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鲈鲤胚胎发育特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水温(18±0.5)℃条件下,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 T chang )]的胚胎发育特征。结果显示:成熟鲈鲤卵呈球形、桔黄色,为粘性卵,卵径2.2mm,卵膜遇水膨胀后,最大外膜径达3.2-3.8mm。受精卵在水温(18±0.5)℃条件下,受精2h28min后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45h23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后126h28min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为10.4mm,卵黄囊大而侧扁。根据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鲈鲤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连续阶段。32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倒刺鲃胚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温度对光倒刺鲃胚胎发育的影响,观察了在3种温度条件下光倒刺鲃胚胎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在17℃条件下,胚胎不能完成发育过程;在23℃~25℃及24℃~27℃条件下,胚胎能正常发育,且孵化率均超过95%;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较高的水温条件使胚胎发育阶段时程缩短.24℃~27℃条件下胚胎畸形率稍高,但与23℃~25℃条件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秋冬季生殖的真鲷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低于27℃而高于15℃,最适水温在24~18℃范围之内;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是10.6℃,胚胎发育时间与水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仔、稚鱼对降温的适应能力与其个体大小,起止温度高低正相关,而与水温的下降速度、下降幅度负相关,水温低于15℃时容易出现仔、稚鱼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4.
为给单环刺Yi(U.unicinctus)的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本文研究了水温对单环刺Yi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环刺Yi各胚胎发育期的发育速度(h)随水温(T)升高而加快,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求得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平均2℃。不同水温条件下,各期幼虫期的存活率以20℃为最高,培育水温高于或低于20℃时生存率逐渐降低。幼虫培育适宜温度为15-20℃。  相似文献   

5.
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及温度对其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ikon显微镜观察了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全过程,并比较了受精卵在13种温度下胚胎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22.5℃、盐度29.9和pH 8.2条件下,从受精卵至孵化出膜总历时34 h 55 min,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1期;孵化水温对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和孵化时间有显著影响,孵化时数(h)、孵化积温(A)与平均水温(θ)密切相关,h=4265.9θ-1.547 9,A=3.420 1θ2-168.99θ+2 786.1;有效积温为480.04~553.96℃.h,阈温度为7.01℃,但实际孵化水温须高于12℃,14~28℃胚胎均能正常孵化。适宜孵化水温为17~22℃,孵化率高于89%,畸形率低于16%。  相似文献   

6.
花鲈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人工繁殖的花鲈胚胎的发育过程。花鲈的卵为圆球形、浮性,吸水膨胀后卵径为1.38 ̄1.51mm;大多具1 ̄2个油球,少数具3 ̄4个油球。在温度为12.2 ̄14.0℃、盐度为22‰的天然海水中,花鲈胚胎发育历时的86小时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5个阶段,共30个发育期。  相似文献   

7.
蓝点马鲛属暖温性大型中上层经济鱼类,具有高度集群和洄游的习性,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亚热带和温带水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不同温度下蓝点马鲛胚胎发育的速度模型研究是基于产卵量方法的亲鱼资源量和补充资源量评估所必须的资料。本研究对不同水温对蓝点马鲛胚胎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用受精卵于2016年春季产卵盛期在宁波象山港经海上人工授精获得,实验用蓝点马鲛卵径范围1.58~1.72 mm,平均直径(1.64±0.03)mm。实验共设置5个温度梯度(12、15、18、21、24℃),于100 L的实验水槽中对不同温度下蓝点马鲛胚胎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蓝点马鲛胚胎发育速度和温度关系密切,12℃时,胚胎未完成发育,胚胎发育的最高临界水温24℃,最适水温范围是15~21℃,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水温成负相关关系。不同温度下胚胎不同时期发育所需时间表明Ⅲ期可能是蓝点马鲛胚胎发育的敏感期。  相似文献   

