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特殊设计的恒位移装置,可以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原位观察腐蚀前后裂尖前方位错组态的变化以及应力腐蚀裂纹的形核过程,结果表明,黄铜在水中以及Ti-24Al-11Nb在甲醇中SCC时,在裂纹形核前腐蚀过程能促进位错从裂尖发出,增殖和运动,并形成无位错区,随着腐蚀促进位错从裂尖发出,增殖和运动,并形成无位错区,随着腐蚀促进位错发射和运动的进行,弹性DFZ不均匀减薄,当某处的应力达到原子键合力时,纳米级的  相似文献   

2.
氢促进位错发射和运动导致裂纹形核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恒位移加载台,在TEM中原位研究了油管钢在充氢和水介质中应力腐蚀前后裂尖位错组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氢能促进位错发射、增殖和运动,并使无位错区扩大。用激光云纹干涉法原位测量了充氢前后加载缺口前端位移场的变化,结果表明,氢能使缺口前端塑性区及变形量增大。TEM原位观察表明,当氢促进位错发射、运动达到临界条件时就引起纳米级氢致裂纹在无位错区中形核。探讨了氢促进位错发射、增殖和运动的原因以及氢致裂纹形  相似文献   

3.
对充氢的 31 0不锈钢薄膜进行TEM原位拉伸表明 ,当CH 较高时 ,氢致断裂通过纳米空洞形核 ,然后沿 {1 1 1 }面准解理扩展的方式进行 ;当CH 较低时 ,氢促进纳米空洞形核、长大和连通 ,进而导致韧断 .在此实验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 ,位错挣脱缺陷气团的钉扎 ,并运动离开无位错区 (DFZ) ,结果沿 {1 1 1 }面产生许多空位团和氢原子簇 .氢趋于和空位团结合 ,导致纳米空洞沿 {1 1 1 }面形核 ,高密度纳米空洞来不及长大便互相连通 ,进而导致脆性扩展 ;而稀疏纳米空洞可以长大成微空洞甚至宏观空洞 ,最终导致韧性扩展 .  相似文献   

4.
基于位错理论和Olson等人提出的层错能模型, 考虑到外加应力场的作用, 建立了fcc(g )→hcp(e )马氏体相变在小角度晶界处形核时, 胚核尺寸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用此应用模型讨论了温度、切应力以及晶界位错密度对FeMnSi基合金中fcc(γ) → hcp(ε)马氏体相变形核的影响. 结果表明, fcc(γ) → hcp(ε)相变形核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特征尺寸的胚核: 亚临界胚核和临界胚核, 它们之间的能量差构成了马氏体相变的能垒. 这些特征胚核的尺寸将随着外部条件(应力和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随着温度降低, 切应力增加将使临界胚核尺寸变小, 直至最终能垒消失. 基于上述讨论, 从动力学的角度讨论了MS点及临界切应力τc诱发fcc(γ) → hcp(ε)相变的能量条件, 解释了在MS点处合金的层错能不为零的实验结果. 另外, 小角度晶界处位错密度的增加, 也有利于hcp相形核.  相似文献   

5.
吸附促进位错发射,运动导致脆性裂纹形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原位观察了Al单晶吸附Hg原子后加载方前方位错组态的变化以及微裂纹的形核过程。结果表明:液体金属吸附后能促进位错的发射,增殖和运动;  相似文献   

6.
钝裂纹发射位错后的应力分布及有效应力强度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获得了狭椭圆孔周围刃位错及其像位错应力场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计算了Ⅰ型钝裂纹(椭圆型)在恒载荷下发射位错达到平衡后的应力分布及有效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位错发射达到平衡后会形成无位错区(DFZ),除了钝裂纹顶端存在一个应力峰值外,在DFZ内存在第2个应力峰值;随着外加应力强度因子(KⅠa)或材料磨擦力τf的增大,DFZX的尺寸变小,裂尖应力峰值不断下降,而DFZ内的应力峰值以及裂尖有效应力强度因子KⅠf却不断增大,当KⅠa或τf较小时,裂尖应力峰最高;当KⅠa或τf较高时,DFZ内的应力峰最高,由于位错的屏蔽作用,屏蔽比KⅠa/KⅠf随KⅠa的升高而增大,但它随τf 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利用浮区法生长得到β-Ga2O3:Cr单晶体,在室温下,测试了β-Ga2O3: Cr单晶体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通过吸收光谱计算了晶体场分裂系数Dq和Racah系数,得到10Dq/B=23.14,表明Cr3+在β-Ga2O3晶体中处于较弱的晶体场。β-Ga2O3: Cr 单晶体经高温退火后Cr3+的发射明显加强,而绿光的发射减弱。采用420 nm波长激发,在691nm可以得到强而宽的特征发射,此发射对应于Cr3+4T24A2跃迁。  相似文献   

