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13):12-13
桑国卫谈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使命6月26-28日,在天津举行的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作为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就"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  相似文献   

2.
日前,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基金下达,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亚丽教授申报的"个体化用药相关重要生物标志物及其新型检测试剂盒研发关键技术"项目课题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十二五"计划的资助,资助经费4 135万元。"个体化用药相关重要生物标志物及其新型检测试剂盒研发关键技术"项目课题,涵盖10个子课题,参  相似文献   

3.
成果推介     
《天津科技》2005,32(4)
本市艾滋病新药获临床许可由保税区扶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治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日前获国家批准,这是我国第一个在美国成功申请专利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类药物,也是本市唯一的国家一类创新生物药物,这进一步表明了本市生物医药研发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西夫韦肽是国家"863"项目和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留美博士周根发在世界通用的艾滋病药物T20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一代抗艾滋病膜融合抑制剂西夫韦肽已获得中国、美国发明专利,其PCT国际专利申请已进入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与美国同类产品T20比较,西夫韦肽疗效提高2…  相似文献   

4.
据辽宁省科技厅有关负责同志透露,为加强辽宁省在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类等药物方面的源头创新,“治疗乙肝病毒类新药开发”、“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新药开发”等20个课题作为第一批创新课题现已正式启动。同时,辽宁省还提出生物与医药产业要实现年产值增长30%的目标,这意味着全省2007年的生物与医药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5.
《天津科技》2013,(2):97
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张伯礼院士带领下,面向国家重大新药研发需求,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重点实验室管理方针,重点开展了现代中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完善了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药研究,发展了组分配伍研发中药新药的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组分中药新药"三叶片",获得了SFDA临床试验批件;发展了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建立了开发策略和系列关键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经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抗肿瘤新药研发成为新药研发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自主研发抗肿瘤新药的能力不断提高。2019年,一些新的国产抗肿瘤新药上市并开始临床应用,给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从生物类似药、免疫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方面盘点了2019年上市的部分抗肿瘤新药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正>运用多尺度、多精度理论计算策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国辉科研团队,联手大连理工大学杨永亮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治疗肾癌的药物帕唑帕尼,可以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这一发现为新药研发以及"老药新用"开辟了全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化学类著名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对于人体内几十万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和生物分子来说,药物分子可以识别和作用的对象并不是唯一的。因此,治疗一  相似文献   

8.
正个体化用药,就是药物治疗"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在充分考虑每个病人的遗传因素、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正在服用的其它药物等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如今"个性化定制"成为了时代的新宠。从服饰家居到电子产品,彰显个性已经作为一种时尚的标志引领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服务于大众健康的药品也不甘落后,这就引发了个体化用药的研究。但这可不是在赶时髦,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1998年美国基因泰克公司推出了治疗乳腺癌的新药"赫赛汀",标志着个性化用药时代的来临。这种药物专门针对具有某种遗传特征的患者设计。如果几个乳腺癌患者不加选择都用了赫赛汀,很可能有人病情立刻好转,其他人却收效甚微甚至产生毒副反应。为了提高药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耀眼的明珠。中信国健将专注于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的开发和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更多针对重大疾病的治疗性药物。"致中达信、强国健民",中信国健正为振兴我国生物工程产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媒体纵览     
<正>英国《nature》可防艾滋病已知毒株的新药问世开发艾滋病疫苗是全球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尽管艾滋病病毒已发现30多年,但由于其多变和多样性,迄今还没有一种针对该病的疫苗能投入使用。传统疫苗的思路是通过接种来激发人体免疫反应,美国科学家日前则研发出一种基于基因疗法的"强力"新药。这种名为e CD4-Ig的新药可以通过伪装把病毒"拒之门外",从而取得保护效果。试管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医药研发成本不断攀升,小分子新药获批数量日益降低,抗肿瘤药物、孤儿药研发势头依旧不减。随着生物药专利悬崖逐渐显现,生物类似药崭露头角。遴选了2016年上市的部分重磅新药,盘点了抗感染、抗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等领域的新药研发进展,回顾了2016年国内药学领域的相关热点事件。  相似文献   

12.
从新药证书到生产批文,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日前正式获准上市。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能够在"点"上取得世界性的科技突破,也意味着我国有能力在生物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中抢占先机。 在整体科技实力尚弱的背景下,我国科学家何以在生物医药科技最前沿的基因治疗领域取得突破?"世界第一"是怎么"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5月20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余细勇教授等为主要完成人的"心肺微环境的表观遗传调控与疾病防治"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创新性提出了心肺整合研究,针对心肺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探索了新型细胞表观重编程技术,创建了细胞生物治疗化合物库,进行了外泌体载药技术研究,在分子机制研究、新药研发、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我校药物研究所李树楠教授发明的"心脉龙浸膏"和"心脉龙注射液"分别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评审,取得了新药证书。"心脉龙浸膏"和"心脉龙注射液"是用昆虫体内某种大分子化合物经提取后精制而成的生物药。"心脉龙注射液"经临床实验证明,它不  相似文献   

15.
刘存 《科技潮》2000,(8):150-150
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教研室研制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新型重组人体肿瘤坏死因子—NC(rhTNF—NC)"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开辟了癌症治疗的又一新模式,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攻克癌症是医学生物界乃至社会各界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长期以来,手术、放疗和化疗统称为传统的三大治疗癌症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治疗癌症研究,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生物治癌已成为  相似文献   

16.
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的抗癌新药凯美纳,近日在杭举行了上市一周年媒体见面会。凯美纳被卫生部部长陈竺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是中国唯一原创的抗癌特效药。据海归博士、浙江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介绍,上市一年来,凯美纳已在临床上有近70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受益,临床获益率达80%,一年的生存率达到60%以上,毒副反应方面明显低于同类进口产品,得到了临床专家的认可和支持。真正实现新药研发成果"科技惠及民生"。凯美纳对付的是癌症中最为凶险的肺癌,目前,肺癌是全球每  相似文献   

17.
正在陕西省科技厅的支持下,继世界首个乙肝靶向新药甲磺酸帕拉德福韦批准进入临床研究后,西安新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又一1.1类肝癌靶向新药"注射用MB07133"于2014年2月25日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标志着我国肝癌创新药物研究的重大突破。肝癌被称为"癌症之王",其死亡率位居肿瘤中的第二位,死亡率与发病率的比例为0.98:1。中国每年新增的肝癌病例达50.1万例,占全球新增病例总数的53.6%,中国每年有近42.5万人  相似文献   

18.
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创办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关键在于如何使技术、资金、市场三大要素有效地结合。近10年来,我国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路子,这就是——"科企联合"。雪中送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的"百奥蚓激酶"在转化和形成产业化方面都得益于"科企联合",正是"科企联合",加速了这一能够给千千万万心脑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进程。中国国家西药二类新药——  相似文献   

19.
蟑螂是地球上最强悍的生物,可以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自得其乐、生生不息,被人们昵称为"小强",白热化市场竞争中的中小企业亦如是:不追求"大而全",只须得"小而强",在资金有限、人力有限、实力有限的条件下找到自身最强势的竞争因子,才能在各类险恶环境下怡然生存。  相似文献   

20.
过去,医学界对医药资源的开发始终局限于陆地,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热带雨林上,由于热带雨林内生物的多样性,使得不少新药都从那里采得而问世.陆上有机生物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