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笑飞 《科技信息》2012,(21):224+243-224,243
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曾掀起中国动物小说的浪潮,他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在沈石溪的早期创作中,主人公虽然是动物,但其实是人格化的动物,而在其后期的创作中,小说的主人公———动物是更具备生物学特性的动物,沈石溪对动物的描写精确,并通过动物的习性、动物的生活、动物的环境等等来表现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实验动物福利、动物实验与动物实验替代方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动物实验是实验动物科学的两大研究领域之一。动物实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动物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的反应、表现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等问题,着重解决如何正确的选择、应用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进行各种动物实验,解决科学实验中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规律,实现动物实验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动物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履行了义务,动物应该享有生命权、不受虐待等多项权利。动物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动物权利并不影响人类利用动物,但人类利用动物时应该关注到动物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金玫蕾 《实验动物科学》2003,20(Z1):106-108
实验动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人工饲养繁殖 ,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性 ,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支撑条件 ,是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作出贡献和牺牲的生命体。实验动物科学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 ,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分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动物福利和动物伦理问题已经全面渗透到了实验动物科学的领域之中。动物保护主义与实验动物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从保护野生动物到保护人工饲养的动物 ,从保护宠物到保护实验动物 ,是很自然的轨迹 ;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及宠物的普及使人们难以接受动物…  相似文献   

5.
实验动物行业中,兽医体现在实验动物相关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动物的日常管理、动物实验的设计、实验过程中动物健康保障和护理、实验动物福利的监督和管理、动物实验技术的应用、实验动物取材、施行安死术等。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身工作总结,就目前实验动物兽医现状进行分析,供各位同仁以参考。  相似文献   

6.
动物实验机构是实验动物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动物实验机构从业人员是实验动物领域中对动物使用情况 最熟悉的一群人,对实验动物质量最为敏感(因为了解实验动物,敏感程度甚至超过实验人员)。从观察动物实验 机构的角度阐述我国普通级实验家兔的质量现状,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一些保证动物实验质量的 具体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管乐 《科技信息》2013,(1):319-319,330
从硫酸泼熊案到虐猫再到活熊取胆熊很舒服,引燃的是我国动物保护法律缺失这一隐形的炸弹。本文通过对反虐待动物、动物权利、动物福利的分析,得出我国动物保护法之路须经由反虐待动物到保障动物福利再到最终的动物权利这一结论。并对我国动物保护体系立法作出总体规划,认为动物保护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实验动物垫料是实验动物饲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实验动物的质量、动物福利及实验结果。本文就啮齿类实验动物垫料的种类、质量控制、物理性状、应用一季对啮齿类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特别介绍了各种垫料的优缺点,对实际应用中选择和使用实验动物垫料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啮齿类实验动物垫料的研发和完善实验动物垫料等相关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张栋  罗林枝 《实验动物科学》2009,26(5):39-40,43
目的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近3年的动物实验情况分析,得出我院基本的动物实验概况及其规律。方法从动物实验人员的学历、科室分布和课题数量,以及使用动物种类和数量几方面分析协和医院动物实验概况。结果协和医院动物实验涉及的科室很多,动物实验项目数量每年都有增长。结论北京协和医院很多科研课题进行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室已成为医院科研教学的必要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0.
根据动物园中动物的生活习惯,以及动物生长对植物的要求,选择一些适合动物生存环境的植物,以满足动物的自然野性、生活习性,形成动物、植物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构筑一幅动物、植物的自然景观,供游人观赏。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深刻总结了历代思想家们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想遗产,把自然界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提供了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深刻阐述了下列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纽带;社会性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般性质;异化的扬弃是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重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一不和谐一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观、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所谓“依山依水”的研讨不是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而是要把它看成是人如何利用文化与环境调适互动的系统机制去探讨。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人类学家要思考人与文化的关系 ,特别是文化怎样在人与环境之间互动 ,进而影响各族群的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等等而形成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莫里森创作中对两性关系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早期作品中鲜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存在,莫里森试图通过两性的二元对立,指出女性靠依赖男性的爱情实现自我价值是完全不可能也不可靠的,女性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必须依靠自己。进入80年代之后,莫里森将两性关系与文化融合问题结合在一起作为其创作的切入点,开始关注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然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它以马克思关于自然的概念为基础,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涵义的实践解读,深刻揭示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所要坚持的一般原则。因而,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达到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在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阶段和征服阶段之后,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蕴进行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探索科技伦理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境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和谐之境的建立还需要有配套的科技伦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的研究长期排除了文化的影响,文化进入心理学首先是以“人格”作为契入点的。“人格”被假定为不变的实体,是作为客体在文化中存在的,不能全面阐释文化与人的关系。“自我”则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存在,与文化交互作用,是作为主体在文化中存在的,在本质上揭示了文化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灾荒文学的本质就是折射这一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不但刻录了灾荒的历史痕迹,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抗灾意识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生态观和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提升师生的道德素质提高的自觉性。加强师德建设是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也应自觉提高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生存信仰和人性的孤独,一直是困扰电影大师伯格曼的两大哲学问题。他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哲学思考的母题: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一连串的反思与怀疑,否定和批判已经成为其电影的基本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