8.
泥鳅是重要经济养殖鱼类,但是关于温度对泥鳅的受精卵卵裂研究还没有详细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泥鳅的胚胎发育在不同水温(17±0.5)℃、(20±0.5)℃、(23±0.5)℃、(26±0.5)℃、(29±0.5)℃、(32±0.5)℃对卵裂间隔时间(T_0)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胚胎发育可划分受精卵、卵裂期、原肠胚期、神经胚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6个阶段.在一定水温范围内,第一次卵裂时间随水温升高而缩短,每升高1℃,约提前3.5min,通过回归分析第一次卵裂时间(y)和水温(x)的关系可以归纳为:y/min=-78.5ln(x/℃)+298.96(R~2=0.99).水温越高,卵裂间隔时间也越短,间隔时间与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min=44.188-0.002x/℃3+0.142 8x/℃2-3.553 6x/℃(R~2=0.987 1).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获得异育银鲫"中科3号"(Allogynogenetic gibel carp"CASⅢ")受精卵,在水温(20±1)℃的条件下观察了"中科3号"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并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受精卵、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20个时期.此外,研究了18,20,22,24,26,28,32℃不同温度下异育银鲫"中科3号"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异育银鲫"中科3号"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值为2.05,适宜胚胎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0~26℃,最佳孵化温度为24℃,温度与受精卵之间的回归方程式:y=19.465x-0.440 5x2-130.64(R2=0.978);温度与孵化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式:y=34.581x-0.773 2x2-310.63(R2=0.9791);温度与畸形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式:y=0.792 4x2-35.475x+393.03(R2=0.947);孵化温度与孵化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异育银鲫"中科3号"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14.8℃,有效积温为(627.26±6.67)℃·h.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泥蚶胚胎发育、幼体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国宝  聂振平  赖彬 《广西科学》1999,6(4):307-310
用广西防城港海区2~3龄增均体重10克/只~12克只的泥蚶作为新贝,对泥蚶胎发育、幼体生长发育及变态与温度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试验温度为19℃、21℃、23℃、25℃、27℃、29℃、31℃、33℃。试验用水为沙滤海水,比重1.014~1.020,pH值8.0~8.2。结果表明,胚胎发育最适温度为25℃~31℃,由此温度带求得的胚胎发育温度系数Q10为2.05。在高低极端温度下,胚胎发育畸形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光泽黄颡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光泽黄颡鱼的成熟卵直径约1.57mm,激素催产获得成功,受精卵圆形、橙黄色,遇水膨胀,直径为2.01mm。水温在22-25℃时,胚胎孵化需要52.5h。讨论并比较了该鱼和其它鱼类胚胎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进行了清道夫鱼(Hypostomus punctatus)对水族箱内壁附着藻类清除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清道夫鱼对附着藻类清除效果与鱼体的体长呈正相关:在24℃时,五个不同规格体长的清道夫鱼,13~14cm的平均清除速率最大,为8.8mg/h;水族箱内水温对附着藻类清除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当水温为16℃、20℃和24℃时,11~12cm的清道夫鱼的最大平均清除速率分别为1.9mg/h、8.9mg/h和8.0mg/h。  相似文献   

13.
采用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初步探讨了温度和盐度的改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显示: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适宜生长存活在盐度范围14~40 psu内,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14~19 psu.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适宜温度范围为21~30 ℃.温度实验中,在18 ℃以下的水中,幼鱼摄食能力减弱,活力低下,导致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在高于33 ℃的水中,幼鱼运动过频,导致消耗大量能量,抑制生长.研究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幼鱼对盐度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适当降低盐度有益于提高其生长速度,且幼鱼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室温对家兔体温的影响。方法根据2000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热原实验规程对家兔体温进行测定。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室温的升高,家兔体温筛选合格率也随之升高,在20℃~21℃时家兔体温筛选合格率最低(43%),而在24℃~25℃时筛选合格率最高(71%);室温在22℃~25℃时,家兔体温在38.5℃~39.0℃这一组构成比均超50%。结论不同室温对家兔体温的变化有影响,在进行热原实验前的家兔筛选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变温对毛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变温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竹类植物种子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特性,以及幼苗1~5片叶展叶时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竹类植物实生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采集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境乡的毛竹种子,在实验室培养箱中育苗,设定7个变温处理[24 h内设置2个不同的昼夜温度(时长为12 h/12 h)组合 ]:29 ℃/15 ℃(T1),28 ℃/16 ℃(T2),27 ℃/17 ℃(T3),26 ℃/18 ℃(T4),25 ℃/19 ℃(T5),24 ℃/20 ℃(T6),23 ℃/21 ℃(T7)和1个恒温处理22 ℃/22 ℃(T8)。每隔12 h详细观测每个变温处理下每粒种子萌发时间、1~5片真叶展叶时间和叶下高,并测量叶片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鲜(干)质量、根系形态、叶表面微形态、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结果】①在不同变温处理下,毛竹种子的萌发率均在50%以上;结合毛竹种子萌发的发芽势,发现T4—T7的种子发芽势高于30%;从T1—T8,毛竹种子的平均萌发时间逐渐缩短。②不同变温处理下的毛竹幼苗从第1片叶到第5片叶展叶时间逐渐延长;T6—T8处理下幼苗展叶时间和展叶数量都相对集中;同一培养处理下的毛竹幼苗从第1片叶至第5片叶的叶下高和展叶面积逐渐增加,温差越大毛竹幼苗叶下高越高;第3片叶后叶片的发育速率趋于稳定;温差越大,毛竹幼苗生物量也越大;根系在T3—T6处理下发育更好。③随着温差减小,毛竹叶片下表皮乳突和表皮毛数量逐渐变多,同一处理下的第1片叶到第5片叶,下表皮的乳突和表皮毛数量也逐渐变多;从T1—T8,毛竹幼苗叶下表皮气孔呈列排布,气孔表观形态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气孔密度最高值主要集中在T5。【结论】26 ℃/18 ℃(T4),25 ℃/19 ℃(T5),24 ℃/20 ℃(T6)变温处理更利于促进毛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提高,综合幼苗的叶下高、叶片面积、发育速率、生物量、根系和气孔密度等各项指标,这3个组合变温处理更适宜幼苗总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水温对罗氏沼虾和青虾心率及组织中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氏沼虾的心率随水温的降低而变化,在17℃时只有79次 min,为30℃的1 3;其血清Mg的含量随水温的降低而升高,肌肉中Mg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青虾心率在水温从24℃到17℃时,无明显改变;血清Mg随水温的降低而升高,但变化幅度小于罗氏沼虾。  相似文献   

