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式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从形式上看是一次党外合作,并以军内合作作为连接党外合作的主要形式。而在政权上的合作形式又是“一国两制”式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继拙作《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区域性合作成因初探》一文之后,进一步对国共区域性合作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谈谈个人之浅见。 (一) 众所周所,国共区域性合作,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有着许多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的特点,对此,已有不少史学家进行过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本文仅就国共区域性合作本身的特点作一慨述。 (一)一部分区域性合作先于国共两党中央合作而形成,从而推动了国民党中央走向联共抗日的道路,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又为区域性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区域性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区域性合作与国共两党中央的合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不仅是区域性合作,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我党积极倡导、正确的策略方针、真诚的合作步骤,都是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和学习这些经验,对于推进当前的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共区域性合作(或地方性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以及中央军的某些将领之间的合作。由于相对国共两党合作的全局而言,带有局部的性质,故亦称之为局部性的合作。然而,这种区域性合作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共全局性合作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维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以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及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上述两个文件与谈话的发表只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而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应是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的设立。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战胜帝国主义的伟大民族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兵、商、学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接受团结抗日的主张,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7.
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两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认真研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一生致力于国共合作,他阐述了和平统一台湾、第三次国共合作和祖国完全统一的前景、意义、基本原则与形式,并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和江泽民在十五大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对今后解决台湾问题,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叶剑英作为驰骋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战线上的“三骑士”之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恩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杰出活动家。  相似文献   

10.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国共合作"策略,从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国共合作"方针提出的时代需要,从政策、态度透析"国共合作"方针的实际落实过程,以及从"国共合作"最终失败的原因探究多方责任,以此来综合认识共产国际对中共三大提出"国共合作"方针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策略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1.
徐骥 《科技信息》2012,(14):76-77
作为共产国际直接领导下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革命进程的许多重大问题都涉及共产国际。本文以共产国际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为主线着重探讨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其所犯错误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国共合作曾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毛泽东提出了国共长期合作的思想,并在抗战时期一直坚持国共长期合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统一祖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解决台湾和港、澳问题,统一祖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共合作曾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毛泽东提出了国共长期合作的思想,并在抗战时期一直坚持国共长期合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统一祖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解决台湾和港、澳问题,统一祖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在中国实施的必然结果。为了促成国共合作,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三民主义提出了新的解释,帮助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5.
试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历史进程黄克水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夕,同室操戈、兵戎相见达十年之久的国共两党终于达成谅解与合作,实现了停止内战,从而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的抗日救亡图存的斗争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华民族之大幸。国共两党之所...  相似文献   

16.
对于陈独秀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党史学界已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对于陈独秀在他所经历的两次国共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也并非题无剩义。本文试就在这方面提出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师长和同志们。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功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中国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主党派在政治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特点,这样的特点使他们成为一股特殊的政治力量。这股政治力量,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和发展中是国共两党政治斗争中双方力量消长的重要法码,是影响中国政局走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国共两党旅日组织于1924年8月实现政治合作,在东京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党驻日总支部,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日本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国内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相比较,国共旅日革命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由于中共东京党团组织人数较少,人员流动性大,组织机构不固定,因而在驻日总支部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力量偏弱,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对总支部的决策产生足够影响。第二,由于受到中日两国相近地缘关系和国民党在日本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旅日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1926年初,随着国内“西山会议派”公开分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东京的国民党右派也公开进行分裂活动,形成了在东京一地存在左右派两个总支部的对立局面。“四·一二上海清党”和“七·一五武汉分共”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东京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随之分化结束,而右派总支部则一分为三,最终沦变成为蒋、汪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先后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自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以来,至今已40余年,在此期间,国共两党的情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为了“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总结了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邓小平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这一方针和政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发展阶段.当时,由于刚刚成立不久的党的组织力量比较弱小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也不大.而以孙中山为领袖的国民党,当时作为一面革命的旗帜,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政治上占有优势.在这种客观历史条件下,党对革命的领导自然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具体形式和特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党的领导主要表现为对革命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作用上,还不具备在政治上领导的条件.党对革命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