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以网络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世界被快速地纳入到当代社会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如何看待虚拟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话题,本文从社会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同实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秉承共生的理想将是克服目前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理解上出现混沌化的一种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2.
扩展实在论     
物理世界与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构成了两个世界。自然实在、扩展实在和虚拟实在构成了一个真实虚拟连续统,真实虚拟连续统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感知的世界。在信息技术中,扩展实在连接了物理世界和对物理世界认知的世界,同时也是人类对这两个世界进行操作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3到虚拟世界的涌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类已经开始创建一个崭新的世界——虚拟世界。如何确定这个世界的本体论地位以及它与物理世界的关系已成为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之一。本文从认定虚拟世界是对波普尔意义上的世界3的超越着手,提出了一种新的实在论——计算实在论。我们主张,实在的本质是计算,而虚拟实在和物理实在则是计算本质的两种实现方式,因此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在本体论上具有计算对等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进一步论证了虚拟世界的自主性和复杂性,并从它的可理解性反过来为物理世界的可知性作出了新辩护。  相似文献   

4.
元宇宙就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扩展世界,元宇宙的本体论原理是现实世界优先原则,其形而上学依据是先验自我的唯一性要求。由此派生出元宇宙的基本伦理学原则,即虚拟无害原则、虚拟自愿原则、虚拟可辨原则和禁止复制人类原则。“扩展现实”是翟振明教授首先明确提出的,但他坚持虚拟-现实对等原则,进而提出“造世伦理学”。他一方面主张本体自我的先验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却把更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现实世界与不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虚拟世界等量齐观,不分上下,这是理论上的不协调,并使其造世伦理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5.
扩增现实作为真实世界物体与虚拟物体所组合而成的技术,其由"真实"和"虚拟"两部分混合而成的特性正是人类认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特性.从人类的基本感知到高级认知都存在着与人相关的"虚拟"附加信息,附加信息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它能有效地决定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崔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2):100-101,113
从"实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现象世界"的实在性以及主体与"实在世界"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费耶阿本德后期的科学实在论思想,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予以评析.  相似文献   

7.
在心理学关于自我意识的实验中,视知觉一直是被试用来进行主观报告的核心实验指标之一。通过对检测自我意识的镜子反射实验的分析,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与常和曹(2017)的研究均在不同理论层次上证实了这个观点:视知觉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塑造具有非常核心的作用。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用者的视知觉系统所接收的信息与其身体行动信息一起产生了数种不同的混合经验。处于虚拟环境中的虚拟化身成为了一种身处真实世界使用者的自我意识在虚拟世界中的体现和延伸,虚拟化身会对真实世界中使用者的自我觉知和在场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当使用者使用虚拟化身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活动时,其真实自我也会被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8.
在虚拟的赛博空间里,实在感因身体而存在."肉"作为"虚拟实在"之载体、比特文本之"内面",实现了虚拟实在感,进而使交往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肉"与"虚拟实在"之间的密切关联,既让人们享受到虚拟实在所带来的及时的、责任飘零的、碎片化的快乐,同时又不得不承受虚拟生存惯习对现实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图形之父Ivan Sutheland 1965年在IFIP会议上所作的题为“The Ultimate Display”的报告,他指出人们可以把显示屏当作一个窗口来观察一个虚拟世界,其挑战性在于窗口的图象必须看起来真实,听起来真实,而且其中物体的行为也很真实。这一思想奠定了VR研究的基础。VR技术到80年代后期才得以迅速发展。1987年VPL公司报道了data glove(数据手套),引起公众极大兴趣,VPL公司创始人之一Jaron Lanier正式提出了“virtual reality”这一名词。同义词还有: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人工现实(artificial reality),临场感虚拟环境(immerse virtual environment)。VR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说:VR是人处在由计算机产生的三维空间中,并能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漫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由计算机产生的实体,抓住它,改变它的形状;也有人说:VR实现了全景立体显示,使用户能在虚拟环境内部以360度的角度与研究对象自然的交互。多年来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与认识VR,并给出不同的定义,当然这些研究工作都在不断地丰富VR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VR是指人可以进入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由计算机产生的,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世界中,并可通过视、听、说、触等自然感官与之进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自然感官的真实体验。所谓虚拟环境,则是基于计算机仿真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显示,三维声音合成,人体感觉模拟构成的可以是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是模拟一个危险的或者是遥远的环境,它实际上是感觉模型数据库。由于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和听觉,所以虚拟环境的数据空间也以视觉库和听觉库为主。当力反馈等技术有了突破,其他感觉库也会逐渐丰富起来,数据库可以描述具体真实的世界,也可以描述抽象世界。所谓交互作用,是指计算机软件根据人的反应,如:头、眼位置的变化,手势的变化,身体姿态的变化,语音口令等决定虚拟环境中事件的进程,实时变换图形、声音,实现人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关于VR的中文译法,我们认为:virtual译作“虚拟”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至于reality,本身具有“真实”“现实”“实在”等含义。但VR作为一种技术,从其所表达的含 义出发,VR与其他技术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临场感和真实感,参与者宛如沉浸在一种三维立体空间中(场景中),并能在该空间漫游。对参与者来说,他所进入的环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object reality)”,只不过是由计算机产生的,并非客观实际,故在前面冠以“虚拟”是恰当的,所以我们赞成VR译作“虚拟现实”,它能恰如其分地反映VR的实质,这样采用VR技术生成虚拟车间、虚拟产品的虚拟装配,甚至虚拟战场,虚拟武器都容易理解了。至于把VR译作“灵境”,其关键是如何理解“灵”字,总感到有点抽象,不容易理解。若把VR译作“虚拟实境”,我们认为其含义与“虚拟环境”相当。  相似文献   