17.
选取十二醇(俗称月桂醇)/辛酸二元混合体系作为蓄冷介质,通过理论计算,预测在不同的混合比下的结晶温度和相变潜热,预判其低共融混合比、低共融温度、相变热,然后在其混合物的理论低共融混合比前后,分别配制了7组不同混合比的上述混合物,进行了DSC热物性分析;并搭建恒温水浴实验台,对上述各配比混合物进行了蓄冷实验.各配比的相变...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处理实验方法,同时结合热模拟压缩和热模拟拉伸试验,研究了热处理对奥氏体不锈钢00Cr24Ni13铸坯高温热塑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能够明显改变实验钢铸坯中δ铁素体的形貌;经1200℃保温3 h空冷后,原始铸坯中存在的大面积连续网状δ铁素体完全转变为弥散分布的细小颗粒状组织。具有颗粒状δ铁素体的热处理试样与热处理前相比,不同温度压缩时的变形抗力略有增加,但并没有急剧恶化;热模拟抗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相同温度下的断面收缩率( Z)显著提高,其中Z≥60%的温度区间由1150~1280℃扩展为1050~1300℃,高塑性(Z≥80%)温度范围在150℃左右(1150~1300℃)。  相似文献   

19.
氯桥酸酐合成自熄性防腐聚酯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氯桥酸酐、顺丁烯二酸酐、乙二醇、二丙二醇和苯乙烯等为原料制备防腐阻燃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氯桥酸酐配比可达50%以上,反应温度160~180℃,反应时间20 h,催化剂量为0.1%~0.25%.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固化剂,于50~60℃固化45 h,80~9℃固化20 h,获得性能优良的树脂,当其氯含量大于20%时,具有较强的阻燃能力.该树脂在多种强腐蚀介质中相当稳定,特别适用于含湿氯气等强腐蚀性场所防腐.  相似文献   

20.
潘祥龙      郝二伟    **  谢金玲      杜正彩      侯小涛      邓家刚     《广西科学》2019,26(5):560-568
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评价海洋中药厚藤水提物(Ipomoea pes-caprae(Linn.) Sweet water extract,IWE)及醇提物(Ipomoea pes-caprae(Linn.) Sweet alcohol extract,IAE)的安全性。采用受精后3 dpf (Day post fertilization) AB系斑马鱼进行急性毒性评价,将受精后10 hpf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用于胚胎发育毒性及心脏毒性评价;将受精后3 dpf的gz15Tg/+(AB)肝脏荧光蛋白转基因斑马鱼用于肝脏毒性评价。结果表明,急性毒性实验中厚藤水提物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2.84 mg/mL,10%致死浓度(LC10)为1.46 mg/mL;厚藤醇提物LC50为1.32 mg/mL,LC10为0.76 mg/mL。胚胎发育毒性实验中厚藤水提物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组及LC10组干预24 h对斑马鱼胚胎未见尾部自主运动现象且发育迟缓,斑马鱼发育至72 hpf出现心脏和软黄囊肿大现象;厚藤醇提物LC10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出现心包水肿,血瘀,观察中各组未见胚胎发育畸形现象。心脏毒性实验中空白对照组斑马鱼胚胎心跳节律规则、搏动强有力;厚藤水提物及醇提物在24 hpf,48 hpf,72 hpf时间点1/3MNLC组、MNLC组及LC10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能明显减慢斑马鱼胚胎的心率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厚藤水提物及醇提物1/3MNLC组、MNLC组及LC10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能明显增加斑马鱼胚胎的SV-BA间距(P<0.01)。肝脏毒性实验中厚藤水提物中各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脏荧光面积均有减少趋势,组间比较无差异性;厚藤醇提物中1/3MNLC组、MNLC组及LC10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脏荧光面积均有增加趋势,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性,各给药组斑马鱼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本实验中厚藤水提物的LC50显著高于醇提物。高剂量LC10组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产生一定毒性作用。厚藤水提物及醇提物随着给药剂量增加,明显减慢斑马鱼胚胎的心率,产生一定心脏毒性作用。厚藤水提物及醇提物均未引起明显的肝脏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