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事概览     
<正>《中导条约》按时失效8月2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鉴于俄方持续违反《中导条约》,美方正式退出条约,俄方应对条约失效承担全部责任。同一天,俄罗斯外交部宣布,由于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条约正式失效。《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是1987年12月由美国和苏联领导人签署的,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及其发射装置。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美苏军控谈判曾就苏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雷达站(以下简称“克站”)问题争执不已。去年9月下旬,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同美国国务卿贝克在怀俄明会谈时承认苏联修建该雷达站违反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宣布将予以拆除。因此,美苏一段时期以来对该雷达站问题的争执终以苏联作出重要妥协而暂告平息。  相似文献   

3.
贾春阳  陈宇 《世界知识》2014,(16):46-47
<正>不应孤立看待美国指责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这件事,而应把它放在围绕乌克兰东部危机和马航坠机事件而日趋紧张的俄美关系的大环境中来分析。近日,在美欧借口马航MH17坠机事件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之际,美国对俄的另一指控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总统奥巴马7月28日致信普京总统称,美国认定俄罗斯测试了一种陆基中程巡航导弹,违反《中导条约》。俄罗斯外交部则回应称,有关指控是"企图诋毁俄罗斯",是"别有用心的挑衅行为",俄国内甚至再次出现退出《中导条约》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强盗逻辑     
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推翻了阿明政府不久,苏联《真理报》就发表了阿列克谢·彼得罗夫的文章《评阿富汗局势》,把苏军侵略说成是应“阿富汗政府”的请求,并且宣称:“一旦导致采取这种行动的必要性的原因消除,苏联军事人员就将全部撤出阿富汗。”“不需要拥有特殊的洞察力”(借用彼得罗夫的词句),就可以看清这个社会帝国主义代言人讲的完全是强盗逻辑。难道阿明政府为了促成自身的灭亡,需要“邀请苏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空运武装到牙齿的苏联军队去喀布尔吗?本来是,苏联军队先入侵阿富汗,然后才有卡尔迈勒的阿富汗政府,但却被说成似乎先有卡尔迈勒  相似文献   

5.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不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发表了一篇伦敦通讯,标题是:《英国会变成一个“小英格兰”吗?》这是一篇颇为挖苦的文章,显示出英美之间所谓“伙伴”关系的实质。据说,工党政府有一个“荒唐的梦想”: ——由美国筹划数以十亿计算的财政援助,来支持英国成为一个不断扩展的福利国家; ——由美国和北大西洋条约  相似文献   

6.
时事概览     
<正>俄罗斯宣布暂停履行《中导条约》3月4日,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新闻局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签署命令,俄方将从命令签署之日起暂停履行《中导条约》,直至美方修正违约行为或者该条约到期终止。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当天表示,普京此举是对美方启动退出《中导条约》程序的回应。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说,俄罗斯为拯救《中导条约》尽了最大努力,俄方不仅向美方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还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行动来证明自己未违反《中导条约》。然而,俄方所有提议都遭到美方拒绝。现在球在美国那一边,俄方不会再主动提出任何提议。  相似文献   

7.
请您回答     
1.美国政界对美苏——年缔结的反弹道导弹条约问题出现了“广义”和“狭义”解释,其争论的实质是——计划是否违反该条约。 2.世界上第一条长6684公里.跨——的海底光缆今秋将把——、英国和——连结在一起,最多时可同时通——万条话路。 3.3月30日巴勒斯坦“——”是为11年前6名巴勒斯坦群众在抗议——当局强行征用阿拉伯土地时遣杀害的事件而设立的纪念日。 4.西欧发展空间技术的三大项目是发射工具——火箭.交通手段——航天飞机和科研及生产结构——太空实验站。 5.您认识他们吗? 黑鬻、玉丁幸幸玉1今幸寺‘,牛牛沪“一“《动您回普》普…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火箭命中月球。这个好消息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欢欣鼓舞。大家都认为这是人类在科学上的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可是在西方,却有人因此泄气、丧魂落魄、语无伦次……。这些人为数虽不多,但其中不乏煊赫的当权人物。说来似乎可笑,但事实毕竟是事实。那些奇言怪事,随手记来,倒足以构成一幅纸老虎出丑图。丑人说蠢话从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说起吧,9月14日晚上,他赴美国全国牙科大会上做报告途中开言道:“还没有证据证明俄国火箭确实击中了月球。”他又故作镇静地说:这种事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美国前总统杜鲁门也是这一号人物,他也在9月14日发表关于苏联火箭到达月球事件的评论,他说:“我从来不相信俄国人,除非我亲眼看见。”  相似文献   

