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现代汉语的“百姓”指人民(旧时区别于“官吏”),然而古代却与之相反。例如:《诗经·大雅·天保》五章:“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亨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周语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韦昭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礼记·郊特牲》:“献命库门之内,戒百官也,大庙之命,戒百姓也。”郑玄注:“百姓,王之亲也。” 战国以前,并不是象今天这样每个人都有“姓”,“姓”是贵族的标志,一般的贫民百姓根本没有“姓”。且“姓”与“氏”是有分别的。“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的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为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所以,《通志·氏族略·氏族·序》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  相似文献   

2.
姑姓之密须与姬姓之密的地望及其相互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密国地望和三女姓氏的考证,认为姬姓密国封于商代姑姓密须国故地,投奔密康公的三女,非“姑姓”,实为“姬姓”,从而提示共王灭密是因为密康公违背周代“同姓不婚”之制。  相似文献   

3.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姓与氏的产生及其不同作用,继而透过宗法世族的社会背景考察了周代的姓氏制度及其衰落,最后就其积极方面论述了华夏姓氏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婚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以对感情的固定专一为形式,是对爱的一种升华。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长期的婚姻实践中,为保证血缘的统一纯净,立姓氏以别婚姻,出现了同姓不婚的规定。因此,婚爱必然地不会是单纯的爱情,而是夹杂了人类文明因素的混合物。《诗经》中的婚爱诗即完整地表现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5.
简要分析了中国宗法制度的本质,从宗法制与姓和氏、宗法制和字辈、宗法制和避讳,以及宗法制和妇女的姓名四个方面讨论了宗法制对中国姓氏的影响。认为姓氏不仅是血缘传承的见证,更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带着阶级等级对抗的宗法制的有力折射。  相似文献   

6.
欧美国家流行家族寻根的风潮,装有姓氏起源的纸袋也曾遍布我国的大街小巷,但是明治维新进行姓氏改革后,从氏姓制演变而来的现代日本人姓名体系,其家族血缘意义与我国相比要淡薄得多。  相似文献   

7.
我们习惯说按姓氏笔画为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姓、氏的起源很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询问:“您贵姓?”得知彼此同姓后往往顿生亲近:“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17年来,中国科学院有一位学者从遗传学的角度对中国人的姓氏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通过对姓氏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基因的奥秘,特别是男性Y染色体的奥秘;并且认为,同姓者未必“五百年前是一家”。  相似文献   

9.
伊朗人姓名的构成形式可分为伊斯兰时期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传入伊朗之前,伊朗人没有姓和名之分。例如,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把波斯帝国创始人居鲁士大帝(公元前六世纪)的名字记作“Curosh”,只有一个字,而且本身并无含义,只起符号作用。伊斯兰教传入后,伊朗人的名字阿拉伯化了,同时也继承一些历史习惯,人名基本上分为两部分,名在前,姓在后。姓名少则两个字,也有三个字或更多一些的。如伊朗总统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名阿布哈桑,姓巴尼萨德尔;前国王巴列维,名穆罕默德·礼萨,姓巴列维。伊朗人的姓氏不仅是家族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正>姓氏,是一种文化。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现今,在众多姓氏中有五个姓既罕见,又令人"望而生畏"。死据说是倒数第二的"小姓"。"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难据统计,这是中国倒数第一小姓。  相似文献   

11.
太昊伏羲氏源流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而炎、黄之前,还可远溯到太昊伏羲,只是关于这位先祖的身世,我们所知,实在有限。从虎到龙的嬗变综合古籍记载,“太昊”亦作“太皞”、“大嗥”等;“伏羲”氏别写尤多,如“包犧”、“虙(?)(戏)”等;又言伏羲姓,其制“以龙命官”云云。有关伏羲之氏、姓、封号及官制,仅  相似文献   

