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娟 《科技资讯》2010,(23):254-254
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成因,有了较细致的叙述。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与其体育态度的关系。从分析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入手,帮助大学生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减少从众心理对其体育态度影响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读者心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从众的定义及成因,分析了高校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从众心理消极效应的表现,探讨了如何引导高校读者文明利用图书馆,使其从众心理发挥积极效应,构建和谐借阅环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从众行为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大学生由于在心理上尚不成熟,因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出现较多的从众行为。这种从众行为既有积极作用,也会造成消极影响,对此,应加以科学分析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5.
浅谈从众心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众心理和行为在图书馆日常服务中客观存在且不断发生。它既有消极破坏的一面,又有积极有利的一面。因此,有效克服不良从众心理,对于提高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大学校目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着某些与"八荣、八耻"要求不相符合的不良行为倾向.这些不良行为倾向主要是通过消极的模仿、从众、服从、暗示等心理机制形成的,也与个体不正确的社会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紧密相关.改变这种不良行为倾向的基本策略是:通过舆论导向、榜样示范、人格教育等多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从众心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众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几乎到处可见,例如赶时髦、随大流、人云亦云、入乡随俗等等。在青年人高度集中的大学校园里,同样可以随时观察到从众现象的存在。本文谨在考察从众现象的基础上,试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作一粗浅的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众心理给予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从众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想象,在高校大学生中从众现象表现的更加明显。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充分重视从众心理的作用,对从众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和关注。本文基于对从众心理的形成的原因和大学生具体表现入手,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理智从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从众心理的成因及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呼吁创造性人才,但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人类本身对孤独的害怕,个性特征的差异等都在滋养着从众心理,并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下得到加强,形成一种集体性格,抑制着创造性的发挥。引导学生走出从众心理,展示个体魅力是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对身心发展尚不完善、知识和经验较为缺乏的小学生来说,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质性研究发现,通过移动社交媒体分享旅游体验的动机主要包括:记录、回忆,分享心情、感受,加强社会联系,寻求关注,提供借鉴、信息、视角,寻求认同,影响别人的行为、情绪、观点以及从众心理等。相较于通过旅游虚拟社区这种弱联系网络媒介进行的分享,通过移动社交媒体分享旅游体验的旅游者更加重视个体心情,且从众心理表现得更明显,这主要与移动社交媒体的熟人交际性与强时效性的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农村自杀避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传统的陈规陋习。农村自杀避讳的原因主要有:恐惧心理,传统文化心理,禁忌民俗,宗教信仰,社会从众心理等。自杀避讳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是:造成社会交往疏离,形成文化创新障碍。  相似文献   

14.
陈冲 《科技咨询导报》2011,(36):254-254
目前中职在校学生基本是经历中考失败打击的学生生,在校学习期间盲目从众的心理比较严重,文章通过对宁夏中职学校的200名中职生的从众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中职生盲目从众心理成因,从多个角度提出应对的策略,以期引导中职教师对当前中职生的盲目从众心理状况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计轶园 《科技信息》2011,(31):310-311
本文主要分析了从众心理与大学生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着重阐述了从众心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分析了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该如何发挥其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目的在于帮助大学英语从教者,探析从众心理下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机制,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影响科技创新的社会心理因素,有从众心理、服从心理、合作心理和竞争心理等。分析社会心理对科技创新发展的阻碍作用与推动作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对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从而放大社会心理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克服社会心理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心理与科技创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从众心理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利弊、调控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了分析,以其有效利用从众,使其有利于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跃进"时期的社会心理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定的社会氛围造成特定的社会心理特征。“大跃进”时期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急于求成、自负、崇上、盲目攀比、从众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了“大跃进”时期社会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呈现多元化,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详细论述了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阐释了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从众心理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确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一步培育大学生责任品质,塑造其独立人格,增强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千禧宝宝"扎堆出生,很多家长为了抢"头彩",不惜用药物和其它催产的方法,力求在千禧之际生出一个吉祥如意的孩子。这种现象折射出生育文化中的迷信想象和从众心理,同时意味着一个非自然生育的高峰期的到来。这种人为的选择必将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发展是一个推移的过程,宝宝扎堆出生现象的后续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