8.
NUSH是NESSIE公布的17个候选分组密码之一. 对不同分组长度和密钥规模的NUSH进行了线性密码分析, 每一种攻击的复杂度δ 由它所需的数据复杂度ε 和处理复杂度η 组成, 记为δ = (ε ,η). 对于分组长度为64 bit的NUSH, 当密钥为128 bit时, 3种攻击的复杂度分别为(258, 2124)、(260, 278)和(262, 255); 当密钥为192 bit时, 3种攻击的复杂度分别为(258, 2157)、(260, 296)和(262, 258); 当密钥为256 bit时, 3种攻击的复杂度分别为(258, 2125)、(260, 278)和(262, 253). 对于分组长度为128 bit的NUSH, 当密钥为128 bit时, 3种攻击的复杂度分别为(2122, 295)、(2124, 257)和(2126, 252); 当密钥为192 bit时, 3种攻击的复杂度分别为(2122, 2142)、(2124, 275)和(2126, 258); 当密钥为256 bit时, 3种攻击的复杂度分别为(2122, 2168)、(2124, 281)和(2126, 264). 对于分组长度为256 bit的NUSH, 当密钥为128 bit时, 两种攻击的复杂度分别为(2252, 2122)和(2254, 2119); 当密钥为192 bit时, 两种攻击的复杂度分别为(2252, 2181)和(2254, 2177); 当密钥为256 bit时, 两种攻击的复杂度分别为(2252, 2240)和(2254, 2219). 这些结果显示NUSH对线性密码分析是不免疫的, 而且密钥规模的增大不能保证安全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5种浓度下系列不同OH−根含量的掺铒碲酸盐玻璃样品, 测试了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 分析了在不同通氧除水时间下玻璃的红外吸收系数变化情况. 测试了样品的吸收光谱, 利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不同铒掺杂浓度和OH−根含量样品的光谱参量Ω i (i = 2, 4, 6). 根据McCumber理论计算了铒离子在1532 nm处的吸收截面和Er3+:4I13/2®4I 15/2跃迁峰值发射截面. 测试了样品中 Er3+: 4I13/2®4I15/2跃迁对应的荧光光谱和4I13/2能级荧光寿命, 讨论了OH−根对不同铒掺杂浓度下碲酸盐玻璃光谱性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OH−根仅对荧光寿命和荧光峰值强度存在影响, 在Er2O3浓度小于1.0 mol%时, OH−根是发生荧光猝灭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高于这一浓度后Er3+离子本身的能量转移对荧光猝灭起主要作用. 而OH−根对其他光谱性质(荧光半高宽、吸收光谱、受激发射截面等)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8个取向B2结构Fe3Al单晶室温真空条件下的拉伸塑性变形, 发现随晶体取向不同, 切应力切应变曲线出现不同数目的线性硬化及抛物线软化阶段. 曲线上不同硬化率各阶段的形成与塑性变形中滑移系的数量、次滑移作用的强弱及二分超位错的运动和分解状态有关. 第Ⅰ阶段为单系滑移的易滑移段; 第Ⅱ阶段对应共轭滑移的出现, 硬化率较高; 第Ⅲ阶段表现为比较弱的次滑移作用, 硬化率较低; 第Ⅳ阶段除了多系滑移之外还伴随二分超位错的扩展及拖着反相畴(APB)的不全超位错运动, 硬化率最高; 第V阶段与分解了的单个超分位错的交滑移相关, 表现为软化. 随拉伸轴取向所处区域不同, 切应力切应变曲线硬化段的数目及同一阶段硬化率的大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热压烧结的Ti3AlC2 (含有2.8%(质量分数)的TiC)在900~1300℃空气中的恒温氧化行为. 结果表明, 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其氧化行为遵循抛物线规律. 随着温度升高, 氧化抛物线速率常数kp从900℃的1.39×10-10增大到1300℃的5.56 × 10-9 kg2·m-4·s-1, 计算得到的氧化活化能为136.45 kJ/mol. 在900~1100℃时, 氧化产物为α-Al2O3和TiO2; 当温度达到1200℃时, TiO2开始部分地转变为Al2TiO5; 氧化温度升高到1300℃, Ti在氧化层中完全以Al2TiO5的形式存在. 氧化过程由Al3+和Ti4+的向外扩散和O2-的向内扩散控制. Al3+和Ti4+的快速向外扩散在基体与氧化层界面处导致大量的缺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纳米硅薄膜材料在场发射压力传感器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研制了一种基于量子隧道效应机制的场发射压力传感器原型器件, 用CVD技术制备了粒径为3 ~ 9 nm, 厚度为30 ~ 40 nm的纳米硅薄膜, 并同时把这种低维材料引入到传感器阴极发射尖锥的制作, 形成纳米硅薄膜为实体的发射体结构. 用HREM及TED分析了纳米硅态的显微特性, 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发射体及阵列的微观结构, 用HP4145B晶体管参数测试仪考察了传感器件的场发射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 当外加电场为5.6×105 V/m时, 器件有效区域发射电流密度可达53.5 A/m2.  相似文献   

