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具有自适应性能、能自动在线调整风/煤比的燃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它由基于知识的开关控制、送风摄动信号自寻最优控制和最小二乘递推算法组成。  相似文献   

2.
独山子热电厂1#、2#炉型号为CG220/9.8-M3,1992年投产运行,由于部分热工仪表老化,自动投用率低,于2004年8月对其进行DES系统改造。通过改造,1#、2#炉实现了水位、主汽温度、主汽压力、引送风风量、二次风、燃烧等自动化。这些自动化调整的全部实现,使运行人员的工作量可以大大降低,而且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也逐渐暴露出自动易失灵、模块易出故障、组态中逻辑缺陷等问题,影响了锅炉的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到如何搞好工业链条锅炉运行,我们可能都会认为,那就是加强燃烧调整,使燃煤充分燃烧,最大限度地使煤的化学能完全转化为介质的热能,使锅炉热效率达到或接近设计热效率,而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运行体系和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我认为这仅仅是狭义范围内的锅炉运行调整;广义范围内的锅炉运行应包括从锅炉燃烧调整、运行管理到运行检修等方面。经过几年参与链条炉排锅炉运行及运行管理,我认为要搞好链条炉排锅炉运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炉渣飞灰含碳量一直为影响锅炉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锅炉运行调整中的难点。该文研究锅炉炉渣飞灰含碳量高低对锅炉燃烧效率的影响,剖析其影响因素,探索降低锅炉炉渣飞灰含碳量的有效措施,并通过对600MW超临界锅炉实践,发现影响锅炉炉渣飞灰含碳量的6个主要因素:一次风压、煤粉分离器调整、配煤掺烧、磨组运行情况、配风方式和磨煤机调整。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运行分析探索出一系列有效措施,譬如,对几台磨煤机煤粉分离器进行优化,加强一次风压调整跟踪管理,合理控制不同煤种的掺烧配比,对运行磨组匹配优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提高锅炉效率措施,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邓辽 《广东科技》2014,(6):64-65,67
结合广东某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调整试验进行分析并通过调节入炉煤粒度、高压流化风风量、总风量、一/二次风配比、上/下二次风配比、床压、给煤分布等参数,有效改善了该锅炉由于燃烧印尼褐煤导致的床温过高、炉内温度偏差大、循环灰量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找到一套适合锅炉燃烧特性的较为理想的燃烧工况,首先针对锅炉存在的缺陷进行设备的维修,然后对锅炉燃烧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对燃用煤的合理配比;对一次风总风压(或一次风速)的调整和二次风配风方式调整;限定下层给粉机的转速,使得锅炉的燃烧过程得到优化,得到一套适合于锅炉燃烧特性的较为理想的燃烧工况。通过燃烧优化调整,锅炉的热效率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各种入炉煤颗粒度、灰分、挥发分、灰颗粒度的大小、形状对锅炉燃烧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最佳燃烧工况,以减轻因燃烧调整不当造成对受热面管壁的磨损。  相似文献   

8.
煤粉锅炉膜法富氧局部助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50 t/h煤粉动力锅炉存在结焦、热效率低及NOx排放浓度高等问题,在冷态动力场试验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k-ε-g湍流燃烧模型及煤的双挥发反应热解模型对炉内流动及燃烧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开发局部富氧助燃技术,设计膜法富氧局部助燃系统,并将局部富氧助燃技术应用于煤粉锅炉的工业试验。实践结果表明:局部富氧助燃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炉膛结焦和高温腐蚀问题;提高低负荷不投油稳燃能力;燃用贫煤时,可以在50%额定负荷下断油稳燃;大渣及飞灰可燃物含量降低,排烟热损失减少1.2%,锅炉实测热效率比常规运行方式下的热效率提高2.5%以上;锅炉NOx排放量在120~150 t/h负荷下为627~768 mg/m3。  相似文献   

