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振洲 《甘肃科技》2013,29(15):141-142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颅内注射辅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选取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出血量为60mL左右,按统计学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颅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30ug、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600mg,每6h给药1次;对照组术后常规脱水降颅压治疗,3个月后比较疗效。观察组治疗1周后患者GCS、意识、偏瘫及语言障碍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有较大改善,智力评分、语言功能、四肢肢体活动和感觉等神经功能的康复较对照组有较大的提高(P均<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血清含量变化与病情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12 h、24 h、48 h、10 d进行NSE,S100β蛋白水平测定,并与对照组40例健康人血清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NSE、S100β蛋白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后48 h水平相对高值,发病初期100β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SE、S100β蛋白测定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病情监测,在临床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粉防己碱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 方法选择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粉防己碱2# ,3次/d,口服,其它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 mL;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血清hs-CRP测定,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治疗前两组间血hs-CR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后两组均在梗死后7 d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 d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前、治疗后7 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7 d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UA患者15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 mL静脉输注,1次/d,共14 d;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积分及双侧颈部动脉斑块变化;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MMP-2、MMP-9、MMP-7、MMP-12含量,q-PCR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OX-2、mPGSE-1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心电图症状改善及心绞痛症状改善各项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稳定患者数量增加,血清MMP-2、MMP-9、MMP-7、MMP-12含量及COX-2、mPGSE-1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UA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增加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与内科基础治疗相对照.方法 将60例急性缺血型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或 P<0.05),治疗后两组相互对照上述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以我院脑梗死急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另外选取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胞磷胆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NIHSS评分、hsCRP变化及临床恢复效果.结果:与健康组患者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显著升高,但不具有比较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NIHSS评分及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急症患者临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选择武威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将他们分别纳入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予以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红花注射液治疗,以治疗14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及对比分析,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给予红花注射液医治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前者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9%vs 21.73%,P﹤0.05)。红花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均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将两者联合应用,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改善有着显著效果,同时并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压氧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 56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高压氧+小牛血去蛋提取物+基础治疗组)及对照组(小牛血去蛋治疗组+基础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为75%(P0.05),两组之间比较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及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探讨发现叶酸对伴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10 mg/0.8 mg,1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1次/d治疗;其它用药两组相同。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 w和2 w测量血压水平,治疗前、治疗后2 w和4 w检测血浆Hcy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间血压水平、血浆Hcy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 w和治疗后2 w治疗组血压均在正常范围,而对照组仍偏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w和4 w两组间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2 w和4 w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地控制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及血压水平,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肿抽吸术对脑出血后早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产生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66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血肿抽吸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分析MMP-9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MMP-9水平均达到高峰,治疗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随后患者MMP-9水平开始下降,治疗组患者下降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NDS评分都有所改善,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分析患者MMP-9水平和NDS评分具有正相关性(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2.4%高于对照组62.5%(P0.01).结论:营养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的分析,结合Rankin量表(mRS)评分,探讨S100β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师评估神经功能预后及死亡提供依据,制定诊疗方案.方法 IS患者92例,于发病24 h及7 d测定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发病6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检测.结果 IS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升高,7 d后浓度下降,且与6个月后改良的mRS评分成正相关(r=0.732,P0.05; r=0.687,P0.05).结论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变化能反映IS患者的病情变化趋势,进而推测患者6个月后神经功能转归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疗效及血清VEGF及MMP-9的影响.方法将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术前使用新辅助化疗,术后常规化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MMP-9、肿瘤标记物CA125及CA19-9的变化,观察手术时长和术中失血量、术后18个月内两组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清VEGF,MMP-9及CA125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术后18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为11. 9%,对照组复发率为26. 1%,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后生存率均为100%.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血清VEGF及MMP-9水平降低更显著,术后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分析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作用。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经兰州军区总医院治疗的96例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尿激酶溶栓,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疗效更优(P0.05),且治疗后比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d、10d、15d、20d相比研究组NDS降低更为显著(P0.05)。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更优,且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对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CI)患者并发出血性脑梗死(HI)、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ELSA),对72例ACI患者及50例正常人血清MMP-9定量分析,对72例血清MMP-9含量不同程度增高ACI患者并发HI、MODS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I患者血清MMP-9含量病后6 h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病后2 d达最高,6 d恢复正常。ACI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含量越高,HI、MODS发生率越高(P0.01)。结论 ACI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含量增高是CI发生的重要的病理学基础,MMP-9含量与HI、MODS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检测MMP-9含量可为临床评估ACI的病情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森林 《甘肃科技》2022,(3):110-112
分析脑梗死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的效果。选择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血栓通等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治疗+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脂相关指标、NSE与hs-CRP水平。治疗后观察组疗效(94.00%)优于对照组(66.00%)(P<0.05);观察组血脂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ES与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时间及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变化中J-Td、Q-Td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中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实验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脂指标,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2 h(部分入组)、24 h(全部入组)患者的肘静脉血,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肽素水平,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价3个月后患者的预后.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2,24 h血清和肽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月后的Rankin量表(mRS)评分与入院后12,24 h血清和肽素水平呈正相关(r=0.646,r=0.71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可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与Rankin量表(mRS)评分的一致性,提示和肽素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及依达拉奉干预效应的临床研究。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并在治疗后24h内和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可能与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德玉 《甘肃科技纵横》2015,44(4):98-99,8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纳络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改善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入选的171例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A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纳诺酮,观察组B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和纳络酮.治疗前、治疗后2周分别对三组患者NSE、SOD进行检测及神经功能水平进行评分.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NSE、SOD检测结果及神经功能水平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A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组B较治疗组A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纳络酮可显著改善患者NSE、SOD及神经功能水平,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应用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对症治疗),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纤溶酶静点,治疗10~15 d,对比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病情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水平、FMA评分升高水平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用开颅夹闭术,观察组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随访1年的远期疗效。(1)血清MMP-9和NSE:治疗后观察组的MMP-9和NSE低于对照组,P0.05。(2)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组的随访1年的偏瘫残疾率和动脉瘤破裂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高原地区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优于开颅夹闭术,能显著改善患者体内的MMP-9和NSE水平,并发症少,可充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发生偏瘫残疾和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小,死亡率低,具有极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