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经济强省”是云南省新世纪发展战略。本文就“云南省绿色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 ,论述了生态省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及其现状、要求、近期目标以及生态省建设的政治认识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四百多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各抒已见,共同探讨中国的生态建设、生态产业以及生态文化等问题,为改善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出谋献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各地应当因地制宜,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构建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系,打造优美人居环境的生态基础,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共同  相似文献   

3.
指导和规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编制,研究制定了本导则。导则明确指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和生态文化四个方面。导则在阐述建设规划的内涵、意义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必须包括的内容以及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手段和审批程序。导则适用于全国各地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编制,同时供审查规划和检查、考核建设成效时使用。  相似文献   

4.
新《草原法》总结以往实践经验,把草原工作的战略重点从“以经济目标为主”转移到“生态、经济目标并重,生态优先”上来。“生态、经济目标并重,生态优先”是贯穿《草原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客观规律办事,既考虑生态环境、草场资源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考虑社会、群众经济繁荣、奔赴小康的目前利益,在提倡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争取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之路。这个指导思想也是草原监理部门进行草原监督管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2005年河北省成为第九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区.如何进行生态省建设,解决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长期的具体任务和研究课题.笔者拟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理论和原理,在分析河北省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现状、人口、资源条件的前提下,揭示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及生态文化等河北生态省建设支撑能力方面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社会三个方面,文章建立的标准基本上反映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现状和发展潜力。生态省标准由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组成;生态市标准由5顶基本条件和30项考核指标组成;生态县标准由5项基本条件和38项考核指标组成。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生态省、市、县建设的标准,同时也可以做为引导生态省、市、县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刚刚编制完毕的2005年度《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显示,浙江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7.1,列全国第一位。在这份令人骄傲的“成绩单”背后,是科技工作者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辛劳付出。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部署。2004年,省科技厅设立了“生态省建设科技攻关重大专项”。2005年初,省科技厅、发改委、环保局、建设厅联合下发了《浙江生态省建设科技促进纲要》,2006年,正式颁布《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以环境、资源为重点领域,围绕生态省…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但资源相对有限的大国,如果继续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生态功能突出的土地被盲目工业化利用,土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土地生态安全问题促使我们重视如何保障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在此背景下,需要界定生态建设用地的概念,论证构建生态建设用地法律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倡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生态建设用地,以期发挥生态功能来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真正地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浅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建设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诠释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探讨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 态省建设的可行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实施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出 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是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SPSS15.0软件,采用2001-2011年安徽省会经济圈城市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会经济圈生态补偿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以前环境恶劣补偿效果相对较差,自2004年生态省建设以来,生态补偿效益逐渐改善,2007年后生态补偿效果明显改善,安徽生态省建设中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促进补偿效益的提高,本研究为生态建设和补偿政策实施提供可行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远征 《科技潮》2003,(12):20-23
现在,生态城市建设已经不再是一个空虚的概念,一个个现实的行动纷纷“落地开花”:天津市环保局今年上半年成立了发展经济循环工作推动组和办公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海河综合开发工程也将生态建设作为主题目标之一……整个城市即将开始一场“生态建设革命”。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创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省",不仅是应对危机、调整结构、保持增长的现实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河南生态省建设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省建设,实现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将有利于加快河南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  相似文献   

13.
生态省建设中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分析了生态省的内涵,阐述了生态省建设中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对生态省建设中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和选取原则进行了探讨,并以吉林省生态省建设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北京离生态城市有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不少城市都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当前全国很多省、市都在进行生态城市的研究,并付之实践。有人说这一态势已成燎原之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否应尽早构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呢?  相似文献   

15.
浅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建设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诠释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探讨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与生态省建设的可行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实施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在乡村生态建设政策方面具备强劲的优势,且经验丰富;福建新近提出"生态省"发展战略,但不论是生态建设程度,还有生态治理模式的综合性都较为落后,也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对比闽台乡村生态建设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合理的生态治理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法律为规制,社区为建设点,多方组织参与,生态产业发展为力量,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的乡村综合一体化治理模式,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的乡村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及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及奖惩机制.中组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支持福建省开展先行先试,国家在福建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建立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就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当前,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虽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河南省正向生态省建设快速推进,以省为单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实现河南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支持福建省开展先行先试,国家在福建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且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在省、州的高度重视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始终把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组织实施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多种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围封转移战略。第一步三年奋斗目标,2005年是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开局之年,要按照州委的工作部署,紧紧抓住“一转双赢”目标,把围封转移战略实施推向新阶段,开创牧区经济工作的新局面,在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方面,各类项目的布局要进一步集中,转移工作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下大力气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要把生态民建设与转移牧区人口相结合,与产业化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城镇生态防护体系和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相结合,与原有重点项目区的完善提高结合,尽可能提高综合效益,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实现永续作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生态建设研究成为,我州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拓宽了同外交往的渠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进一步改善我州草原生态环境状况,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切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