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河流阶地变形测量与地壳缩短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穿越阿图什背斜的河流阶地变形测量和年代学研究,计算出该背斜带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壳缩短速率可达5-6mm/a,估计塔里木盆地北缘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壳缩短速率可达100mm/a以上。  相似文献   

2.
王胜利  卢华复  印栋豪 《科学通报》2002,47(10):793-794
沈军等人[1]在《科学通报》第46卷第4期发表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河流阶地变形测量与地壳缩短速率》一文(以下简称《速率》).他们发现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图什背斜之上博古孜河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阶地的变形,并进行了水准测量和GPS差分测量.他们的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第四纪晚期地壳缩短运动的直接证据,对于研究塔里木盆地-天山盆山耦合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但是《速率》对于  相似文献   

3.
中秦岭更新世以来间歇式隆升作用使得流经此地的乾佑河谷两侧发育多层溶洞. 应用230Th铀系法测定了3层溶洞中位于古潜水面位置附近的12个碳酸岩样品, 年龄结果表明这3层溶洞开始抬升并接受沉积的最早时间分别为358 ± 38, 247 ± 28和118 ± 19 ka, 结合高差得出河谷下切速率在358 ~ 247 ka期间为0.23 ( 0.02 mm/a, 在247 ~ 118 ka期间为0.19 ( 0.03 mm/a, 晚更新世以来(118 ka至今)的下切速率高达0.51 ( 0.08 mm/a. 这表明中秦岭358 ka以来构造隆升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晚第四纪中秦岭下切速率与构造抬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非  李红春  朱日祥  胡玉台 《科学通报》2002,47(13):1032-1036
中秦岭更新世以来间歇式隆升作用使得流经此地的乾佑河谷两侧发育多层溶洞.应用230Th铀系法测定了3层溶洞中位于古潜水面位置附近的12个碳酸岩样品,年龄结果表明这3层溶洞开始抬升并接受沉积的最早时间分别为358±38,247±28和118±19ka,结合高差得出河谷下切速率在358~247ka期间为0.23±0.02mm/a,在247~118ka期间为0.19±0.03mm/a,晚更新世以来(118ka至今)的下切速率高达0.51±0.08 mm/a.这表明中秦岭358ka以来构造隆升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南北地震带南西缘的元谋-昔格达断裂新构造特征对认识区域构造地貌形变、强震分布与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块体运动中的活动方式和强震趋势意义重大.经开展该构造带地质、地貌、形变及活动性综合研究,表明:(1)元谋-昔格达断裂活动方式总体表现为第四纪早期的逆冲和晚期的左旋走滑兼局部挤压或张剪.(2)断裂切错的地层、地貌形变特点和探槽表明:江边以南,断层最新活动时间在距今6.92±0.70~8.68±0.94 ka之间;自20.82±2.12 ka以来,断层垂向活动速率约为0.096 mm/a,水平滑动速率为1~2 mm/a;断裂强活动复发间隔应不小于8.68±0.94 ka.江边以北,断裂最新活动时间晚于12.83±1.09 ka;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走滑速率约为1.70 mm/a,垂向速率为0.04~0.10 mm/a;断裂强活动复发间隔大致为1~1.2万年或更短.(3)前期成果表明断裂带自晚新生代以来主要受早期的NNE-SSW向和晚期的NNW-NWW向水平主压应力场作用,而晚期局部构造应力场表明,下雷弄-江边、化同-秧田井、一平浪-罗川一带倾滑明显,影响和调整了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6.