9.
配风方式对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燃烧特性影响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CFD软件平台,利用Fluent对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炉内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稳态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二次风配风方式对炉内流动和燃烧过程的影响,探讨了不同配风方式下炉内流场、温度场、组分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均等配风、正宝塔配风、倒宝塔配风三种配风方式中,正宝塔配风为最佳配风方式.它不仅能保证炉内具有较好气流充满度和下二次风风速,利于煤粉与空气的混合与燃烧,减少炉渣中的可燃物含量,而且能够保证高温火焰位于燃烧区的中心位置,延长煤粉到炉膛出口的距离.研究结果对锅炉运行、设计和改造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燃用劣质煤或矸石的一种新型高效环保锅炉。合理调整好锅炉风煤配比、循环灰量和给煤粒度是减少锅炉磨损的主要途径。探讨运行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热电厂燃烧控制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不确定的复杂系统,要安全经济控制燃烧,掌握系统的特性是十分重要的;而分析空燃比的动态特性实施燃烧稳定性是锅炉燃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用模糊推理机理在锅炉运行时,基于模糊规则和测量值来评估燃料供给状态,并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经验摸索,空煤比在为5倍时锅炉燃烧最为经济安全,运行实例说明此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首先描述了在我国利用计算机进行节能的紧迫性和潜力,接着对燃烧优化的控制参数进行了探讨,叙述了燃烧优化对汽包水位、汽包压力、烟气含氧量、炉膛负压、蒸汽温度及锅炉热效率的控制要求,然后提出了几种燃烧控制模型,如风煤比控制、风煤比-氧量控制、风汽比控制、炉温信号控制、炉内微压波动控制等,最后提出了燃烧优化控制原则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自寻优法实现CFB锅炉最佳热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大喆 《应用科技》2009,36(10):65-67
CFB锅炉燃烧工况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分离后物料返回量、燃料种类差异、甚至燃料的干湿度的变化等因素,都需要随时改变空燃比,以保证燃烧热效率最高.这里通过推理机制,结合运行工况中热效率与空气系数的特定关系曲线,引入步进搜索自适应自寻优程序,确立最佳空燃比,寻求不同负荷状态下的最佳空气燃料配比,来确保燃料充分燃烧,实现CFB锅炉最佳热效率.  相似文献   

14.
当锅炉运行在最佳空气过量系数的工况下,根据锅炉效率的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得出了一台锅炉上使用多种燃料混烧与单种燃料燃烧的锅炉效率间的基本关系,按照该关系,可以从单种燃料燃烧的锅炉效率,估计出多种燃料混烧的锅炉效率,反之变然,从而达到减少试验次数的目的。这对于燃烧多种相类似燃料锅炉上的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物料流动与燃烧时NO_x排放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分析燃料颗粒轨迹和改变过量空气系数来研究炉膛出口污染物NO_x的生成分布情况,给出了入炉颗粒球形度对流态化的动态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以污染物NO_x生成量为主要考虑因素时,该锅炉炉膛的过量空气系数宜选在1.10~1.15之间,最佳燃烧工况宜选一、二次风比例为1∶1,过量空气系数为1.12。该数值模拟结果为优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提供了实际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船舶燃油锅炉控制对象多元性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PLC的新型船舶燃油锅炉实验模拟系统.为了逼真反映船舶燃油锅炉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建立了锅炉本体及燃油锅炉控制箱的仿真实物模型,设计了燃烧、水位信号检测电路,利用PLC开发了燃烧过程和水位控制程序.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模拟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工业锅炉排放烟气量影响锅炉热损失的观点出发,分析研究有关降低过剩空气量燃烧,以减少排烟热损失,从而降低燃烧消耗量,以及提高锅炉热效率一类问题。采用低过剩空气系数燃烧控制系统,以及有氧量修正的控制方案,是当前提倡经济燃烧,实现节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钢坯加热炉燃烧系统空/燃比控制的难题,依据步进式搜索原理,建立了钢坯加热炉燃烧系统的空/燃比自寻最优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景芝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1):6270-6274
针对目前锅炉水温控制系统温度控制不准确和时间延迟的缺陷,为准确及时地对锅炉水温进行监控,提出了一种基于DCS锅炉水温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采用了8051主控芯片,AD590芯片作为温度传感器,ADC0804芯片作A/D转换器,然后使用模糊自适应内模控制算法实现对锅炉出水温度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外界气温变化和锅炉燃烧实时调整的问题,能够准确实现供水温度和设定值的实时跟踪和自动控制,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棕榈空果串(EFB)作为一种废料,如能将其回收利用作为锅炉燃料燃烧将具有极大潜力。研究利用TG-FTIR分析Adaro煤与生质料EFB在空气中混烧的特性。热重分析仪记录样品在加热过程中重量损失,而FTIR则分析其释放的气体产物。该实验针对煤与生质料以及三种不同的混烧比例,分别以煤与20%EFB,30%EFB,50%EFB在空气(21%氧气/79%氮气)的条件下进行混烧。每组实验均是以升温速率10℃/min从40 t加热到900℃。TG热重分析表明适当增加废料EFB的比例到20%对煤的燃烧特性曲线影响特性不大。FTIR分析释放的气体主要是CO_2,CO和H_2O。实验最后也使用了SEM和EDS进行残留固体分析表明其灰分主要是SiO_2等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