13.
Camellia是欧洲密码大计划NESSIE的最终获胜者, 首先构造了Camellia的4轮区分器, 然后利用这些区分器和碰撞搜索技术分析Camellia的安全性. 在密钥长度为128比特的情况下, 攻击6轮Camellia的数据复杂度小于210个选择明文, 时间复杂度小于215次加密; 攻击7轮Camellia的数据复杂度小于212个选择明文, 时间复杂度小于254.5次加密; 攻击8轮Camellia的数据复杂度小于213个选择明文, 时间复杂度小于2112.1次加密; 攻击9轮Camellia的数据复杂度小于2113.6个选择明文, 时间复杂度小于2121次加密. 在密钥长度为192/256比特的情况下, 攻击8轮Camellia的数据复杂度小于213个选择明文, 时间复杂度小于2111.1次加密; 攻击9轮Camellia的数据复杂度小于213个选择明文, 时间复杂度小于2175.6次加密; 攻击10轮Camellia的数据复杂度小于214个选择明文, 时间复杂度小于2239.9次加密. 结果显示碰撞攻击是目前对低轮Camellia最有效的攻击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磁过滤等离子体结合氧化铝模板技术制备了具有优异场发射性能的非晶金刚石纳米棒阵列膜. 显微分析表明, 阵列棒分布均匀, 棒密度达109 cm–2. 场发射性能测试表明, 其最低阈值电场为0.16 V/μm, 在2 V/μm较低电场值下可获得最大电流密度180 mA/cm2, 并且发射电流在长时间内非常稳定.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和场发射测试装置等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内部结构以及场发射性能进行表征. 初步探讨了非晶金刚石纳米棒阵列场发射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纳米孔吸杂方法对新型硅基材料SOI(silicon-on-insulator)中的Cu杂质进行了吸除研究. 室温下, 将3.5 ´ 1016 cm-2的H+或9 ´ 1016 cm-2的He+注入到SOI氧化埋层下面的硅衬底内, 700oC退火形成纳米孔, 研究纳米孔对SOI顶层硅中不同剂量Cu杂质(5 ´ 1013, 5 ´ 1014, 5 ´ 1015 cm-2)的吸除. 剖面透射电子显微镜(XTEM)与二次离子质谱(SIMS)分析表明, 700oC以上, Cu杂质可以穿过SIMOX和Smart-Cut材料不同的氧化埋层到达硅衬底, 并被纳米孔吸附. SIMOX氧化埋层界面的本征缺陷对Cu杂质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但吸杂效果远远低于纳米孔吸杂, 且高温下会将杂质释放出来. Smart-Cut SOI的氧化埋层界面完整, 不具备吸杂作用. 1000℃退火后, 纳米孔可吸附高达3.5 ´ 1015 cm-2 以上的Cu杂质, 纳米孔吸杂效率随Cu注入剂量的降低而升高. 当顶层硅中Cu剂量低于5 ´ 1014 cm-2 时, 纳米孔吸杂效率达到90%以上, 并将顶层硅中Cu杂质浓度降低到原来的4%以下. 纳米孔吸杂是一条解决SOI杂质去除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用大束流密度的钴金属离子注入硅能够直接合成性能良好的薄层硅化物. 束流密度为0.25~1.25 A/m2, 注入量为5 × 1017 cm-2.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子衍射(XRD)分析了注入层结构. 结果表明随束流密度的增加, 硅化钴相生长, 薄层硅化物的方块电阻RS明显下降. 当束流密度为0.75 A/m2时, RS明显地下降, 说明连续的硅化物已经形成. 