昆仑山北坡鸭子泉河阶地发育及其构造-气候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昆仑山北坡鸭子泉河流阶地系列是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地貌标志. 阶地地貌及沉积学研究证明其为构造成因阶地, 是青藏高原北部构造隆升过程中河流阶段性下切作用形成的. 通过粗颗粒石英(90~125 μm)的光释光单片再生法(SAR)及14C测年研究, 初步确定鸭子泉河各级阶地的形成年代分别约为57.5, 12.8和6.5 ka BP. 三级阶地特征及年代学研究揭示昆仑山北坡在全新世初期河流下切速率明显提高, 从12.8 ka BP开始下切速率平均值由0.43±0.08 mm/a突变为1.59±0.69 mm/a, 显然, 全新世之初昆仑山开始较为强烈地隆升. 青藏高原北部边界的阿尔金断裂构造运动也存在本次变化, 但其隆升速率明显大于昆仑山, 这种差异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有大于其内部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疆佳木地区的第四纪断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佳木地区发现了第四纪台兰河断层,它是现代盆地-山脉耦合的边界断层,利用断层对不同时代的第四纪沉积赞成的不同断距的测量数据,求得了断层在第四纪赞成的盆地-山脉900m高差,以及地壳缩短量3.7km和1.59mm/a的缩短率。所造成的山脉隆升量和山脉隆升率分别是1.34km和0.56mm/a.加上盆地边缘古木别孜背斜的贡献,佳木地区第四纪地壳缩短量和缩短率估计分别达到4.8km和2mm/a.这些数据与中国新疆库车地区所确定的缩短速度及在吉尔吉斯Issyk湖地区、中国新疆库尔勒-乌鲁木齐地区GPS重复测量的地壳缩短速度相一致,反映了新第三纪天山南麓再生前陆盆地的冲断作用比较快速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浅层构造变形和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 在华北地区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总长约4000 km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资料, 对郯庐断裂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呈不连续展布, 由14条北东-北北东向的次级断裂组成, 总体呈北北东走向; 断裂带宽度由南向北变窄, 莱州湾和渤中海域断裂带结构相对复杂, 主要由褶皱和倾向相同或相反的更次一级张性断裂组成, 背斜顶端通常发育微型对称性地堑; 辽东湾内断裂带结构相对简单, 主要有倾向相同或相反的更次一级断裂组成. 断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显示, 辽东湾内郯庐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Q3末), 而在莱州湾和渤中海域, 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全新世早期(Q4初), 并和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统计计算结果显示, 晚更新世以来郯庐断裂带的垂向位移量为6~11 m, 渤中海域具有较大的平均垂向滑动速率, 向南北两侧变小; 不同时期的垂向滑动速率显示, 郯庐断裂带在2个时期具有>0.06 mm/a的活动速率, 分别为23~10, 85~65 ka BP. 运动学上, 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带主要表现为张性正断作用. 综合构造变形、活动性和地震活动, 渤海内的郯庐断裂带可划分为莱州湾段、渤中段和辽东湾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3,1995和1997年3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资料测定了青藏高原GPS监测站的三维位移速率,并由此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应变.GPS 多期精密复测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仍以南北向挤压、东西向拉张、垂直方向隆升为主.喜马拉雅块体的相对汇聚速率大约为(19.5±1.7)mm/a,拉张速率大约为(5.5±6.0)mm/a 左右,隆升速率大约为(7.6±5.2)mm/a.西藏块体相对于格尔木南北向缩短率大约为(9.3±4.6)mm/a,东西向拉张速率大约为(8.7±6.4)mm/a,中部拉张速率最大约为(15.6±6.30)mm/a,反映了高原侧向挤出运动.喜马拉雅块体以压应变为主,西藏块体中部以张应变为主,最大张应变率和最大压应变率分别为0.131×106和-0.189×10-6 a-1.  相似文献   