10.
“空表征问题”是关于概念或命题表达的对象是否真实存在于实现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也存在于科学探询的自然世界、可能世界或虚拟世界,在哲学上成为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在人工智能的语境下,空表征转化成了虚拟表征,人工智能如何应对空表征,实质上就是如何应对虚拟表征,具体说可通过生成性人工智能、虚拟数字化和图像构造来应对。这些应对方法事实上是人工智能对设想对象或虚拟对象的适应性表征,因为空表征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意图或目标。  相似文献   

11.
Certain cognitive and 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the concept of conceivability with intended or established diversion from (putative) reality are discussed. The “coherence gap problem” arises when certain fragments of the real world are replaced with imaginary situations while most details are (intentionally or not) ignored. Another issue, “the spectator problem”, concern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conceiver himself in the world conceived. Three different examples of conceivability are used to illustrate our points, namely thought experiments in physics, a hypothetical world devoid of consciousness (zombie world), and virtual realit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简介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发展历史、特点及应用领域 ,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虚拟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评述了戈登·格雷厄姆对虚拟现实的本体论分析。之后 ,以本体论为前提 ,评述了格雷厄姆对虚拟现实在认识论、实践论层面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惠勒提出的延迟选择实验是量子双缝实验的一个扩展,它给出了一个特殊的结论:我们现在的行为对过去产生了影响。观测与实在紧密地缠绕在一起。这个实验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在空间、时间乃至实在本体等方面与宏观世界的不一致性,把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推到了极端。经典物理的实在观不能深入到量子层次,量子理论要求一种新的实在观。  相似文献   

14.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应用综合价值高,掌握其核心技术发展方向非常关键。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虚拟现实技术历经概念萌芽、技术探索、突破发展和产业应用这4个发展阶段。以关键技术为基础,搭载软件和硬件,根据需求可构造不同沉浸度虚拟现实系统,并应用于国防军事、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工业制造、娱乐文化等领域。尽管虚拟现实发展可能会面临安全及技术等问题,但它竞争潜力大,未来应用领域会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虚拟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探讨虚拟现实的概念含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语义和技术的角度讨论虚拟现实的概念内涵,并对不同领域对虚拟现实的认知现状做出梳理和评析。  相似文献   

16.
浅谈虚拟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虚拟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探讨虚拟现实的概念含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语义和技术的角度讨论虚拟现实的概念内涵,并对不同领域对虚拟现实的认知现状做出梳理和评析。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观点看,虚拟空间中的心身关系问题是一种"随附性生活"问题。由于网络化生存状态是基于"身体不在场"而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虚拟主体的心灵与互联网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虚拟实在世界的心身关系的理想在于心灵与身体的齐物合一。在本质上,虚拟化就是心灵、身体与互联网和谐同一的社会映射及文化表征过程。  相似文献   

18.
传播:从身体的界面到界面的身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技术传播史发展至今,媒介技术一直在霸道地延伸着人类的某些感观功能,然而,以往的延伸无一例外都只是人身体某些感官功能的单向度延伸.虚拟实在技术所显示的以往媒介不曾有过的种种品质,让我们有理由预测,在人类发展至今的传播史上,虚拟实在技术有可能破天荒地对以往因技术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片面延伸所导致的人类感观失衡担负起补偿责任,人类有可能在赛博空间通过沉浸式面对面交流而找回在场效应.  相似文献   

19.
小I是2004年出现的功能强大的聊天机器人,它的出现使网络社会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而有趣的变化。本文讨论了小I在网络社会独特的存在方式,分析了小I对网络社会交流的影响,指出小I的出现使网络社会交流具有了完全的虚拟性,它彻底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