9.
梦幻的破灭     
1959年1月2日,苏联巨型宇宙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当人们都为苏联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欢欣鼓舞时,华盛顿却“笼罩着一种微妙的气氛,而这种气氛正在越来越浓厚”。艾森豪威尔在沉默了一阵之后,不能不致电祝贺,承认苏联宇宙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人类向太空无限广阔的领域前进的过程中的巨大的一步”。这“巨大的一步”是苏联首先跨出的。而吹嘘“要赶上俄国人的卫星”的美国,究竟做得如何呢? “控制月球” 1958年1月底,美国空军研究和发展部副主任布希准将狂妄地叫嚷:“美国必须控制月球”,把月球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问题」成为美国最流行的讨论题目。关于苏联的书藉,真像瀑布一般从印刷机里滚流出来,但是各书的报道和分析,有时相异得像在论两个国家一样。美国最近出版的关于苏联问题的书藉中,费许(John Fischer)的「为什么俄国人要这样做?」(“Why They Behave Like Russians”原名“The Scared Men of the Kremlin”)和斯诺(Edgar Snow)的「斯太壮必须要有和平」(“Stalin Must Have Peace”原名“RussiaMust Have Peace”),最受美国书评界的注意和推荐。雨位作者的观点,正可代表两个极端,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地得到一个相似的结论:他们一致认为苏联既无余力从事战争,并且在目前,甚至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苏联也不希望同美国作战。他们两人一致相信,美苏间的和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是切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每一个讨论经济、贸易或全球化问题的人,都难以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应该购买美货?这个问题听起来相当简单,却隐含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经济民族主义的故事。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家戴娜·佛兰克在她的《“波士顿茶叶案”结束了吗?》一书中讲述了  相似文献   

12.
下面的文章,摘译自今年3月25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文章里宣揚美国“防务”的变化,是虚伪騙人的。文章所暴露的美帝国主义推行“遏制”战略的困难,却多少反映了事实。读者可以参阅本期吴楚同志《“美国堡垒”战略还是“前进战略”?》一文。——编者  相似文献   

13.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不久,《真理报》突然宣布了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帕普京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死亡。帕普京究竟死于何时何地,他的死同阿富汗事件有何关系,至今还是个谜。下面是英国《外事报道》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据外电报道,1962年,朝鲜在距离平壤90公里处的宁边建造了一个原子能研究所,并于1965年6月从苏联引进了用于研究的原子能反应堆。1974年朝鲜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985年,朝鲜加入《核不扩散条约》,1992年1月,朝鲜根据条约规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保障监督协定》。此后,朝鲜多次接受该机构的检查,并未发现异常。但是,美国高级官员却在汉城声称:“朝鲜有可能在研制核武器”,因为“通过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15.
外刊要论     
防扩散安全倡议:拦截能阻止武器扩散吗?JofiJoseph(美国前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军控和防扩散问题顾问)“防扩散安全倡议”是个多边情报共享项目,它将合作行动与协同演习结合起来,以阻止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在该倡议下,核心国家组成多边合作的小集团,既没有组织框架和条约协定,也  相似文献   

16.
正1987年12月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签署了《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以下简称《中导条约》)。条约规定,在其生效后三年内,双方将销毁从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中导条约》的签署有着显著的时代意义,被后人誉为"冷战时期最成功的军控协议"。条约签署之时,苏联与美国及西方关系走向缓和,双方在军控方面的合作正处在"蜜月期"。  相似文献   

17.
<正>8月2日,美国以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为借口正式退出《中导条约》,从而使这一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基石之一的条约失效。此后不久,美国新任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表示美国希望"尽早"在亚洲部署陆基中程导弹。在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之间围绕经贸、台湾、南海等问题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此举预示着包括中程导弹在内  相似文献   

18.
在苏波关系史上,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被称为苏波关联史上的“芒刺”。1939年苏联出兵并与德国瓜分了波兰,成为扎在苏波关系的“芒刺”之一。但是,对于苏联出兵波兰问题,国际上则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苏联史学界对苏联出兵波兰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解放和保护了少数民族同胞,阻止了德军向苏联边境的推进。对于苏德友好边界条约,则讳莫如深。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1939年苏联出兵波兰的行动?苏联出兵波兰的真正意图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二个方面来阐述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记得有一篇文章,其内容是说中国现在诚信的缺失是儒家思想中不强调诚信,可儒家的核心思想不就是“忠信礼义”吗?而去年热播的《乔家大院》不就是证明吗?还有篇文章叫《让我们对别人好一些》,其内容是说中国没有吸收基督教中“博爱”的思想云云,真的没有吗?本人不想争论。可是,孔圣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不比其更久远吗?毛主席的  相似文献   

20.
苏联侵略阿富汗,使西方一些人对苏联牌“缓和”的观感为之一变。有些曾经陶醉于克里姆林宫多年装潢起来的歌舞升平假象的人们,现在纷纷指出,“缓和濒临破灭”,“缓和的黄金时代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苏联刮起了“新的冷战的寒风”。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甚至直率地问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吗?”然而,莫斯科的“缓和”乐师们置若罔闻,还在起劲地吹打。他们毫不脸红,决不因阿富汗上空炮弹的嘶鸣同缓和的极不协调而感到尴尬。请听听这些“缓和”新曲吧! “改变某个国家的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