在肝包虫的动物模型中,抑制剂抑制囊壁细胞的钙化,使得囊肿变小、虫体活力减低。由此可知,包虫囊肿囊壁细胞具有成骨分化潜能,体外成骨诱导可获得成骨细胞样表型;BMP-2促进包虫囊肿囊壁细胞钙化;药理学调控作用下的囊壁钙化将成为包虫病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杨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8):1733-1736
研究Ⅲ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Ⅲ型)在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颗粒上的定位.利用免疫电镜技术,5nm胶体金标记IP3R-Ⅲ型抗原后定位观察其分布情况.实验表明在胰岛β细胞中,金颗粒大量定位于胰岛素分泌颗粒的内部及颗粒膜上.在分泌颗粒表面的切线部位,也有金颗粒的聚集.本研究证明胰岛素分泌颗粒存在IP3R-Ⅲ型,提示IP3-IP3R3型可能参与了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粒度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粒划算法只考虑了距离因素,引入时序因素,提出适用于金融时间序列的基于距离和时序的层次粒度支持向量回归机(DTHGSVR).该方法首先将训练样本通过核函数映射到高维空间,并在该特征空间中进行初始粒划.然后,通过衡量样本粒与当前回归超平面的距离以及当前样本粒时序的综合因素,找到含有较多回归信息的粒,并通过计算其半径、密度及时序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动态粒划.如此循环迭代,直到没有粒需要进行深层划分为止.最后,对不同层次的粒进行回归训练.采用提出的基于距离和时序因素的层次粒度支持向量回归机对基金净值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回归的泛化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在AutoCAD绘图软件下,开发屏幕菜单及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等机械设计图纸中常用标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相容粒度空间模型的图像纹理识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信息粒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是对现实的抽象.信息粒化旨在建立基于外部世界的有效的并以用户为中心的概念,同时简化人们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认识.使用信息粒进行计算是粒度计算的基本思想,在问题描述和求解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一种新的粒度计算模型-相容粒度空间模型在图像纹理识别中的应用.该模型基于这样的思想,即人类具有根据具体的任务特性把相关数据和知识泛化或者特化成不同程度、不同大小的粒的能力,并进一步根据这些粒和粒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通过在多个数据集上和10种其他图像纹理识别算法的比较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图像纹理识别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按照颗粒尺寸将颗粒膜中磁性颗粒分为3类:单畴超顺磁颗粒、单畴铁磁性颗粒和多畴磁性颗粒.不同尺寸的磁性颗粒对巨磁电阻效应作用的研究存在着争议.为此,该文假设颗粒膜中磁性颗粒尺寸呈对数正态函数分布,利用二流体模型和有效媒质理论对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以单畴铁磁性颗粒为主导作用的理论计算结果与相关各类实验相符,表明单畴铁磁性颗粒对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接种颗粒污泥的SBR(G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反应器内污泥的理化特性.连续稳定运行91d的试验结果表明:GSBR中颗粒污泥结构密实;细菌以杆菌为主,颗粒表面发现少量钟虫;粒径以0.20—0.60mm的小粒径颗粒为主;污泥SVI5min为38mL/g左右,污泥层区域平均沉降速度(ZSV)为24m/h;污泥密度为28g(VSS)/L;颗粒污泥强度(以完整性系数计)为96_3%;含水率为97%;SOUR平均为67.9mg(02)/(g(VSS)·h);污泥表面相对疏水性为85.9%.污泥内元素分析表明:颗粒状污泥更倾向于选择性结合Ca、Fe、Cu等2价或3价金属,特别是Ca元素以CaC03化合物的形式在好氧颗粒污泥内核大量沉积.污泥EPS中Na、K和Mg为主要的阳离子,而Ca元素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长毛对虾卵母细胞环形片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卵母细胞中的环形片层(AL)。AL在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卵质中出现,在卵黄发生期间消失。AL由8条平行排列,具有50~70 nm 环孔的片层组成。相邻片层之间的距离约为70 nm。AL 通常没有核糖体附在膜片层的外表面。AL末端膨大,与高尔基体毗邻。从形态学上看,AL可能来源于高尔基体;高尔基膜囊伸直、拉平,并局部融合形成环孔,最后演变成AL。卵黄发生期间,AL分化形成为许多囊泡,为卵黄粒的形成提供沉积的场所。本文还讨论高尔基体、AL 及卵黄粒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颗粒流(PFC)表示的颗粒速度场和位移场并不能很直观地表示出颗粒材料在加载破坏中的变形特征,从宏观的角度引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颗粒集合体的有效应变定义,建立了考虑不同周围压力、颗粒粒径、粗糙程度、接触刚度等因素在内的颗粒材料数值模型,并结合一定的初边值条件,编制了相应的Fish语言程序.将细观数值分析与宏观表示相结合,分析了双轴压缩试验中颗粒材料变形破坏的规律和各种基本的细、宏观影响因素.数值结果表明,基于宏观连续体概念的有效应变充分显示了颗粒材料变形破坏的发展形成过程及相关特征:破坏区域完全形成于应力-应变曲线峰值之后的软化阶段,域内有较大的孔隙,域中的颗粒显示出明显的颗粒旋转;颗粒的法向与切向刚度、粗糙程度、颗粒集合体试样所受的压力水平,以及颗粒粒径等对颗粒材料的承载能力,破坏区域的形成、型式与厚度等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扫描电镜可见,正常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大小基本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表面有微绒毛,似鹅卵石样外观,细胞与细胞之间间隙大小基本一致;而萎缩性胃炎胃小凹由圆形变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多边形,沟形;胃小凹之间的隆起高低不等,分布不均,呈山峰状或桥状;细胞增生呈结节状,细胞脱落呈网状,微绒毛增多增长,呈地毯样外观;在透射电镜下可见主细胞少,分泌颗粒减少,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脊消失,壁细胞几乎看不到.肠化生后有杯状细胞.病理分析认为:导致萎缩性胃炎组织结构病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胃粘膜防御系统受破坏后,胃壁细胞泌酸机能受到干扰,粘膜细胞大量破坏,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