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武汉市生物质资源调查,综合分析与评价了武汉市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现状及不足之处.结合国内外生物质资源利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适合武汉市具体情况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2.
唐成鹏 《科技资讯》2014,(14):120-120
生物质能是地球上最普遍的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第四大能源资源,但现在生物质利用总量还不到其生产总量的1%,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从生物质的定义谈起,先论述了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并对其最主要的利用方式——生物质能发电进行了介绍,最后论述了我国的生物质资源和生物质发电的现状,并对生物质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能源的主要利用形式和目前发展的情况及将来的发展趋势。不可再生矿产资源濒临枯竭 ,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利用前景广阔 ,目前气化和液化技术是生物质利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杨高峰  樊峰鸣 《河南科学》2007,25(6):1036-1039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源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属于比较成熟的利用技术之一.结合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实证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主要生物质燃料油木本能源植物资源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为了满足生物质燃料油生产对原料的需要,对中国适合于作生物质燃料油原料的主要木本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明晰了中国主要生物质燃料油木本原料植物资源的分布。生长及可利用状况,并在资源集中地区建立起主要生物质燃料油木本植物资源基地,进行优良类型的选育并对其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进行研究,建立起良种繁育基地。该项研究填补了生物质燃料油木本能源植物特别是其良种选育领域的研究空白,对加快我国生物质燃料油产业化的进程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能源、电力供求趋紧,国内外发电行业对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有利于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于是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应运而生。我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如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潜力将十分巨大,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瓶颈问题。本文就本公司实际运营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利用优化生产规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指导生物质资源利用,基于生物质资源岛式分布特点及生产力指数法,建立了生物质收集与加工利用过程的成本模型,提出了以单位原料的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的生产规模优化方法.以气化技术为例,考察了秸秆类生物质在不同分布情况下的优化经济规模,并分析相关因素影响.结果表明:气化技术的优化经济规模为6~9万t/a;优化规模及总成本随固定投资增加而增加;运输费率增加导致优化规模下降,总成本上升.  相似文献   

8.
 农业发展历史表明,几千年来的农业是以生物质的作物果实和畜禽肉蛋奶为生产对象的,而占生物量60%的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只是“农业废弃物”。现代生物质转化技术则可以将这些“农业废弃物”以及所有可利用的生物质转化为种类繁多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产品并再获大幅增值。这是对农业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在污染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中保护环境,并生产种类繁多的绿色产品。因此,农业在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同时,应将“非粮生物质”纳入农业生产系统,由“半生物质农业”或“部分生物质农业”发展到“全生物质农业”或“全生物质利用农业”。  相似文献   

9.
<正>资源短缺与能源危机是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开发和利用木质纤维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生物质精炼"的概念来源于石油精炼,是指将植物木质纤维加工分离成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进行高附加值利用,主要用于生产清洁能源、高附加值化学产品、生物质复合材料等.由于从木质纤维中分离上述三大组分本身的成本已经很高,再加上后续的化学/生物加工成本,因此这种意义的"生物质精炼"目前还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林产化学与工业》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共同主办,为全国林产化工行业的学术类期刊。报道范围是可再生的木质和非木质生物质资源的化学加工与利用,包括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新材料、生物质天然活性成分和制浆造纸等,主要包括松脂化学、生物质能源化学、生物质炭材料、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胶黏剂化学、森林植物资源提取物化学利用、环境保护工程、木材制浆造纸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和林产化学工程设备研究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