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加速推进的大环境下,全国高校尔雅通识教育发展如火如荼.西北师范大学自2014年引进尔雅网络通识教育课程以来,此平台课程已基本覆盖全校同学的公共选修课程,这对通识教育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此平台的运用维护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为了解高校尔雅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推广情况,本论述以西北师范大学尔雅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数据研究分析找出本校学生在尔雅通识教育平台学习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促进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尔雅通识教育发展的针对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意义,提出MIS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势、定位及相关制约因素,从实验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评价体系方面入手,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推行通识教育,加强通识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学院校培育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该文从医科高校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实施举措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望其能有效发挥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
阐释高校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目标,归纳目前我国高校本科通识选修课程及其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即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课程组合的拼盘化;课程内容的知识化、浅显化;教学方法的单向性、灌输式;成绩评定的单一性和简单化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针对上述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与管理5个方面提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提高的,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随着对通识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意义与重要性越来越被教育界所认识。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识课程的建设是其中的核心环节。阐述了沈阳师范大学开设《邂逅美酒》通识课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对《邂逅美酒》通识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授课内容的多要素融合、讲授内容的前沿性、课程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作为面向沈阳师范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全新的通识选修课程,《邂逅美酒》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实现《邂逅美酒》核心通识课课程内涵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而实施的全面素质教育.大学通识教育主要通过通识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与漳州师范学院在通识课程设置理念、学分比例、内容结构、管理模式及非正式通识课程开设等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通过分析比较,在汲取港台高校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大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通识课程提出改进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浅谈公选课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科生公选课是学校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在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理念及在教学计划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而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公选课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在大学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典名著是人类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是当下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更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经典名著通识课程面临种种困境,正确认识经典名著在通识课程中的现实价值,合理设置名著型通识课程,促进经典名著与通识课程的有效融合,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通识教育目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武钧 《科技信息》2013,(1):239-240
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通识教育的来源与其深刻的内涵,并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在认识上和课程教学上的不足,提出了加强通识教育的认识、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壮大通识教育师资力量、完善通识教育评估机制与设置通识教育专项基金等意见。为完善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设、让通识教育理念登上大学生发展的"高速列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通识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通识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实验教学发展的背景,讨论当前高等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通识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的三个途径,即将通识教育模式中“协调发展、宽知识面”融会于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将通识教育方法中“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之中及加强实验教学的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