10.
末次冰期以来陆架环境演化及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次冰期以来陆架环境演化及沉积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秦蕴珊近年来,使用新的海上探测手段所获得的资料表明,只有将陆架上的沉积作用与陆架的环境演化进程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才有可能揭示出沉积作用时空变化的机制。我们把晚更新世末期以来...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3, 1995和1997年3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资料测定了青藏高原GPS监测站的三维位移速率, 并由此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应变. GPS 多期精密复测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仍以南北向挤压、东西向拉张、垂直方向隆升为主. 喜马拉雅块体的相对汇聚速率大约为(19.5±1.7) mm/a, 拉张速率大约为(5.5±6.0) mm/a 左右, 隆升速率大约为(7.6±5.2) mm/a. 西藏块体相对于格尔木南北向缩短率大约为(9.3±4.6) mm/a, 东西向拉张速率大约为(8.7±6.4) mm/a, 中部拉张速率最大约为(15.6±6.30) mm/a, 反映了高原侧向挤出运动. 喜马拉雅块体以压应变为主, 西藏块体中部以张应变为主, 最大张应变率和最大压应变率分别为0.131×10-6和-0.189×10-6 a-1.  相似文献   

12.
天山北麓霍尔果斯背斜晚中新世以来翼旋转方式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胜利  CHEN Yan  卢华复 《科学通报》2008,53(12):1414-1421
霍尔果斯背斜位于天山北麓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第二排背斜带的西段, 为走向近东西的断层相关褶皱. 在南北向穿过背斜的金钩河剖面中, 背斜南翼地层由走向东西、南倾55°的安集海河组(E2-3a)、沙湾组((E3-N1)s)、塔西河组(N1t)和独山子组(N2d)下部等前生长地层, 以及相同走向、倾角从独山子组(N2d)下部55°减小至倾角47°的西域组((N2-Q1)x)底部直至西域组顶部水平的生长地层构成. 背斜北翼被突破断层切割并受到拖曳, 呈直立或者微弱倒转. 在深部, 背斜基本对称, 核部为白垩系和侏罗纪煤系地层; 背斜南翼的前生长地层显示为产状稳定的南倾反射面, 生长地层显示为倾角向上逐渐减小的反射面, 整体呈扇形, 表明霍尔果斯背斜是南翼通过翼旋转方式生长的滑脱褶皱. 依据背斜的生长模型和磁性地层学约束的生长地层年龄, 霍尔果斯背斜南翼生长过程中吸收的平均地壳缩短速率为~0.46 mm/a, 平均构造隆升速率为~0.86 mm/a, 超过天山北麓晚新生代的平均沉积速率, 这与野外观察到的背斜顶部受到强烈剥蚀是一致的. 考虑到霍尔果斯背斜基本对称的几何形态及对突破断层影响的忽略, 背斜两翼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共同吸收的地壳缩短应不小于~0.92 mm/a.  相似文献   

13.
华北晚更新世马兰期气候地层划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安芷生 《科学通报》1984,29(4):228-228
自从1930年德日进、杨钟健将华北广泛分布的晚更新世黄土归为马兰期堆积以来,马兰黄土被视为华北晚更新世的标准层位之一。陕北萨拉乌苏动物群则作为华北晚更新世典型哺乳动物群。近来,华北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孢粉,海侵地层、磁性地层及C~(14)年代等  相似文献   