12.
"穰"字的姓氏义,从1915年首版《辞源》拒收、至1979版《辞源》始,错置为"稂"字的姓氏义,两误并存。引发国家级权威辞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多部权威辞书承袭其误,其姓氏义训释混乱之势扩大;导致"穰"姓的人事档案,户籍、身份证等"穰"姓用字生乱。探寻其因,终结其误,以还"穰"字姓氏义本源。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族别,古书无明确记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考证屈原的族别,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即弄清了楚的族别,屈原的族别自然就清楚了。一、楚的族别问题。屈原在《离骚》中这样自我介绍:“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帝是谁?不少书说高阳帝是颛顼。翻开《大戴礼记·帝系》,那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岩帅镇班奈村佤族的同姓婚、交错婚和堆砌婚进行研究,阐释了班奈佤族对这三种婚姻形式产生忌讳的根源,分析了为"犯忌"者举行的"求恕"仪式以及由此类婚姻形式所引起的亲属称谓调整在维系班奈佤族社会正常运行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龙岩方音     
前言 龙岩地处闽西山区东南,与闽西客话区毗连,就方言基本特点看,龙岩方言属闽南话系统。龙岩方言使用范围包括龙岩县全境和漳平县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达四十多万。据历来地方志记载,龙岩县开发始于晋代,发展于唐宋间,从现有龙岩聚居姓氏一些族谱看,他们到龙岩开基多在三十二、三代与二十三、四代,即属唐末与南宋两次民族大迁徙时移居这里的,这些姓氏始祖则多在中原地区,可见龙岩方言也是始于中原地区的汉语,  相似文献   

16.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氏求救于齐”,这“赵氏”有的认为指赵太后,有的认为指赵国的国君。它究竟指谁呢?为什么有人把“赵氏”理解为赵太后?因为古代的妇女称“某氏”,直到解放前的农村里还有这样的称呼。但是你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古代妇女称“某氏”,是在她娘家姓的后面加“氏”,而不是在她夫家的姓后面加  相似文献   

17.
《索恩医生》是特罗洛普继《巴彻斯特养老院》和《巴彻斯特大教堂》之后所写"巴赛特郡"系列的第三部小说。文章通过分析特罗洛普的《索恩医生》这一小说作品,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从封建贵族社会向资本主义商业社会转型过渡期新旧两代贵族婚姻价值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朝{类代}别,J.户‘专官厅名称…主要职官 卜国 )(_大垂相) }①△掌管全国军政大 权。品级(枝禄)一品②…”r公:”一”公’卜·’①曹魏“罢汉台司,更置 ‘垂相”,。曹操自任垂 相。曹玉代汉为魏,称帝 后,改“相国”为“司徒,, 复制中书监、令,以掌机 要,不另设参相。蜀汉设 《晋书百官志》辰之(清)杨:《三国会要》卷9,《职垂相,孙吴亦设垂相,有{官》时分置左右垂相。②官分品级,始于曹魏(与“九品中正制”之九品有别)。但有时仍沿用汉代扶禄之制。如中书监、中书令均为三品,扶六石;尤禄勋为三品,扶中二千石,侍中为三品,扶比二千石,给事黄门…  相似文献   

19.
瞿蜕园、朱金城同志编撰的《李白集校注》,以清乾隆刊本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广罗异帙,通校了多种不同时期的重要刊本,并在每篇诗文之后,附有详细校记,对底本中一些明显的谬误和阙疑,进行了大量考订辨伪工作,披沙拣金,善加别择,对李白诗文的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  相似文献   

20.
考察《白古通记》的作者,是《白古通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要考察《白古通记》的作者,不仅要研究《白古通记》的内容,还必须对《白古通记》的成书年代有明确的认识。由于《白古通记》在明洪武十七年至永乐十四年间成书,而杨黼的生活年代为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杨黼未成人时,《白古通记》已经成书,所以,杨黼不是《白古通记》的作者,《白古通记》不可能是他隐居宾川鸡足山期间所作。《白古通记》的作者为大理喜洲人,姓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