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长江沿岸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长江沿岸五座主要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市的典型地质灾害点,包括滑坡、崩塌、岸崩、管涌、堤身开裂、塌陷地质灾害分布和特性的研究,总结出皖江沿岸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同时进一步证明对典型地质灾害点调查和治理的重要性,以期为皖江港口总体规划、岸线及土地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提出可以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方元 《安徽科技》2016,(8):34-3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长江干流重要组成部分的皖江铜陵段,拥有长江岸线资源142.6公里(南岸59.9公里,北岸82.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4.1公里,分别占皖江的18%、26%。两岸湖泊众多,湿地资源丰富。构建皖江铜陵段绿色生态廊道,对维系长江皖江段优良生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产业链间的空间集聚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空间集聚度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能显著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国家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为加快皖江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如何看待近年来皖江创新发展成效自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皖江(不含合肥市,下同)主要创新指标呈倍数增长。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3年为5918亿元,是2009年1798亿元的3.29倍。  相似文献   

5.
王洋 《安徽科技》2010,(3):16-17
一、皖江城市带SWOT分析 1.面临的机遇 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比重大.发展快:长三角经济圈快速崛起.为皖江城市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牵动力量: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促进中部崛起和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时强调,整个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转换,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八百里皖江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皖江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4%,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分别占全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方法,以皖江流域五市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为研究对象,对皖江流域业余足球俱乐部的现状及特点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皖江流域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运用GIS和RS技术,利用植被、气候和辐射等地面空间数据,基于CASA模型估算2001-2010年之间皖江城市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年之间皖江城市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其中NPPMAX年均减少速度5.3gC/m2·a,NPPMEAN年均减少率0.513%;10年NPPMAX均值为805.09gC/m2·a,NPPMEAN均值为463.26gC/m2·a;净初级生产力年累计量变化幅度较大,约在30.052-43.483TgC/a之间;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为43.483TgC,最小值在2006年,为30.052TgC,年均减少率0.51%.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空间格局表现出较大的不均匀性,整体分布状况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大,但有逐渐变小趋势;长江以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小,却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经济联系表现为旅游实体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本文以皖江城市带旅游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来测度2001年和2010年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度,进而对比分析各城市对周边区域的旅游经济的辐射能力和皖江城市带旅游空间组织结构.研究表明: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度与其旅游经济地位密切相关,旅游经济实力强的合肥市辐射能力最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度符合距离衰减规律,沿主要交通干线延伸并随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皖江城市带旅游具备网络发展的趋势.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服务外包发展迅速,皖江城市带作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服务外包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与转型的新趋势,而皖江城市带的高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文以皖江城市带企业培训外包和高校接包为例,以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高校的接包能力。通过访谈,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该文提出:高校要把握宏观环境,通过机制建设,加强自身文化与环境建设,提高师资力量,主动对接市场等措施提升服务外包的接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