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徐林 《海峡科学》2007,(12):70-72
安乐死是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它涉及伦理、道德、传统观念、舆论、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理论上,人们对“安乐死”问题的探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的关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尊严的关注。在实践中“安乐死”法化也同样面临着难题,“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带来非常多的社会问题。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等很小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允许安乐死,并且这些国家对实施安乐死这种行为规定了十分严格的程序。今年“两会”期间—个28岁的肌无力患者李燕写了份《安乐死申请》,再次引起了全国对安乐死立法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技术成果与传统伦理观念的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特别是“人工生育”、“器官移植”、“安乐死”等医学技术的实质性进展把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严峻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思考现代医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实现医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人们需要“安乐死”,而“安乐死”没有合法化已成为实现人们愿望的障碍。现有的理论、实践及技术条件已趋于成熟.将有利于推进“安乐死”合法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乐死”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两家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丽 《科技信息》2011,(22):74-74
安乐死的英文单词euthanasia来源于希腊文,本意指快乐的死亡或者无痛苦死亡。我国著名的刑法学者高铭瑄将安乐死定义为:安乐死是指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度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病人应其本人要求,采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的发生。安乐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是种结束他人生命的行为,人们自然无法轻易从感情上接受这种行为。然而,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生与死。在传统理念和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论安乐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非常敏感,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医学、风俗、伦理、法律、道义等各个方面,对安乐死的关注是对生命的另一个角度的关注方式;安乐死在我国合法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世界这个大的人文环境中,安乐死的观念最终也会被我国所接纳。关于安乐死的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价值观念上进行探讨,更要在实践中建立严格、完善的实施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明束清初,随着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西方的解剖生理学开始传八中国.这是西方生理学传入中国之嚆矢.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解剖生理学专著和一些“性学书”中所阐述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分析了这些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探讨了这些知识来到我国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8.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安乐死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可,并且上升为法律制度,对个人的生命质量予以最高保障。我国也逐渐认识并接受了安乐死,但要出台安乐死法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随着人们认知水平及精神追求的提高,安乐死立法势在必行。但安乐死事关生死,所以必须严格限制安乐死的实施条件和适用对象。  相似文献   

9.
李彬 《世界博览》2010,(7):20-21
安乐死组织“尊严”12年内为近干人实施了协助自杀,苏黎世因此成为世界安乐死的“首都”。  相似文献   

10.
时下有种误解,好像“安乐死”是在鼓励放弃生命。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原意是指在人类主观外力的作用下安然告别人世。安乐死的对象应该是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其使命是完成一个没有或尽量减少痛苦的死亡形式并赋予终极的死亡以尊严和安详。这里,“死亡”被理解为逐渐从量变到质变的丧失蜕变过程。因此,安乐死是在痛苦的死亡已经发生、生命的价值基本丧失的情形下卫护生命的尊严而不是相反。哲人云: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安乐死理论承认生命有灿烂、也有平实和衰败。死亡的尊严是生命尊严的有机…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从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就已被提上议案,而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28岁的银川女孩李燕由于身患重病27年,双腿瘫痪,生活无法自理,通过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帮她提交“安乐死申请”议案,安乐死一下子轰动全国。但过了二十余年,我国仍未对其进行任何立法,那究其原因到底为何呢?本文从安乐死的基本理论性质方面予以论述这一众说纷纭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是一个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对它的讨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安乐死的道德和立法问题上.本文就安乐死的道德问题展开论述,从生与死的辨证关系、人的生命权利.道德评价标准三个方面为安乐死提供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13.
所谓“安乐死”,是指对于患有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在患者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由医生采取一定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使其安乐死去的行为.围绕实施“安乐死”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问题,分歧较大.国外对此研究较早,大体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从目前情况看,肯定“安乐死”的观点占上风.据此,国外刑法学界要求“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很高.但迄今为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刑法都还没有在立法上肯定“安乐死”为合法行为.相反,大多数国家的刑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外资企业的出现,《公共关系学》于本世圮八十年代韧便传入我国。礼仪,则作为公共关系学的一部分也同时传入。鉴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人际交往频繁和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礼仪”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有关专业及职工培训中被广泛的讲授。为教好这门课程.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一步步走向了儒释道三结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国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对于我国的哲学、文化、艺术、民族关系、民间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何时传入我国,是个千古之谜,众说纷纭,总括起来,大致有“先秦”、“泰朝”、“西汉武帝时期”、“西汉末”、“西东汉之际”和“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等六说。本文考证,佛教的传入时间应在两汉之际。  相似文献   

16.
<正> 安乐死不仅是一个医学和伦理学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目前在这个重大课题上的种种争论,以及理性与情感、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意向与行动、人道与非人道、作为与不作为等等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莫不最终归结到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合法与非法的问题上.人们对于安乐死的探讨和研究不论延续多长时间,最后对此问题的解决将有赖于法律的规定,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立法机关能否赋予安乐死合法地位?人的要求死亡的权利能否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帮助实行安乐死的人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和接受制裁?构成安乐死的合法条件是哪些?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是一种新型的死亡方式,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使安乐死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我国对安乐死仍有许多争议,但在法律上是禁止安乐死的。笔者也同意不为安乐死立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安乐死不是自杀行为,则是他杀行为;二是人的生命权比健康权更重要;三是为安乐立法将阻碍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安乐死是一个十分复杂、棘手的“两难”话题 ,学术界对安乐死的界定、对象和标准引起过不少争论。老年是与病、与死关系最密切的年龄段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老年安乐死的研究是涉及到生死观、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的重要课题 ,老年人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坦然地对待死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因特网的推广,人们的产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足不邮户就可“走”遍全球,坐标 在家中步可“上学”。显然传统的CAI课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它必走向网络化,实现优化秀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个性化教育”。然而现有的CAI课件是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计算机开发人员积累的宝贵财富,如果弃之不用,将造成巨大的浪费。文中采用AutoCAD2000创建超级链接、发布网络图形文件,用goldwave3.2X和GIF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随着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西方的解剖生理学开始传入中国.这是西方生理学传入中国之嚆矢.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解剖生理学专著和一些“性学书”中所阐述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分析了这些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探讨了这些知识来到我国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