当束流密度为1.25 A/m2时, 该值达到最小值3.1 W. XRD分析表明, 注入层中形成了3种硅化钴Co2Si, CoSi和CoSi2. 经过退火后, RS进一步地下降, RS最小可降至2.3 W, 说明硅化钴薄层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大束流密度注入和退火后, 硅化钴相进一步生长, Co2Si相消失. TEM对注入样品横截面观察表明, 连续硅化物层厚度为90~133 nm. 最优的钴注入量和束流密度分别为5 × 1017 cm-2和0.50 mA/cm2. 最佳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分别为900℃和10 s. 高温退火(1200℃)仍然具有很低的薄层电阻, 这充分说明硅化钴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用离子注入Co所形成的硅化钴制备了微波功率器件Ohm接触电极, 当工作频率为590~610 MHz, 输出功率为18~20 W时, 同常规工艺相比, 发射极接触电阻下降到0.13~0.2倍, 结果器件的噪声明显地下降, 器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确定周期为2npm二元序列线性复杂度的快速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和证明了确定周期为2npm的二元序列的线性复杂度和极小多项式的一个快速算法, 这里2是模p2的本原根. 算法既推广了确定周期为2n的二元周期序列的线性复杂度的一个快速算法, 也推广了确定周期为pn的二元周期序列的线性复杂度的一个快速算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量纲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电磁场作用下铝熔体中非金属夹杂附近的磁流体动力学流动以及夹杂的受力. 量纲分析表明, 不变量A = JBρfd3p/μ2f 是表征夹杂受力大小以及熔体扰动强度的特征量. A的物理意义是反映了电磁力作用的修正的颗粒Reynolds数. 电磁场作用下夹杂附近熔体扰动出现失稳的判据为A > 2×103. 计算结果表明, 在A≤1´106的范围内, 忽略惯性项的影响对夹杂受力的影响不大; 而当A > 2×103  相似文献   

19.
E非均质形核润湿角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非均质形核润湿角, 根据均质形核和非均质形核的动力学条件, 推导了非均质形核的润湿角模型. 利用润湿角模型计算了铁液非均质形核过程中不同形核剂的润湿角, 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形核剂的润湿角都小于40°, 而f(q)的值远远小于1. 在一般的形核剂中, TiN, TiC和Re2O3的润湿角较小, 而MnO的润湿角较大. 本模型计算出的润湿角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C2连续的四次样条曲面插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讨论了构造C2连续的四次样条插值曲面问题. 把四次样条函数降为C2连续可提供额外的自由度, 用于提高曲面的插值精度和控制曲面的形状. 给出了一个确定自由度的方法和C2连续的四次样条曲线需满足的连续性方程, 提出了构造C2连续的四次样条插值曲面的新方法. 新方法的特点是曲面需满足的连续性方程是三对角占优势的, 曲面的不连续点在给定的数据点处. 所构造的曲面具有四次多项式插值精度. 最后以实例对新方法和现有三、四次样条函数方法的插值精度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