14.
南海南部12 Ma以来的蛋白石堆积速率与古生产力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1143站463个样品中生物硅的检测发现,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在晚中新世(12.3-5.7Ma)明显增加,与总堆积速率及碳酸堆积速率的变化一致,反映了较高的生物生产力,从而证实了晚中新世南海南部发生了一次“生物勃发事件(biogenic bloom event)”,与印度洋-太平洋海区的“生物勃发事件”相。中更新世(约0.7MPa )以来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的明显增加, 可能与“中更新世革命”事件之后季风环流的增强所造成的上升流和营养供应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丽江盆地北部区第四纪时期的左旋剪切拉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丽江盆地北部区具有锯齿状断裂的典型特征, 几何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追踪张”特点; 在运动方式上, 既有拉张伸展, 又有左旋剪切. 其中, 平均左旋剪切位移分量为1950 m, 平均拉张位移分量为1730 m. 在活动时代上, 盆地的左旋剪切拉张开始于中更新世. 以距今800 ka计算, 可以获得平均左旋剪切位移速率为2.44 mm/a, 平均拉张速率为2.16 mm/a. 丽江盆地北部区不同区段的地质构造表现证实了构造地貌学分析结果, 符合具有剪切位移分量锯齿状断裂的运动学特征. 对丽江盆地北部区左旋剪切拉张运动学特点的认识, 为川西北活动块体顺时针转动模型以及正确理解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在第四纪时期的作用、地位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6.
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是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的关键时期,现有证据显示这一时期人类体质特征及行为复杂多样,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人类.由于多数人类化石缺乏可靠年代数据,加之相关研究薄弱,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人类体质特征及演化变异所知甚少.最近对广西隆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隆林人呈现更新世古人类和现代人镶嵌型体质特征,或许是当时残存的古老型人类或者未知的新种.这一观点已经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关注.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隆林人颞骨进行了扫描及骨性内耳迷路3D虚拟复原,通过与50例新石器时代现代人、10例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及22例尼安德人内耳迷路25项特征数据的修正T值检验、双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隆林人内耳迷路的形态与现代人关系最近,其次为早期现代人,而与尼安德特人相差较大.本研究提供了中国古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数据,揭示了全新世初期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特点.研究结果虽然支持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初期东亚人群演化历史复杂多样的观点,但还需要更多的发现和研究来阐明这一时期人类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近代察尔汗盐湖的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东生 《科学通报》1990,35(24):1888-1888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是著名的固液并存的钾镁盐矿床,总面积为5856km~2,由广阔的盐滩和卤水湖泊组成。本区从晚更新世以来形成四个成盐旋迥,起止年龄:S_1为25000—21800a B.P.、S_2为19700—19000a B.P.、S_3为18000—16500a B.P.、S_4为15000—8000a B.p.。成盐旋迥标志着气候湿润-干旱的间歇变化,进入全新世以来,察尔汗盐湖向干盐湖的演化阶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深部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拜城-大柴旦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穿过了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坳陷和塔北隆起两个构造单元. 利用该剖面上的拜城、库车、轮台和库尔勒4个爆炸点的地震资料, 通过二维横向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射线追踪与理论地震图计算, 获得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二维速度结构与构造. 结果表明, 库车坳陷与塔北隆起的地壳分层具有统一性, 但界面深度、地壳厚度以及速度分布沿剖面变化明显, 其中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地壳与下地壳. 在库车坳陷的拜城以及塔北隆起的轮台爆炸点附近莫霍面抬升, 使地壳分别减薄为42和47 km. 地壳最厚处是库车坳陷与塔北隆起的转换部位, 地壳厚度达52 km. 此处的上、下地壳内分别发育壳内速度异常体, 其中上地壳表现为高速异常, 下地壳发育低速异常体, 它们几乎分布在同一垂线上, 相应位置的盖层较厚. 根据地壳的速度结构与构造, 可将剖面划分为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和两者之间的过渡带3个部分, 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速度变化特点、基底结构形式和深浅部构造关系. 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壳与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东西向的差异可能意味着塔里木盆地向天山造山带俯冲消减的速度和强度的不同, 引起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分段.  相似文献   

19.
天山中段南麓的第四纪褶皱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天山是亚欧大陆内部重要的活动构造带,通过地表地质和地震剖面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天山中段南麓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内部,鉴别出库车塔吾背斜南翼的褶皱崖和东丘里塔格背斜北翼的褶皱崖.褶皱崖是由于断层台阶状转折和运动,其上盘原来水平的沉积层和地表面因活动轴面及固定轴面的分离而形成单斜构造.测量褶皱崖的形态,利用受变形的第四纪沉积物的年代,求得深处断层所造成的地壳缩短,东丘里塔格背斜北翼第四纪缩短率为(1±0.1)mm/a.东丘里塔格背斜和库车塔吾背斜的褶皱崖证实了库车地区地壳缩短构造延伸进入第四纪晚期.  相似文献   

20.
崔之久  杨建强  赵亮  张威  谢又予 《科学通报》2004,49(13):1304-1310
此前, 中国晚更新世晚期多年冻土南界的研究有两点不足, 一是限于中国北方东段, 二是年代数据不够系统. 通过对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冰缘现象的研究, 认为中国北方高纬度多年冻土南界基本上沿38°~40°N(东段)和37°~39°N(西段)延伸, 并第1次绘出分布图. 同时, 综合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 重建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纬度冻土带南界的变迁, 并提出26和23~13 kaBP有两次寒冷期, 年均温在不同地段较今降低8~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